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CXO > 正文
 

2006航线 企业家容易迷失的四个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5:07 中国经营报

  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 姜汝祥

  任何一个新年来临的时候,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话来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用最高的效率做错误的事。所以,不要迷信你的车跑得快,如果你的方向是错误的话,那么小心,你可能正面临被淘汰。

  误区1:战略不明时的做大做强

  没有什么比迅速做大做强更吸引企业家的了,特别是有盛大、百度、蒙牛这类奇迹存在的时候;特别是企业所处的宏观行业环境,是在一种想不高速增长都难的时候。我们的总裁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不在三五年成为亿万富翁,不成为几十亿的大公司就是失败。

  最近在读福特公司的传记,我是带着一个问题读的:是什么力量让福特在一夜之间,把工人的日薪提高到5美元——那几乎是当时工人工资水平的一倍。读完之后我发现,在实行这一政策之前,福特一直受到工人经常离职,招不到熟练工人的困扰。在决定提高工人工资,以吸引足够优秀工人的前夜,福特也痛苦不已,因为那毕竟是一笔钱呀。但最后,他还是决定把工资提高到日薪5美元。因为他知道,有种神秘的力量决定他的行为——那就是战略:他明白了决定企业强大的不完全是他,而更多的是那些似乎默默无闻的员工。

  所以,有历史学家评价,福特这一做法,把美国的工业民主主义进程加快了至少30年。试想一下,如果福特是在侵占员工利益,在忽视客户价值的情况下迅速做大做强,会是什么结果?所以,当我们的总裁渴望迅速做大做强的时候,问问自己,你凭借什么做大做强?没有遵循时代发展趋势,遵循规律的做大做强,无异于自废武功。

  误区2:权力来源不明下的民主管理

  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我们,异常反感权力集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老总,正在热心于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对企业不合理的现象大鸣大放,提倡管理人员与员工打成一片,提倡企业解决问题的时候百家争鸣。

  作为研究企业的专家,我很奇怪一件事:沃尔玛凭什么成为全球第一?创造一天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的奇迹,这真的难以想象。我在研究沃尔玛时,发现有一件事非常吸引我,那就是它的“三米微笑”——那是在一个圣诞节,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把所有员工召集在卫星电视前,要求所有员工与他一起宣誓:“从今天起,我庄严宣誓并做到,只要任何顾客,走进我的三米线内,我必定笑脸相迎,必定看着他的眼睛,微笑问候: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几十年过去了,全球上百万的沃尔玛员工,仍然在实践着这一宣誓。像这类东西在沃尔玛还有很多,比如每天清晨全球所有沃尔玛员工,都会聚集在沃尔玛大旗下欢呼“沃尔玛口号”,比如沃尔玛对所有顾客要求做到“日落前必须完成”。

  所以,我觉得,认为企业不需要强权,那是一个假话。问题的关键不是需不需要强权,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强权——如果你的权力像沃尔玛一样,源于客户价值,源于员工成长,源于公平交换等等市场公理,那么,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的权力,当然神圣不可侵犯,否则如何几十年如一日?而这不是强权又是什么?

  误区3:以人为本

  我觉得在商业上,以人为本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始于诺基亚的广告:以人为本。但我查了一下诺基亚广告的原文,发现原文是“connecting people”——直译是“使人联结”。不知道译成中文,一个手机怎么就成了莫名其妙的以人为本了。

  万科是颇讲“人本主义”的公司之一,这从它的创始人王石处理一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个员工下班后,偷开公司的车与女朋友外出,结果出了事故,女孩死了。王石觉得很内疚,决定每月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这位女孩的父母,直到二老去世。

  但这种处理方式据说受到万科管理层的批评,因为这违反了万科提倡的职业化原则:总裁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公司,在一个与万科有关的事件中,总裁的“以人为本”,要遵循公司的商业伦理而不是一般社会伦理:因为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慈善机构。

  显然万科是“以本为人”,而不是“以人为本”:万科强大,并不是由于王石的“人文心肠”,而是王石在万科强调的阳光透明体制、社会公平回报、企业公民责任,而这一切,才是万科强大之本。以这样的“本”来要求万科的人,这才有了万科核心价值观之——“尊重人”。

  所以,我觉得只有政府与社会才有资格谈“以人为本”,而企业还是谈实实在在的“以本为人”比较好。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遵循它的经济组织属性:企业是靠正道赚钱来支持社会正义的。在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与法制规则之下(注意这个前提要成立),做公司,还有什么比不赚钱更能够伤害社会的?没有了这个本,企业的员工又能够从企业获得什么?

  误区4:打垮竞争对手

  我看到许多中国公司一成立,就会提出把××公司打倒或击垮××洋品牌的目标。

  看到这些豪言壮语,我觉得很奇怪,本来做企业就是为客户提供价值,通过提供价值获得回报,你打垮对手干吗?难道你打垮对手,客户就一定购买你的产品?你就一定能够持续?

  我觉得,把竞争对手作为战略的起点,是战略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全球商业应用软件的领导者,SAP的副主席哈索·普拉特纳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企业家们珍藏:“我对我们是否超过竞争对手不感兴趣。真正的考验是,即使我们并未推销我们的产品,仍会有许多买主找上门来吗?”

  SAP公司的强大就证明了这一点,能够成为全球商业应用软件的领导者,并不是他们打败了IBM或是微软,而是时势造就了他们:企业需要

信息化沟通与控制来减少管理成本,而SAP公司是满足这种需求最快甚至最好的公司。

  这就是战略的出发点。决定企业长盛不衰的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市场规律和客户价值。懂得了这一点,经营企业的思维就会完全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不仅不打击对手,甚至还要有意帮助对手,扶持对手,甚至与对手合作。道理很简单,如果这样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并且公司也获益的话,为什么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用最高的效率做错误的事。所以,不要迷信你的车跑得快,如果你的方向是错误的话,你可能正面临被淘汰。

  2006年,企业家将要面临四个误区:

  1.没有明确战略的情况下迅速做大做强。

  2.在没有明确权力来源的情况下推行民主管理。

  3.以人为本,把企业当成一个福利慈善机构。

  4.集中资源打垮对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