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苹果中国代工厂调查:光环背后艰难生存(图)

  隐藏在苹果光环背后代工厂艰难营生   隐藏在苹果光环背后代工厂艰难营生。
  隐藏在苹果光环背后代工厂艰难营生   隐藏在苹果光环背后代工厂艰难营生。

  2011年12月22日,上海松江区申港路附近的空旷厂区,笼罩在阴冷的上海冬日下。仅从外观看,你很难想象5天前,位于这片地区的日腾电脑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曾发生过一起爆炸

  一位在当天赶到现场的记者如是描述爆炸后的景象:在发生爆炸的四楼抛光车间,大部分窗户玻璃被炸开,厂房朝南一侧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窗子,周围遍地散落着碎玻璃。事故共导致59人受伤。

  5天后,一切恢复正常。只有中午午休时,员工三三两两,在工厂门口小声交流。一位身着工作服的经理级别管理者向身边的三位员工回忆说,爆炸发生时,他幸好有事离开四楼车间,否则,“当时我就皮开肉绽了。”

  厂区内的人不约而同保持着兔子般的警觉,但凡有任何非工厂内的人打听关于此事的任何细节—三缄其?口。

  但这阻止不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日腾公司与一个当下让中国人为之疯狂的品牌名字联系在了一起:苹果(iPod)。日腾的母公司和硕联合科技公司正是苹果在国内最大的两家代工商之一,另一家是富士康。

  不幸的是,富士康也未能幸免:2011年5月,富士康位于成都的工厂发生过类似的爆炸案,事故地点同样在抛光车间,造成2人死亡、16人受伤。

  和中国制造业环节发生的其他事故一样,这些爆炸很快会被人遗忘。人们更关注品牌本身作为,却很少将眼光放在品牌背后的代工者身上;在IT行业,几乎所有当红的品牌(苹果、联想、三星、索尼……)都头顶着科技创新前沿的光环,其幕后的代工厂则隐匿于暗黑的幕布后。这群玩家中,被奉为时代英雄的“苹果”因其独特的封闭文化,难窥生态圈,前后端的明暗对比更为强烈。

  与苹果公司经销商系统由苹果中国掌管(详情请见www.gemag.com.cn《探秘苹果中国》)的方式不同,苹果的代工业务由其美国总部直接布局。这些“偶发”事故暴露出这家公司在供应链的端头存在的风险与隐患;经本刊调查发现,与其近年来所获巨额的商业回馈,伴随“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而来的一切赞誉形成反差的是,苹果并未尽善其作为一家“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显然与其传奇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价值观紧密相关。据可考资料,乔布斯几乎从未对任何社会问题表现出关注;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关闭了公司所有的慈善项目,此后再没重启。苹果公司也因此得过“全美最不仁慈的企业之一”的封号。

  乔布斯的个人风格不知不觉中渗透到苹果公司各个层面,包括代工环节。在制造工艺上臻于完美的追求,对供应商和代工商近乎严苛的要求,事无巨细地盘点和过问,谈判阶段对代工商流露出的强势态度,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闻不问……

  当然,一切也在好转。去年11月专程赴美与苹果美国总部高管谈判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环球企业家》,对于他提出的苹果产品生产造成的污染,苹果已由全然忽略转变为“愿意改变”了,虽然截至目前,尚未付诸行动。

  对这家积蓄功力良久、短短几年内引爆全球“苹果热潮”的顶级明星公司来说,现在何尝不是一个自省的好时机?

  牵线木偶

  很大程度上,苹果深受热捧是因为产品设计上的颠覆性和工艺上的登峰造极;乔布斯本人正是追求极致境界的代表。实现这一切有赖于代工环节。因此,从挑选代工商开始,苹果就秉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和相当高的标?准。

  首先,苹果只关注位居所属加工业前五名的集团型大公司。苹果会从总部派团队前来对代工厂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他们考核的项目非常多,对公司的软硬件要求非常严格。”一位曾在苹果代工厂工作的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他提及一个令其印象深刻的细节:苹果对工厂是否装有SAP系统非常看重,一方面,有能力安装SAP系统,说明该公司实力不弱,且流程控管能力强;而更为实际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苹果要求代工厂的流水线具有不断扫码的能力,输入计算机系统后,通过系统,苹果在美国的团队能第一时间得知远在中国的代工厂总共产出多少成品。

  对于结果的监控还不是最重要的,和其他IT品牌相比,苹果甚至会深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事无巨细地过问。几乎每天,由苹果方面派来的驻厂工程师都会去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与工厂中负责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及时沟通,生怕出现任何意外状况,同时,也会询问是否需要苹果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群数量庞大的驻厂工程师—仅富士康工厂,就有近5千个驻厂工程师—担负着保障苹果产品质量一流的重任。在苹果位于中国的代工厂内,驻厂工程师大都是30至40岁的中国人,也不乏从新加坡或马来西亚外派而来的专职工程师。人数则按工艺的复杂程度配备,工艺较为复杂的生产环节会配备两三个工程师,工艺简单的需要一到两个。他们整日与两大考核指标为伍:为流水线上产品的质量打分;与此同时,严格控制交货期限。

  他们承受的压力巨大。IT产品生产本是繁复而精密的过程,牵涉数万零件设备,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最后产品的不合格。追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是驻厂工程师的职责,若有一个零件涉嫌不合格,他不得不叫停整条生产线的工作。当然,也会出现驻厂工程师解决不了的状况,这时,工程师和其上级必须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短时间内探讨并得出结论,匀出时间改善质量,停止整条生产线运作,重头来过。

  这是一项必须紧绷神经的工作。“遇到产品外观不良的问题,驻厂工程师比厂里的任何人都要紧张。”一名原苹果代工厂员工告诉本刊。据称,因为工作压力颇大,驻厂工程师的流动性很大,一个工艺环节上的工程师一年内甚至会更换2至3个。

  这张由驻厂工程师织起的精密大网,钻入代工厂生产线的各个角落。“代工厂在苹果的系统中,只是个牵线木偶;富士康也是如此,只是个机械手,不需要有任何思考。”一位IT制造业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

  事实上,几乎从一开始,苹果的力量就渗透代工厂的方方面面。从工厂厂房的规划、建设,到如何培训工人,再到生产监控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原材料,代工厂都必须采纳苹果的建议。苹果甚至会指定原材料的供应商;也触及到了尾端—即使是外包的代工厂也必须是苹果指定的。“他会告诉你,即使没有活干,你的工人也不能离岗,我给你开工资。他会要求你说,你所有设备我来给你买,但是你不能干别人的活,全干我的。”上述IT制造业人士说。

  不可否认,如此细致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厂的生产水平。“苹果教会了这些工厂,应该怎样做一个高质量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苹果确实倾力倾为。如前所述,凡是被苹果选定的代工厂,都必须使用苹果制定的生产设备,以保证每一个产品模具的质量。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规模代工厂,70%至80%的设备自费购买。而针对规模较小的代工厂,苹果则会购买其中50%的设备,免费供这些代工厂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规模的苹果手机壳底代工厂工作过的员工对本刊说,他所在的工厂成为苹果的代工厂之后曾购入1000台设备,其中自费500台,另500台的费用由苹果负?担。

  苹果每选定一个代工厂之后会进行一些试量产,每次试量产时间约持续两到三个月,根据产品结果重复进行4至5次。试量产的目的是给代工厂充裕的时间进行外观上的打磨以及提升品质。“他们会通过不同进度要求不同的供应商,慢慢提升供应商的工艺能力,并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厂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是因为苹果秉持“长期合作”的理念。“美国人做买卖,一旦做熟了他轻易不换。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基本上不会换,是一个长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IT从业人员告诉《环球企业家》,“苹果近三五年内没有放弃过一家供应商。”不过,每个季度,苹果都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打分、排名。事实证明,排名靠后的,未来获得的订单配额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代工厂来说,苹果是一个不错的商业伙伴。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苹果的优势亦会转化为强势,代工厂需要支付的代价是—江河日下的利润以及议价权利的丧失。

  代工厂薄利已是整个IT代工行业公认事实。一位代工厂的员工告诉本刊,常常为了是否接单而纠结不已:接下,可能利润难保;不接,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单。一旦没有订单,设备就不能开动,员工就要被遣送。这样一来,等接到订单时会面临设备老化、重新招聘培训员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准了代工厂的这个弱点,讨价还击:“因为你知道,它不赚钱也干,杀他一票。”

  在谈判阶段,苹果会比其他品牌更显示其强势一面。诱惑条件是:尽管为苹果代工利润较低,但由于苹果一款产品销售周期较长,因此一旦开动生产线,能产生利润的时间也被拉长了。同时,替苹果做过的代工厂由于设备流程等都属于行业中的顶尖,也较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单。

  目前,苹果的代工商队伍已经基本稳定。从2006年,苹果的产品方兴未艾之时,订单量就开始骤然增大,中国的很多代工厂就是在彼时加入苹果的代工大军。“如果在产能上有瓶颈,苹果情愿等,也不愿意将订单外发给其他的代工厂。”一来,这是从管理稳定的角度出发,二来,这亦是苹果谨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体现。

  不可泄密

  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以及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已成为苹果公司除乔布斯以外的另一标签。《华尔街日报》曾透露说,苹果公司用巨额惩罚措施来要求供应商签署保密合同。

  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从产品图纸到人员管控流程,都不能有丝毫泄露。特别是产品外观—这是乔布斯和苹果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两年前,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在交货过程中丢失了一部iPhone4样机,公司上下顿时紧张起来。负责交接样机的孙丹勇被怀疑偷窃样机,安保处多次对他进行询问并且搜查住处,最终孙因压力过大从12楼的宿舍上一跃而下,时年25岁。

  据以往媒体的披露,富士康内部等级制度森严,新干班成员在下生产线实习时,会像作业员一样地被主管“检阅”,安管人员下班时的安检举动,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只要报警器有响声就不能通过。一次,一个女孩子走了两次都响,最后查明原因是胸衣带上有金属纽扣。另外,富士康员工配有门卡—每张门卡只能打开自己所属项目的门禁。

  产品的外观被苹果视为“Top Secret”确实也在情理之中。但苹果代工厂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被苹果以“这些污染也会涵盖商业秘密”为由,不进行供应商名单披露,并拒绝NGO的监督。

  每一部手机的成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但整个生产过程中,手机某些部件却可能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带铝壳的手机中使用到的铝粉,可能会引发爆炸并产生粉尘污染。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11月1日,马军在苹果总部与数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苹果高管进行了5个小时谈判,这距离马军第一次向苹果总部发送污染提示信时隔一年半。

  2011年1月,马军发布“苹果的另一面”的污染报告,报告中列举了11件代工厂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导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鉴定为“职业伤残十级”的工人最终拿到了8、9万元的赔偿。“这些病人的住院费都出自社保,大量的钱最后是我们纳税人出的。”马军说。对于1月份的报告,苹果八个月都未做出回应。

  因此,去年10月31日的会谈可以称为一个“突破”,此时距乔布斯离开人世近一个月。在会谈中,苹果公司高管认为这份报告对他们来说是一个wake up(警醒),在此之前,他们对劳工问题有所认识,也做出相应努力。但苹果对于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相应的经验与能力也不?足。

  至此,苹果做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包括聘用了一个独立的机构对15家代工厂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发现问题便会给予代工厂时间表责令其解决。同时,苹果已经准备付酬超过1亿元人民币解决相关问题。

  不过,一个原则性问题上,马军无法与苹果达成一致,“我们双方有一个很大的争论,那就是污染这些是不是商业秘密,苹果只愿意做一个统计学上的介绍。但不愿意对公众去说明他们怎么整改;不愿意让他们的代工厂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他们希望就是环保组织尊重他们的保密。”

  诚然,IT代工厂的污染现象并非只有苹果一家,而员工身体受到的伤害,以及土地受到的污染,和重金属对水的污染,这些都是不可逆的。但包括诺基亚(微博)、飞利浦等公司都公开地积极推动污染问题的改进。

  “如果苹果只重视产品价格,每次把定价压得非常狠,就会诱导这些供应商去降低环境标准。”马军回国后,苹果对此事件无更进一步的沟通。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苹果的驻厂工程师对于产品的监控只到质量问题就止步了,同时,苹果还坚守保密文化不开放代工厂的相关信息,那么所有改进措施都将成为隔靴搔痒;苹果筹备的1亿元人民币对于代工厂实质性的解决问题来说,也犹如落入大海的一滴水—连一丝涟漪都看不见。(本刊记者 周烨彬 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