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排行榜

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排行榜(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排行榜(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家化50强(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家化50强(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单项冠军榜(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单项冠军榜(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房煜 秦珊 徐珊 李聪

  一、评选说明

  与中国企业一同成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旅一直是本刊持续关注的问题。继2010年跨国公司本土化指数取得一定成果之后,201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首次推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此项目由本刊独家主办,希望通过集中关注、梳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反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面貌、总体实力和运营现状,识别中国企业对外发展的年度性重大趋势。项目策划执行前后,获得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在样本企业的选择上,我们重点关注了中国企业500强、中国进出口公司100强、中国各行业海内外重点上市公司。同时本项目小组在前期,分别通过大量的公开资料收集、同多家企业的电话沟通、部分重点企业走访等形式,考察中国公司国际化的业务状况、行业内的代表性,筛选出100家候选企业。并通过专家评委打分,筛选出国际化50强。

  样本企业筛选标准如下:1、在全球市场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2、国际化收入、资产和所占比重较高的企业;3、具有国际品牌特征的企业;4、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的行业;5、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

  二、项目流程说明

  1.前期调研:走访公司、机构、学者,听取企业家、专家、学者的需求和建议;2010年12月-2011年3月;

  2.合作机构确认:2011年1月-2011年3月;

  3.顾问团、专家评审委员会确认:2011年3月-2011年4月;

  4.指标及问卷设计:2011年2月-2011年4月;

  5.样本库筛选:2011年2月-2011年5月;

  6.企业调研:2011年4月-2011年7月;

  7.重点采访:2011年7月-2011年8月;

  8.指数报告和榜单国内发布:2011年9月20日;

  9.海外发布:2011年9月27日-28日,瑞士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

  三、评选体系指标说明

  (一)、国际化导向——20%

  1.企业国际化战略(判断点:过去十年公司国际化战略是否清晰坚定、有效执行,并适时调整;领导人和董事会的国际化视野是否具有高度和广度)——10%

  2.治理国际化(判断点:是否在海外上市,何地上市;大股东特别是第二、第三大股东是否国际资本;国际资本在董事会中是否有相应席位)——10%

  (二)、国际化运营——60%

  3.组织国际化(判断点:海外分支机构是办事处还是子公司,数量多少与分布广度;是否有地区总部)——10%

  4.供应链国际化(制造企业是否有海外生产基地,基地分布的广度;是否具有独立成熟的海外销售渠道;是否利用全球供应链组织产供销)——10%

  5.资产国际化(判断点:海外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是否有跨国并购或绿地投资,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近期跨国并购或投资的重要性和影响力)——10%

  6.人才国际化(判断点:海外员工占比;外籍员工占比;董事会和高管层中外籍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外籍人员最高职位)——10%        

  7.品牌国际化(判断点:是否在全球推广自己的品牌,是否赞助过海外的重要活动)——10%

  8.研发国际化(是否有海外研发基地;数量多少)——10%

  (三)、国际化绩效——20%

  9.海外经营效果(判断点:海外收入占比;海外利润占比;是否遭遇不可预见的重大亏损或出现项目阻滞)——10%

  10.海外融合度(判断点:是否推行人文、绿色国际主流商业价值观;是否在全球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以其它方式在当地践行社会责任;是否在当地遭遇了环保、劳工或其它法律纠纷;是否获得ISO9000、环保14000、产品安全22000等国际认证)——10%

  四、计算方法说明

  本次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的排名,我们采用了专家意见评分法,根据评委对候选企业十个单项指标的打分计算。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分为10个级别,即“1”、“2”、“3”、“4”、“5”、“6”、“7”、“8”、“9”、“10”,“1”代表对该企业的该项评价最低,“10”代表对该企业的该项评价最高。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中选比率,即每位候选企业的得票比率。“综合得分”由评委直接打分和候选企业的中选比率加权计算,其中各项指标得分与中选比率在“综合得分”中所占比重分别是7:3。

  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如何炼成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懂得:“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中国企业家》】(记者 房煜)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公司的高管们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成为海外并购谈判桌上的常客。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股票价格下跌,似乎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打开了又一个机会窗口。

  但“抄底”既有可能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几乎全部血本无归。在资源领域,也有不少“抄底”失败的案例。

  更早的时候,七年前,在消费电子领域连续发动两起震惊全球的大型并购的李东生,即便到了今天仍被贴着并购失败的标签。

  以“买下”论,中国企业入世这十年不乏惊动世界的大手笔。但现在,企业家们已逐渐明白,单纯的“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内涵上的国际化远比外在的国际化重要;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说:“一个企业真正的国际化过程,应该定义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或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在从投资国际化的1.0阶段迈入运营国际化的2.0阶段:更多的企业不再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诉求,开始把“价值链优化”、“协同效应”作为国际化的清晰目标。

  以此而论,已经有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舞台上崛起,成为欧美传统跨国公司不可小视的力量。由于身处赶超的位势,这些新兴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成长路径和成长模式,与全球对手相比,有着迥然的不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