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邵氏与嘉禾的龙虎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5日 14:31  《小康·财智》

  邵氏店大欺客,对于演员及导演的苛刻条件,不敌嘉禾的独立制片制度。

  邵氏虽财雄势大,却从此不保独霸地位,导致香港电影市场群雄并起。

  文|童程

  近日,纵横香江数十年的TVB被台湾首富王雪红收购,一代娱乐大亨邵逸夫(专栏)彻底退出江湖。

  在邵逸夫漫长的商海生涯,一直伴随着争斗,而最为人所知的,则是邵逸夫与其从前旧将,后来自立门户的邹文怀之间的龙争虎斗。

  盛衰之间,必有天道。解析嘉禾与邵氏几十年前的竞争,非但不会过时,而且能够为当下的商业巨头争霸,提供借鉴。

  多年宾主反成仇  

  1970年春,年过六旬的邵老六(邵逸夫)正因最近的几件事而心情大好:方逸华初入邵氏执掌采购部,颇有业绩,知道给公司省钱,不枉为红颜知己,怎能不令他大感安慰?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从此邵氏便可独霸香江影坛,怎能不令他志得意满?又听闻远走台湾的邵氏叛将李翰祥组建的“国联”影业如今运营艰难,关门大吉不过是一两年间事,回想这厮昔日带走公司半数精英致令邵氏损失惨重的“恶行”,怎能不令他痛快解恨?

  不过,高兴归高兴,烦心事也有。邵逸夫最在意的是制片经理邹文怀与自己的意见不合。事情起因是他认定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将会成为日后潮流,所以决定削减一半的拍片计划,将资金投入电视业,而邹文怀则从电影角度对这一举措表示强烈反对。若是旁人持此异议,邵逸夫大可不必理会,但邹文怀却是公司地位仅次于他与三哥邵仁枚的抗鼎重臣,难免有所顾忌,必须要好好安抚才对。谁知邵老六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便惊闻噩耗:邹文怀居然也步李翰祥的后尘,宣布脱离邵氏,自立门户去了!

  上世纪50年代前期,邹文怀初入公司做宣传部经理时,邵氏还是老二邵人的父子公司,老六邵逸夫还在南洋经营戏院。 

  1958年,邵老六回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兄弟公司,并提拔邹文怀做制片经理,决意在影坛大展拳脚。他对小邹极为信任,授予先斩后奏大权,而邹文怀确实也不负重托,十二年间恶斗国泰、请回凌波,拍黄梅调、搞武侠片,可谓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堪称邵氏第一能臣。——正因如此,邹文怀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动肝火,他以为“意见不合”只是邹文怀离开的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邹早有自立为王的“狼子野心”。

  对于志存高远的邹文怀而言,他虽然倍受邵逸夫重用,甚至时常行使老板权力,可惜说到底不过“打工仔”一名,所以离开邵氏是迟早的事。不过,纵然邹文怀存了另起炉灶的心思,如若没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准备,亦绝不敢贸然行事。比如这次自组嘉禾影业,邹文怀早在还未脱离邵氏之际,便已暗中筹划妥当,新公司资金不仅取得泰国和台湾方面的支持,影片发行亦可透过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发行到海外(国泰尽管停止制片业务,却依然是拥有一家电影发行及遍布东南亚院线的娱乐大企业)。另外,邹文怀还秘密与日本片方达成协议,计划联合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希望借此打响嘉禾征战影坛的第一炮。为了能搞成这部极具商业噱头的“中日大战”,邹文怀撬走了主演《独臂刀》的邵氏头牌男星王羽。

  饶是邹文怀自以为做得隐秘,但事隔不久便被邵逸夫得知,随即引起当年轰动一时的影坛纠纷。须知《独臂刀》不仅开启了经久不衰的华语武侠电影新浪潮,亦是香港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猛片,更是邵氏的金漆招牌。而今邹文怀怂恿王羽盗反邵氏,又明目张胆使用《独臂刀》的故事题材跨国拍片,岂能不令六叔怒发冲冠、气愤填膺?于是,《盲侠大战独臂刀》上映时,邵逸夫便亲自出马,直指嘉禾侵犯版权;邹文怀则沉着应战,以自己和王羽亦曾参与《独臂刀》创作及制片“据理力争”。这场版权纠纷最终甚至闹上法庭,两人更亲自对簿公堂,当场翻脸,并为此花掉上百万的律师费,直至影片映期结束,官司仍未完结!

  如此一来,邵氏与嘉禾的水火之势已成,而对香港影界影响深远的数十年龙争虎斗亦正式拉开序幕。

  李小龙横空出世

  嘉禾公司成立之初,虽得境外资金支持,但毕竟根基尚浅,如无惊人业绩,难保不关门大吉。所幸邹文怀早就抱了艰苦创业的准备,纵然初期惨淡经营,却仍能沉着应对,积极寻求机会。 

  两家公司继纠缠不清的《独臂刀》版权案后,皆感不忿,居然各自翻拍该片,再次较量。邵氏的《新独臂刀》仍由原作导演张彻执导,男主角则换上了新人姜大卫;嘉禾的《独臂拳王》则由以《独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导自演,故事大同小异,只是由刀变拳。1971年,两部影片先后上映,结果《新独臂刀》的票房为150万,《独臂拳王》只收100万,当时,业内人士多半不看好邹文怀,以为嘉禾能维持下去已是万幸,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说梦。 

  1970年,在美国影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如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他愿意回香港发展。消息传开,多家香港电影公司对李小龙发出邀请,但当他提出影片投资不得低于60万以保证制作水准的前提条件时,却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实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李小龙原本对财雄势大的邵氏最有兴趣,孰料邵逸夫早已看准李小龙在好莱坞发展并不得意,当下显出大老板的派头,必须李小龙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举自然惹火了素来心高气傲的李小龙,立即强硬表态,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国和他谈不可,两相较劲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罢。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邹文怀便得了机会,本来他已派罗维之妻刘亮华作为嘉禾特使去美国拉拢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虽然游说不成,却正好乘机当面拜访李小龙。——面对首位越洋过海的港台制片商的热情相邀,李小龙怎能不足感诚意?加之嘉禾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龙终于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1971年7月,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个月后影片上映,创下香港本埠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引发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效应。翌年3月的《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获成功,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破了《唐山大兄》(320万)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而嘉禾亦凭借这两部空前卖座的影片赚了个钵满盆盈,公司实力突飞猛进。 

  待至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即为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片中,李小龙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香港观众对它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欢度元旦佳节,争相涌入影院一睹龙之风采,影片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直令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而那边厢,邵逸夫却自生闷气,他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实错失良将倒也罢了,真正让他懊恼之处还是让仇家嘉禾捡了大便宜。 

  眼见嘉禾及李小龙气势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寻求应对之策。恰巧此时邵氏叛将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败后悄悄回港发展,邵老六深知这黑老李目前虽然落魄,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广受欢迎。李翰祥亦凭借《大军阀》成为风月笑片鼻祖,仅1972、1973两年,便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电影,香港票房合计近1500万,较之李小龙的那三部电影总收入近1300万,当真是以量取胜。 

  邵氏叛将不断,嘉禾海纳百川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壮年的李小龙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当时他为嘉禾拍摄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为美国华纳拍摄的《龙争虎斗》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轻易超过。没了李小龙的嘉禾影业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则因竞争对手的身陷困境暗松了口气,以为嘉禾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对他们构成威胁。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李小龙逝世仅一年,嘉禾便再次风生水起,至于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将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让给邹文怀! 

  说到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他原本是邵氏无线《双星报喜》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军阀》一举成名,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李导许演,票房、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1973年,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的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其时许之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面笑匠”内心大热、甘愿投诚? 

  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既揣摩观众口味,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自然深受欢迎。《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看来,纵然邵逸夫闻知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空前票房纪录后,一度后悔莫及,更被影界同仁嘲笑为“捉到鹿却不懂脱角”,但如若细究他频频失策的原由,其实与邵氏历来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联。原来该公司不仅要求演员及导演签一年至数年的“包身约”,期间不能到外面接戏,而且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所限制,创作及拍摄权亦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少数高层手中。如此种种,的确很难网罗或留住李小龙、许冠文这些需要平等独立的天王巨星。

  相比之下,邹文怀则施行独立制片制度,他将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成合作关系,电影利润亦与演员分账。更有甚者,嘉禾还建立了卫星公司承包制,资助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公司拍片,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皆是嘉禾的卫星公司。他们在拥有决策权的同时,并享有很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但剧本、财政预算及拍摄进度仍受母公司的监督。这样一来,自然网罗了大批票房红星及优秀电影创作人,至80年代初期,嘉禾影业发展迅速,公司实力俨然已可与邵氏并肩。成龙、洪金宝、徐克、吴宇森等,均长期效力嘉禾。

  国际市场的较量

  有了一众票房巨星支撑,本来就精于业务开展的嘉禾公司不仅在本土已可与邵氏一争短长,并且在进军国际的较量中,亦有迎头赶超的趋势。 

  其实远在50年代末期,邵氏便与日本开始合作拍片,制作的影片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皆有市场。待到1973年,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更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票房跻身当年全球十大卖座影片第九位,深得西方观众喜爱。邵逸夫尝此甜头,才真正激起进军世界影坛的雄心。同年,邵氏公司与英国咸马公司合拍恐怖片《七金尸》;1976年,邵逸夫投资6000万港币拍摄詹姆斯·克莱尔畅销小说《大班》的电影版(并非陈冲主演的那部);1978年,邵氏拿出1600万美元参与投资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好莱坞巨片《地球浩劫》;1982年,邵逸夫还投资了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科幻片《银翼杀手》。 

  如此算来,无论是拍摄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制作,抑或直接投资拍摄好莱坞大片,邵氏公司都下足血本,意图打开国际市场。可惜事与愿违,1976年的《大班》几无反响;《地球浩劫》票房平平;《银翼杀手》纵然如今倍受推崇,当年却是票房、口碑皆差;总之,这几部大制作的商业失利,最终令邵逸夫对进军国际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倒是邵氏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卖埠的启发,不断向欧美市场输出大量功夫片,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亦因此在国外拥有了一大批如昆汀·塔伦蒂诺那样的忠实影迷。 

  至于嘉禾影业,则因李小龙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影片为公司创下了惊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龙逝世后,嘉禾仍然可以借补拍《死亡游戏》、制作《李小龙的传奇》纪录片,继续引发欧美影界的关注。不过,单凭一个已故的李小龙又怎能满足的嘉禾觊觎国际市场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丰的嘉禾开始有计划的将影片推向国际市场,而邹文怀首先要做的是包装新一代动作巨星成龙,为他量身订做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动作片《杀手壕》,可惜并未获得成功。随后的1981年,邹文怀再度出击,制作了赛车动作片《炮弹飞车》,影片云集了大批欧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龙与许冠文这对嘉禾红星,拍得热闹搞笑,极受观众欢迎,全球票房鼎盛,为嘉禾带来过亿元的高额利润。翌年,嘉禾企图再下一城,拍摄《炮弹飞车续集》抢市,可惜事与愿违。同时让邹文怀沮丧的是,主演《杀手壕》和两部《炮弹飞车》的成龙并未受到欧美影迷的认同。

  不过,邹文怀并未如邵逸夫那样放弃国际电影市场,反而积极寻找机会,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抢得《忍者龟》的电影版权,拍成了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最终,《忍者龟》成为当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并为嘉禾带来超过10亿元的收入。而在那时,成龙的动作片亦开始受到国际市场青睐。

  (此文为《小康·财智》杂志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商业传奇栏目合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