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隐隐
今年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6年来行业成长最好的一年———基金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品种创新、业绩表现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业内人士评论说:“基金市场结构的变化、基金在投资理念上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也注定使2003年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一年。”
品种创新眼花缭乱
今年的基金市场新品繁推,系列基金、保本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陆续推出,使基金市场的扩容比去年增添了许多兴奋点。
据统计,继年初3月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首次在我国推出系列基金后,至今为止,今年共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陆续推出9个系列基金,子基金数量合计达到24只,占到今年基金发行数量的63%。系列基金有效地规避了目前基金在批设过程中的报批成本和等待成本,对基金管理公司迅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线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受到了很多基金管理公司的青睐。但系列基金中的子基金分散了基金公司有限的资源,同时也使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营销中产生了顾此失彼的问题。
非典后期,具有保本概念的“南方避险基金”由南方基金公司率先推向市场,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首发规模一举达到51.9亿,刷新了基金首发规模的最高记录。
但由于受到相关规定限制,具有保本基金特性的南方避险基金最终并未被冠之以保本基金的称谓。南方避险基金
的热销,使很多基金公司希望迅速跟进保本基金,但由于担保问题悬而未决,使很多基金管理公司未能如愿以偿。但11月底《保本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导意见》在业内广泛征求意见。那么,一旦该规定经修改完善并正式推出,保本基金将获得正式“名分”。据记者了解,已有多家基金管理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保本基金方案,产品设计已经完成,一旦《意见》正式出台后,“名正言顺”的保本基金就将面世。
到年底,博时、华安、招商3家基金公司同时获准发行“准货币市场基金”,抢了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先机。但对于没有拿到真正的入场券的三只基金,业内认为“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或是“短期债券基金”的提法成为准确。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只可投资于特定剩余期限的债券、央行票据、回购,尚不能投资首发的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国际市场上货币基金可以投资的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记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也都不是其投资范围。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也因此逊色不少,甚至有人担心会变成低风险低收益的基金品种。
今年基金市场两大新产品确实有些“名不副实”,多少让投资者感到失望。但无论如何,到今年底,基金的“四大家族”均已到场,我国基金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就基本在这里开拓了。
基金法四年磨一剑
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该法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最初主张综合立法的主流意见却只能统一在最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上,《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原组长王连洲最后用“种瓜得豆”来形容这个多方博弈的结局。
《基金法》的出台意义是非凡的,它强化了管理人的信托责任与义务,加强了管理人资格与从业人员监管和持有人对管理人的监督作用,并将管理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落到实处,增强了基金契约对管理人的约束力。我国目前基金规模与发达市场相比基金品种仍偏少,在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等方面也进展有限。
新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多处规定作了修改,如“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而资产组合的具体方式和投资比例,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基金契约中约定;对于基金的投资对象也包括了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品种。这些规定都加大了基金的创新空间,为基金业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除了为尽早出台新法而特意回避的包括“私募”“短期融资”等问题外,《证券投资基金法》仍然有一些没能给出具体解决办法的地方。
尽管《基金法》里对基金与其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关联交易进行了限制,但据分析,限制得并不彻底。例如新法对基金与其管理人的关联交易是更多地发生在基金购买管理人股东持有股票等行为并未作规定。
《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如此则将基金委托理财问题搁置,而与此同时,券商委托理财却会得到证监会同意。
同时,《基金法》出台后基金持有人首次展开维权行动就遇到了障碍。11月底,由于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支持保障部总监黄著文拒绝签收相关提议,因此基金持有人提议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应尽快召集持有人大会讨论封闭转开放事宜暂时搁浅。新法刚颁订时,保险业人士就担心“百分之五十限额”和“核准”两规定以及转换基金运作方式应当经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规定,会成为投资者希望“封转开”的障碍。
业内认为,《基金法》还是一份较粗的法律框架,其中的一些条款要得以顺利实施,还需要更具操作性的细则来落实,这也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障。
王连洲在新法订立之后就表示:《基金法》出台,不一定很快显现出预想的效果,需要看执行的情况;基金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归根到底还要看投资者的信心和支持,而这又取决于与股市直接相关的基金经营业绩。“股市的根本制度缺陷不尽快解决,企业的经营业绩上不去,以基金业为其规范调整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又能创造什么奇迹?”
但无论如何,《基金法》的出台正式确立了行业发展地位,使基金业转入正常的规范发展状态,《基金法》的出台无疑是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发展重要的里程碑。
营销大战“硝烟弥漫”
“基金公司在品种创新之后,营销大战必打无疑”,“谁占领了基金营销制高点,谁就可能尝到甜头”。早在去年,王连洲就这样预言过未来的基金发行市场将面临的风浪。今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就在这句话的不停被验证过程中轰轰烈烈地走过。
3月12日,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刚拿到发行批文就宣布3月17日正式进入发行。招商系列基金由此成为国内首家正式发售的伞型基金,使得国内首家获准发行伞型基金批文的湘财合丰基金公司尴尬无比。尽管在招商系列基金正式发售之前,湘财合丰已在几十个城市进行了近万次的培训和讲座,也不能说湘财合丰没有反击———在申购下限方面,湘财合丰刷新了行业内1000元的最底认购金额的记录,将下限调为500元;在认购费率上,根据认购金额分为两类,认购金额100万以下的为1%,100万元以上的不超过1%,赎回费率统一为0.5%。但靠着背景雄厚的大股东,最后“招商安泰系列基金自3月17日在全国公开发售以来,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认购”。
在两家伞型基金打得火热之时,也有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多种办法开展营销活动。4月初华夏基金公司推出了华夏成长基金、华夏债券基金“送一年持有期”费率优惠措施。早在年初就因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约,相互推出优惠活动而挽回不少形象的长盛基金公司后来又推出买基金送保险、买基金送积分的服务。同是4月,大成债券基金也在发行时打出了“买基金,送保险”的营销牌。
然而,4月底开始几乎所有的基金发行工作都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而中断。在前一段时期,就已陷入困境的基金销售,由于非典的袭击,各种各样促进销售的办法都已无法进行。基金的吸引力因此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了创新贴近需求的“概念”上。
非典后期基金发行开始了“井喷”式的营销大战。最终还是首只保本型基金“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夺得了新基金发行的满堂彩。
“后非典”时期,虽然一些基金公司将营销做到了相当细致的地步———教师节就开展对教师持有者的费率优惠活动,将宣传活动再次深入到社区———但是这种细致的深入的营销,其效果不会在短期体现出来。
分红也被作为营销手段而频繁使用。5月12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宣布,推出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0.38元的分红方案;第二天,银华优势企业推出每10份派0.4元的分红方案;紧接着16日,华安180指数基金推出的分红方案更是高达每10份派0.5元。
比完了“单次分红”纪录,又开始上演“累计分红”纪录刷新比赛。排名一直靠前的几只基金更是以不停刷新纪录轮流坐上“累计分红”头把交椅。最新的基金分红榜上“长盛成长”、“博时增长”、“大成价值增长”、“银华优势企业”、“融通新蓝筹”排在最前列,这几只基金均实现三次以上分红,其攀比之心毋庸置疑。
但岁末行情的突然启动,多家基金选择大比例的分红预案却导致了另一个现象———二级市场大盘蓝筹股在近期出现了明显的滞涨走势,部分基金重仓股甚至出现了2%以上的单日跌幅。通过单一的“抛售股票”方式实现收益,不禁让人感到众基金所推崇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无力。就像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戴勇毅所说,目前基金市场仍然处在“跑马圈地”状态,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还处在品牌建立的阶段,真正的信任还需要基金公司通过长时间维持一个良好的总体业绩去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