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鼎财经/李智慧
回顾2001年风云激荡的b股市场,最令人感慨,也最富有戏剧化色彩。受2月份向境内开放的重大利好影响,深、沪两市b股曾经井喷上涨,最大涨幅分别达到251%及190%,6月1日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进一步开放,机构趁势派发,股指急泻,深沪b股最低曾下探到225.64点和130.10点,回吐幅度高达49.39%和46.15%。b股在将近半年的调整后,11月底开始了一 轮反弹。正当人们以为b股终于熬出头,可以走出一轮独立行情之时,沪b到了177.2点又不上去了。周三b股强劲反弹使投资者振奋了一下便重归失望,这两天又走出小幅调整格局。
b股反弹为何难以持续?市场观望气氛为什么总是那么浓厚?这与目前b股市场面临的四大尴尬分不开。
一、定位象是“雾里看花”。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决定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尽管前段时间b股市场看起来政策暖风频吹,如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b股,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宽境内外币划转限制,t+0交易变为t+1交易,最小交易单位由以前的1000股减至100股,外资券商可直接交易b股,中外合资基金投资范围明显限定在b股、h股及债券市场等等。这使人们从朦胧之中看到了管理层发展b股市场的希望。但不可忽视的是,截至目前,管理层对b股日后的发展定位尚无明确的表示。这也正是资金观望气氛浓厚,难以坚定做多信心的原因,也是引发其它方面尴尬的根源。这同时使目前b股的价格也比较尴尬。如果将来市场有较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的价位就是低的,如果以后政策面不予支持,投资者不积极介入的话,现在的价位可能还是高的。特别是随着a股新股发行价持续下降,可能引起a股市场整体价格中枢的下移,目前a股市场上几块钱的股票也越来越多了,b股短期价格优势能维持多久呢?
二、扩容只闻楼梯响。自从b股市场对内开放以后,b股扩容的呼声一度很强烈。但管理层对此问题却鲜有反应,众多公司仍在b股市场门外徘徊。自去年10月17日深市雷伊b股发行至今,沪深两地的b股市场的新股已整整一年“颗粒无收”。目前市场规模太小、上市公司质地差和筹资功能弱是b股市场的致命伤。b股市场现在迟迟不能有效的扩容是制约b股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市场如果没有扩容,必然很沉闷,不能发展,是不健康的市场。虽然人们对入世后b股市场抱有良好的预期,认为它将成为证券市场开放的试验田,但是在开放b股市场后,公司基本面并未有根本的改变,又无新鲜血液输入,b股投资基金只是纸上谈兵,如何能吸引增量资金特别是外资的大举介入呢?开放b股市场的本意为了激活市场、促进融资,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当然这与b股政策不明朗有很大关系。
三、外资减持没商量。b股开放后,外资来了个“胜利大逃亡”,使在6月1日合法入市的境内投资者在高位被套牢,市场进入以散户为主导的投资格局,已被公认为管理层政策的一大尴尬。在12月的反弹行情中,外资大股东举牌减持b股行为也不少。仅仅12月18日和19日两天,就有大江b股、深华发b股两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其外资大股东通过交易所系统减持b股,比例超过5%。据统计,从3月28日至12月19日,外资大股东共举牌减持b股19137.2万股。作为以外资大股东为代表的境外投资者在上半年的井喷行情和下半年反弹行情中高位减磅乃至全身而退的现象,不仅为个股表现带来压力,也易使在6月1日合法入市的境内投资者在高位被套牢。同时也折射外资对投资b股信心不足。这对设立之初就是为了吸引外资的b股市场,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尴尬。
四、qdii构成致命威胁。11月时从香港高官口中冒出了一个新词汇——“qdii”制度,意即通过必要的机构和渠道,开放境内投资者投资海外股市,重点是港股。此消息传出,香港股市上涨,特别是h股和红筹股,涨势还很不小。反过来,境内的b股市场却应声下跌,投资者的信心又一次受到打击。不能说“qdii”制度有什么不好,中国境内的资金最终还是要走向世界的,但很多香港股票价格低,市盈率低,投资价值高于境内的a股和b股,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如果把境内的外汇资金引到香港去,这不可避免地对b股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虽然短期实行“qdii”制度的可能性不大,境内居民要买卖港股也并不容易,但如果是从投资b股的角度出发,就有必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这个因素了。在b股市场还很脆弱的情况下,b股市场面临尴尬——靠什么留住投资者呢?
正因为b股市场存在这几大尴尬,短期在没有政策上的利多信号,年底资金面偏紧遏制多方买盘力量,投资者裹足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震荡整理,上下两难格局很难改变。如果这几大尴尬能能尽快消除,则b股市场明年走出独立行情可期。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