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研发苦旅走向国际化 世界华为的技术之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6:08 《商务周刊》杂志 | ||||||||||||
与众多的借助外来研发成果的中国企业不同,华为走过了孤独而漫长的技术研发苦
□记者 刘丽娟 在过去18个月中,有关华为的新闻统统与美国市场有关。2003年1月,思科提及对华为的知识产权诉讼:2003年11月,华为3Com合资公司成立:2004年7月,思科华为的知识产权官司以和解告终:华为3Com合资公司成立半年后销售额突破25亿元。 更多人通过美国市场开始了解华为。实际上,“华人有为”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美洲。近来,华为又向欧洲伸出了有力的触角。 2004年9月24日,华为公司新闻发言人傅军向《商务周刊》透露:华为与西门子在数据通信领域的合作如期进行。按照双方的合作计划,西门子将通过OEM华为产品,为用户推出第二代IP网络时,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机会。 在通过3Com打开美国市场后,此次借助西门子打开欧洲市场,无疑是华为在渠道方面的再次成功。不过,这对于思科公司来说绝对是坏消息——西门子是思科最大的代理商,欧洲老牌运营商大多是思科的客户。华为借助西门子OEM的合作关系,将直接提升在数据交换方面同思科的抗衡能力。 此外,华为与西门子的联手更是牵动了3Com的商业利益。按照3Com总裁冯乐凌的计划,3Com通过合资帮助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后,自身可以通过华为提供的廉价数据产品重振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的情况是,华为先人一步,将自己品牌直接伸至欧洲。 负责技术研发的华为常务副总裁费敏告诉《商务周刊》,华为冲击海外市场一贯都是“更多伙伴,更多选择”。现实情况下,在具有较完备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线后,华为正频繁地以OEM方式获得占据国际市场的机会。之前,日本京瓷成为华为小灵通手机产品的制造商;在日本,华为又选择NEC,帮助自己在日本快速实现了数据通信产品的销售。 这种OEM方式发生在索尼和微软这样的厂商身上会平淡无奇,华为是少有的在自有技术上投资的中国公司,并成为越来越多通信巨头厂商的供货商。近期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文章承认:“华为正成长为具有更强技术实力的公司。” 自2002年以来,华为技术研发投入每年都超过30亿元,并通过自主研发在移动、固定、光网络、业务与软件、数据通信、移动终端等6大业务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品线,还实现了高端技术市场中的份额增长。 锡恩咨询公司总裁姜汝祥认为,华为的技术积累,使其有实力向通信产业链条的中央靠拢,并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在他看来,华为是“中国企业的另类成功典范”——从代理商做到通信技术提供商,从高成本的粗放式研发到建立起IPD机制的分散流程式研发体系,从“错估”小灵通市场前景到豪赌3G之后加快的国际化布局,从官司缠身的被动局面到重新认识华为,华为在技术发展道路上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勇气。 但是,这些震撼的背后是艰苦的成长过程。负责公关事务的华为高级副总裁胡彦平以感慨的语气告诉《商务周刊》:“华为注重核心技术的变化,提倡大的变革和创新,并希望在真正有前景的技术上获得成功。所以在有些技术研发中,华为是最早的开拓者,却经历了比其他厂商更长的等待。” 很多人将经历了10年技术积累过程的华为喻为孤独的行者。因为更多的中国企业短期快速增长而借力于外来研发成果,而华为选择了国际水准的研发路线,只能经历漫长的技术积累,在欧美这样的技术主流市场中自己创造生存机会。 当今天解析华为技术发展史, 我们不能准确地将华为巨额的技术投资回报进行量化,但是至少可以通过其决策,分析华为10年技术积累的年轮。我们无法对华为即将面对的未来市场预言,至少可以分析华为技术成长的内外作用力,为中国自身技术企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