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抢滩内地啤酒市场 嘉士伯剑指中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09:39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赵红梅 收购乌苏 近日,国际啤酒巨头丹麦嘉士伯宣布出手收购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34.5%的股份,该公司同时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的投资。 据悉嘉士伯是从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和其他一些小股东手中购得上述股份,并将与蓝剑集团组建的一家合资企业共同负责啤酒厂的运营。 事实上,在8月18日,嘉士伯啤酒有限公司亚洲副总裁麦益龙及高管一行参观新疆乌苏啤酒有限公司时,就表示新疆啤酒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有很大发展潜力,此行就已透露欲收购新疆乌苏。 根据蓝剑和嘉士伯已达成的协议,新公司管理人员将主要由蓝剑集团派出,嘉士伯方面提供技术、管理支持,“计划3年-5年内,产销量能够达到100万吨以上,销售额30亿元”?蓝剑董事长曾清荣表示,双方已经协议约定,在市场需要、装备水平达到要求等条件下,新的乌苏啤酒公司将会生产嘉士伯啤酒。 一新疆啤酒行业的业内人士称嘉士伯此举是一箭双雕:“乌苏啤酒占有60%的新疆本地市场,而新疆啤酒每年的自然增长量在10%左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嘉士伯收购新疆乌苏,不但可焊牢乌苏啤酒在新疆的霸主地位,还可沿河西走廊发展到兰州、青海等地区,同时,还可以以新疆为根据地,往中亚发展。” 改弦易辙 从2000年之后,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啤酒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之时,开始狂购二线啤酒。从2002年开始,嘉士伯重新投资中国市场,与起初瞄准高端市场成立嘉酿啤酒有所不同,嘉士伯开始更改策略,将目光转向了二线城市,并采取与国内知名品牌进行合作。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陈磊指出,目前中国啤酒市场在内地主要城市已呈现青岛、燕京和华润三大集团三足鼎立的饱和局面,进入二线城市也是外资啤酒公司的必然之选。啤酒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而对发展高水平、规模化的啤酒产业来说,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空间。 嘉士伯从2002年开始了在中国西部的战略投资。2002年年底,嘉士伯斥资8500万元收购昆明华狮啤酒,2003年6月,又以2626万美元的总价收购大理啤酒集团。今年,嘉士伯收购了兰州黄河啤酒公司50%的股份,及青海省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啤酒厂40%的股份。今年8月底,嘉士伯与西藏银河科技股份公司各出资3.8亿元合资建立了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近日,又收购新疆乌苏啤酒股份,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投资之后,嘉士伯在中国西部市场居于领先地位。 剑指中亚 “此次嘉士伯在新疆收购乌苏啤酒的真正目的,很可能是瞄准了中亚地区。”一业内人士分析。 作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理中枢,新疆的地位举足轻重。2003年,新疆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啤酒总额还不足1000万美元。中国贸促会新疆分会国际联络部部长马玉润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啤酒在中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亚五国对啤酒的需求量远远高于中国市场,中亚市场人口将近6000万,比新疆高出2.8倍,市场非常大。但由于中亚五国啤酒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量,因此,五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啤酒。目前中亚五国市场,主要被德国、日本啤酒所占领。 而在投资环境上,新疆也应当是外资啤酒企业的“优选”。地理位置优越,大麦、啤酒花等原料丰富。中亚各国啤酒工艺基础设施落后,并缺乏啤酒生产的最基本原料,如哈萨克斯坦几乎不产啤酒花,对进口原料的依赖使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哈萨克斯坦啤酒市场年需求量为2900-3000万桶,而哈国产啤酒年产量目前只有830-850万桶,70%的市场空缺需靠进口啤酒来填补。 嘉士伯的意图与早先进军新疆的蓝剑不谋而合,于是二者形成战略联盟。早在去年,蓝剑集团就投资数亿元对新疆乌苏啤酒进行全面改造,采用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的方式,将乌啤做大,使之成为西进战略的“桥头堡”, 并派考察组奔赴中亚,对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已有啤酒公司技术改造进行论证。2002年10月,乌苏-萨尔肯”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在吉尔吉斯成立。 蓝剑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清荣曾放言,给他一个支点,蓝剑将撬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市场。 据悉,目前新疆乌啤在中亚的外销量已达到了其年产量的20%,而其未来的计划是,3-5年占到中亚市场的1/3。众啤酒巨头面向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及中亚五国的发展摩拳擦掌,一系列事实表明,群雄西部争强的时代已经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