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集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 22:40 《环球企业家》 | ||||||||
日立激活而不是颠覆公司传统体制的努力初见成效,并由此成为日本大型多元企业集团踏上复兴之路的代表
从销售额导向转变为利润导向,清理亏损及非核心业务,裁减员工,是公认的改革业务范围过泛的大型多元企业集团的首要路径,这自然也适用于拥有1200家联营企业,35万员工的日立。 为此,日立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事业,建立和完善崭新的社会基础系统,成为各类企业活动及人们生活的后援。这意味着日立将与过去那个如同滚雪球般无限扩展业务的企业决裂。 接下来,日立迅速关闭了海外没有竞争力的工厂,并针对半导体制造装置业务及通信器材业务等实施了集团内部重组,但在日本本土,做纯粹的减法并不容易。“我已经决定了哪些业务优先发展,哪些业务将被剥离,但实现后面一条非常困难。”庄山悦彦对《环球企业家》承认,“我们调整人员,首先要考虑创造出一个新业务,把调整下来的人员转移到新业务中去。” 的确,不是每个日本企业领袖都愿意或做得了另一个卡洛斯·戈恩,不过,温和稳重的庄山悦彦拥有自己的独特法门。 1999年日立与富士通合组生产等离子电视的公司,是日立改革之始意义深远的事件——曾经“生产一切”的日立开始考虑分解成本及风险,并有效地付诸了行动。除了高投资高风险的业务,对亏损而有潜力的业务,与他人合资更是一举两得的良策。 日立半导体业务领导人伊藤达可能是对此体会最深的高管之一。2001年秋天,他结束了历时3年的海外工作回到日本,董事会通知他会把营业赤字达1335亿日元的半导体业务从集团内分离出去,与三菱电机重组合资公司。 “虽然外界会认为日立不再把半导体作为核心业务了,但是对日立来说,半导体还是核心业务。”伊藤达说。这个最终于2002年3月对外公布合组的公司,在经历了成立最初的低增长后,已见到实现盈利的可能。 做减法及除法不容易——幸好庄山悦彦并不缺少在艰难时期做加法的勇气。围绕核心事业,日立全资收购了日产汽车旗下的汽车零部件厂商UNISIAJECS,并于2003年初收购了IBM公司旗下的硬盘驱动装置(HDD)业务——交易额高达18亿9800万美元。庄山悦彦对收购结束后成立的日立全球存储技术公司(HGST)寄予厚望,在成立仪式上对外界宣布“已具备了在全球市场获胜的基础”。 接下来的一年中,HGST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为了利于双方融合,公司打破规则,在内部创造性地在同一管理岗位上采取一名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配对”的做法,发挥各自的技术或业务的才能;在外部则利用日立和IBM的原有优势,集中争取大客户,年营业额一举达到4800亿日元。 在日立制作所发布的预测中,2004年硬盘业务将盈利200亿日元,而被收购前IBM的硬盘业务在2001年的亏损为4亿美元,2002年为8亿美元——新公司因此一跃成为集团内部最鼓舞人心的业务单元。 尽管并非疾风暴雨,但5年间日立实施了90多桩大规模的事业重组。这是基于庄山悦彦对“赢者通吃”和“速度经济”的理解之上的。“这就是IT时代的商业模式,”他告诉《环球企业家》,“必须要合并、联合,必须采取这样的行动,以此购买时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