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爱斯遭遇中富证券之劫 反思民企资本冲动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 16:26 《浙商》 |
容问荣 自6月上旬上海《东方早报》披露了“纳爱斯6亿资金被困中富证券”的消息以后,浙江纳爱斯集团一直在通过法律途径追索这笔巨款,但案情的进展极为缓慢。6月底的最后几天,笔者在丽水想采访此事,但一切目标中的知情人士均告知:对此案无话可说,也决不会说。记者发现,有的人是纪律不允许说,有的人是感情上不愿说。但无论那种人,记者深切 地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纳爱斯之痛”。记者通过曲折的途径,了解到的案情的基本情况:一位为纳爱斯发展起步阶段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丽水银行界人士,近年来在上海证券业工作,凭着她与纳爱斯良好的人际关系,说服纳爱斯公司的18名职工(自然人)(一说是9人)向纳爱斯公司借款9亿元,在中富证券南京西路营业部开户炒股。而中富证券受德隆控制,是德隆对外融资的急先锋。德隆崩溃,中富证券也应声倒地,纳爱斯在中富的6亿元资金也就受到牵连。 纳爱斯对巨款的追索还在进行之中,但“纳爱斯之痛”则弥漫在丽水各界。丽水本地的网上论坛就此事展开的讨论,甚为热烈,而丽水企业界人士更是把纳爱斯的遭遇看作是对丽水经济的一次沉重打击。一位丽水企业家说:“精明能干的庄启传竟然也会上如此大的当,规模庞大的纳爱斯竟然也有如此一劫,办企业的真是越来越难了!” 纳爱斯之劫,给纳爱斯公司、给浙商、给中国民营企业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有人说,劫在纳爱斯,痛在中国民营企业。从纳爱斯的这次劫难中,有几个方面值得企业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 其一,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资本冲动。民营企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之后,产生强烈的资本冲动,这是必然的。但如何冷静对待这种冲动,如何稳妥进行投资决策,则是一个难题。纳爱斯把富裕的钱用于投资证券,以期产生更大的回报,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公司本身没有熟悉证券业务的人才,对委托代理的证券中间机构也并不是很了解。这样的投资决策显然是十分冒险的。因此,有人说,企业最大的冒险是投资自己不熟悉、无法控制但在理论上回报极高的行业。 其二,必须理性对待“有功之臣”。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许多感人的历史故事,更有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从道德角度讲,对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企业都应当牢记在心,并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但是,决不能从感恩的一面,无原则地迁就、回报那些历史人物。如果不是那位曾在纳爱斯起步阶段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丽水银行界人士,纳爱斯之劫或许就能避免。 其三,必须尽快改组权力机构。纳爱斯公司18名职工(一说9人)能从公司借出9个亿,绝不可能是一般的普通职工。据知情人士讲,这些人都是纳爱斯的高层领导,而且绝大多数是与老总一起打天下过来的。民营企业都有一帮共同打天下的哥儿们,企业发展后,都进入了高层。这批人确实讲义气,能与老总同甘共苦,但当企业发展到需要现代企业制度构架时,这批哥儿们可能会害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及时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原有的企业权力机构进行彻底的改组。 其四,必须削弱个人权威,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一个人成就了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依赖于一个人。这是民营企业的一大通病。企业老总的个人权威是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完全依赖于企业老总个人智慧上,而没有科学、民主、理性的决策机制,难保企业会做出一些幼稚可笑的决策。这次纳爱斯之劫,没有庄启传的首肯,其他人是没有这样的胆量的。所以,丽水的网络论坛上,对庄总的个人权威主义批评很多。 纳爱斯现在正处在关口上,覆盖全国的五大生产基地刚刚建成,其成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跨国公司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如火如荼,远未结束;原有的经营模式遇到了市场快速变化的新考验,过去的优势正在削弱;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处在大转型的时刻,但全面转型又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当然,这些问题非纳爱斯所独有,其他民营企业也同样处在转型的疼痛之中。但纳爱斯在这样的关口上,又遇到了“中富证券之劫”,其难关之难,便可想而知。笔者写此小文,绝无幸灾乐祸之意,而是抱着一直以来对纳爱斯的崇高敬意,希望能与纳爱斯人分忧。 《浙商》杂志8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