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行业专题--机电业 > 正文
 
挥舞经济双刃剑 日本电子企业技术保密为生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 18:10 中国经济时报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亚洲市场的开放和经济一体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们向海外转移生产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但它们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可能泄露给竞争对手,从而对自己造成损害。于是,日本公司极力设法保守技术秘密。

  “新S”与“旧S”之争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在日本电子企业,经理们称两个大的竞争对手为“新S”和“旧S”。后者指曾经是日本小机件制造商领头人的电子和传媒巨人索尼公司。“新S”是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它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跃进了整整20年。去年,当索尼准备研发新一代液晶显示屏的时候,三星电子公司的这种产品的经营已经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

  虽然三星电子和一些韩国高技术企业,例如LG公司的推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与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相比,它们的经营范围相对较窄。三星电子取得的大部分成就仅仅在三个领域。它推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消费电子产品,例如移动电话,它在半导体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的液晶显示技术排在世界前列。

  三星的技术优势和营销见识,使它成为日本老资格消费电子巨头的凶猛竞争对手。但当一些日本大企业,例如索尼公司、夏普公司和松下电器得到宣传时,日本也吹嘘几个不太出名的企业,说没有它们,全球电子产业将不会存在。

  这些企业包括一系列精密设备公司,例如佳能公司和东京电子公司。它们为三星电子公司和其他韩国电子企业制造用于生产芯片的昂贵设备。也包括制造陶瓷和用于数码仪器的关键材料的京瓷公司(Kyocera)和Murata公司。另外,还包括一些大公司的子公司和部门。它们制造移动电话和数码相机的部件。例如,Nidec公司控制着用于一些电动装置——硬盘驱动器和DVD播放机的微型马达的全球市场。这些公司仅有几个真正的竞争对手(它们有许多都是日本公司),它们通过出售产品给本国的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公司获取丰厚的利润。

  保密——日本企业的最大挑战

  在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暗示这些技术仍然有多么重要。韩国对中国有贸易盈余,但它对日本有很大的贸易赤字。这不仅包括在半导体贸易方面的少量赤字,也包括在高价值的电子元件和资本商品(主要指用于制造芯片和液晶元件的精密设备)方面的较大赤字。韩国公司必须购买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才能生产使它们胜过其他公司的电子产品。索尼公司需要三星电子公司为它的电视机生产液晶显示屏,但为了生产这些显示屏,三星需要从许多先进的日本公司购买设备和材料。

  对于日本电子产业领域的许多公司来说,从本质上看,目前最大的挑战还不是亚洲其他企业的竞争,而是激烈的竞争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制造精密仪器和设备的日本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将生产转移到一些低成本的国家,它们必须以某种方式阻止它们的机密的制造程序泄露给当地的雇员。在日本企业的精密制造部门集中的关西地区,掌管技术的经理们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通过发明比其他地方发明的更好的方法去制造电子设备,日本公司取代了美国竞争对手。虽然日本工程师能顺利地拆卸美国的小机件,并分析它的设计原理,但非日本企业想模仿日本人的发明创造非常困难。他们的发明创造被隐藏在先进的制造程序中——不像一种物理装置,它不能被拆开由仿造者进行研究。但日本制造业不断向韩国、中国和台湾地区扩散,有可能暴露这些秘密。

  “技术战”与“小动作”

  制造半导体材料和电子元件的京瓷公司采取的保密措施是:在日本生产它最复杂的材料,在其他亚洲国家完成较简单的工序。这家公司负责技术和战略的经理Tatsumi Maeda对保密措施讲得更具体一些:海外工厂的工人被明确地告诉怎样混合从日本运来的材料和当地的材料,但不告诉配料的成分和生产原理。当在海外的先进设备的一个部件损坏时,日本工程师便偷偷地进行拆卸和修理,以致没有一个当地工人能了解修理的情形。

  在某些情况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护它们的技术秘密,甚至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在使用机器和软件更有效率的地方使用人力。例如,夏普公司担心设备供应商将它们的资本设备随同它的来之不易的制造技术出口,它就在它的先进的液晶显示器工厂的自动化程序中故意设计缺陷。这种设备在海外使用时,需要在某个时刻,由工人拧动某一个旋扭或按动某个按钮,而这个操作规程只有几个日本雇员知道。

  由于日本技术公司在中国建立了更多的工厂,或出口它的材料和设备到海外的工厂,它们将极力保守有关的技术秘密。但小气地保护它们的“黑匣子”,将使它难以培育雇员的忠诚和增加它们的中国工厂的持续性。并且当它们的国内雇员的忠诚开始受到侵蚀时,它们面临另一个挑战。一些外国公司已经在引诱日本公司的技术人才。由于亚洲的“技术战”升温,大多数日本公司更加重视保守技术机密。

  (郎楷淳 编译自英国《经济学家》)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