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伪军”如何走“正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2:20 赢周刊

  ——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副秘书长李易洲谈“洋品牌伪军”现象

  赢周刊记者 陈萌 文

  人在自身力量不大的时候去借力,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借力是人的本性。企业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企业的成功与否,也与其是否擅于借助外力,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有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关。因此这种“洋品牌”运作现象的产生是正常合理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洋品牌伪军现象”有其合理性

  赢周刊:目前国内有一些企业喜欢用“洋品牌”,如服装、日化、红酒等行业,这种现象比较多。有的是企业自身通过一些操作,如在香港或是国外注册一家公司,再通过其注册一个商标,然后用合资或是许可等方式让国内的企业来经营,有的是干脆就只是取个“洋品牌”的名字而已,在宣传上声称这是国外的什么著名品牌或者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依此来快速进入市场。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洋品牌”现象?具体的有哪些表现形式?

  李易洲: 这种“洋品牌伪军”现象确实很普遍,主要有海外注册内产内销、国外商标授权使用、单纯起个洋名等几种。这一现象最集中地表现在服装、化妆品、音响行业,其他如鞋业、家电、餐饮、建材等行业也有。服装、化妆品、音响这三个行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消费者极端“崇洋”。在国际上,服装、化妆品以法国、意大利等国最负盛名。而音响则以丹麦、日本等国为最。这就使国内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心理,想尽办法向这些国家“靠近”,以沾上“洋气”。

  对此有两种观点,大多数舆论是反对与担忧,认为消费者崇洋媚外,洋品牌企业有欺骗嫌疑;少部分舆论认为存在即合理,洋品牌满足了普通消费者追求洋味、喜欢欧式的需求。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极端了些。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严加规范、善加引导。以法律为准绳,区别违法的和守法的;严格规范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广告宣传等经营活动;善加引导企业借鉴国际品牌经营管理、品牌运作经验,走上成功创业之路。

  不可否认,存在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面,或者说有其产生、存在的逻辑。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崇洋”,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崇洋”的心理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家电业不就很争气地战胜了洋品牌吗? 当然是指市场份额上。最近的手机业也在突飞猛进,与洋品牌的差距在缩小。

  至于国外著名商标授权国内企业使用,这是国际上常见的一种经营方式。对于输出方,体现品牌打造的成功;对于输入方,可以在一个更好的平台进行经营,易于打开市场。当然,对于输入方来说,产品的品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不会有长远发展。这里一个关键是,要按法律的要求如实标注真实产地。对于消费者,要养成既看品牌又看产地的习惯。

  对于爱起洋名,还有一个原因是,企业或产品命名本身的现实困难与品牌国际化的要求。因为中国太大,企业太多,你想起一个满意的纯粹中国化的名字很难,一些大家都喜欢的好字好词,到工商局一查你会发现已经被人注册了。另外一个企业如果有比较长远的抱负,想走出国门,那就要与老外打交道,而英文是全球的普通话,那你的产品肯定就要有一个英文名。起英文名一般不能直接用现有的英文单词,通常是使用自创词,然后再把它音译过来。从这个角度看,取个洋名是合理的,这符合国际化品牌命名的规律。

  “洋品牌”经营如何走“正道”?

  赢周刊:那么国内企业这种“洋品牌”运作方式有哪些具体出路呢?,能否结合真正国际品牌的经营策略和具体的操作手法,更深入谈谈?

  李易洲:在国际上有许多先进的品牌理论,运用这种“洋品牌”操作模式的中小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巧妙借助外脑等外力,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国内企业现在做品牌往往只是注重皮毛,只是注重形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名牌”的层次上,而没有上升到“品牌”上来,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的品牌理论还停留在浅表、笼统的“三度理论”上,即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而国际先进的品牌工具是“五度理论”,即知名度、品质认知度、联想度、忠诚度及其他专有资产(品牌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国内现在经营品牌往往停留在知名度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品牌的实质是建立一种顾客对品牌信任的长期关系,以带来重复购买(品牌忠诚度),品牌形象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做品牌就是要用心经营客户关系,而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形象,以诱使顾客购买,这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品牌资产”。当这种客户关系经营成功之时,也就是说品牌拥有了相当的忠诚度的时候,品牌就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了。在企业转让、资产评估时会有财务上的反映,甚至可以直接做“品牌输出”。

  相反的例子,秦池酒猛打广告,只做知名度,最后破产转让时零无形资产。

  我认为,国内企业与国际品牌在经营管理层面主要有以下三大差距:

  1.重战术,轻战略;

  2.重抓项目,轻抓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3.重实体层面,轻企业文化建设。

  在品牌营销传播层面有:

  1.重品牌形象传播,轻品牌实质——顾客关系的经营与“品牌管理”;

  2.营销上战术性行为多,不系统,有时背离“品牌战略”;

  3.广告中经常变换品牌形象,无清晰的“品牌识别”。

  比如国际服装品牌对于自身品牌形象的管理、维护是很严格的。很多著名国际服装品牌在换季降价的时候,会在高级酒店或者高档卖场设立“特卖场”,仍然注重环境的优美与品牌特色的体现,以一种很体面的方式降价,让消费者感觉像是得到了恩惠一般。而国内很多服装品牌,在换季的时候往往就地堆在一起卖,像卖成堆的萝卜、白菜一样,这对于品牌形象的损伤,是特别大的,消费者感觉以前买贵了。

  另外,国际品牌大都有自己的“品牌管理手册”,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只停留在视觉层面的CI、VI手册,全面反映企业的“品牌识别系统BIS”,是企业品牌管理的宪法,为企业成功进行品牌经营提供了保障。

  总之,这种“洋品牌”的运作经营,一定要把单纯的借力拉到全面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品牌的“正道”上,从而加速企业和品牌的成长,避免做虚做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洋品牌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