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如做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18:29 《财经文摘》杂志 | |||||||||
作者:文/周志兴 我真后悔!从小到大开了多少会,多少次开会要编瞎话逃跑,多少次开会我昏昏欲睡,多少次开会我掐着表盼散会,怎么就没动脑子写本《开会的革命》!直到有朋友拿了一本书给我,书的封面上“开会的革命”五个醒目的大字才提醒我,丢掉了一个绝佳商机。唉!
在现代社会里,基本上每个人都在一个组织里,有组织就少不了开会,而你所在的组织越成功,你用于开会的时间就越多。《开会的革命》告诉我们,以保守的估计,一个人一生用于开会的时间超过9000个小时,比整整一年还多。而如果你是中层管理者,你每周可能有35%的时间用于开会。如果是高层管理者,则可能超过50%。至于为开会花的钱,说出来更是一个吓人的数字。作者告诉我们,大多数组织直接花在开会上的费用占人事预算的7%到15%,有的组织还要多些。 那么,是大家都爱开会吗?显然不是。除了那种所谓的神仙会,没有任务只有吃吃喝喝游山玩水那种会有人喜欢外,一般的任务型会议,大概是没有人喜欢的;不然,就不会有若干年前的坊间流行语: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把会和税相提并论,可见人们之心理。 花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多钱,去做一件大家不喜欢的事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当然不是。其实大家都知道,无论怎么不喜欢开会,会总是要开的,因为有些事情必须大家面对面才说得清楚。 对一件大家不喜欢而又要花很多精力和经费非做不可的事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怎么找到科学的解决手段。《开会的革命》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说实在的,这本书写得不那么生动好读,远不能用引人入胜来形容。可是,读书人都知道,书是分很多种的,有消遣的,有实用的,有增长知识的,也有记录自己历史的,还有作礼品赠送的。而作为读者,想消遣,可以读狄更斯的小说;想轻松,可以看侯宝林的相声;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就一定要读实用性的图书。就像做菜看菜谱,知道什么时候放油,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出锅,读《开会的革命》,也会知道如何选择开会时机,如何选择会议类型,如何选择与会人员,任何确定开会人数,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如何布置会议室,如何填写议程表,如何当好主持人,如何当好记录人,如何当好与会者。一步一步,十分细致。我不禁想起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开会好象也同下厨异曲同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大可不必挑剔这本书的生动与否,而是要注意它的实用性和指导功能。 会议的组织者和与会者都希望开一个成功的会议,而什么是和怎么成为成功会议呢?《开会的革命》提出五条要素:一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内容注意点,这是指目的清晰;二是有一个共同的过程注意点,这是指不跑题;三是有人负责维护一个开放而配合平衡的会议环境,这是指有人引导;四是必须有人负责保护与会人员不受人身攻击,这是指与会者的平等待遇;五是每个人的角色必须分配明确,责任必须划分清楚,这是对与会者的要求。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开会还用学吗?那不是像吃饭喝水一样与生俱来的本事吗?其实不然。吃饭喝水的本领不是每个人都会,怎么吃得好,热量啊营养啊都是科学;开会也一样,不是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坐在一起说说话就算开会了,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可能不少人在开会的科学方法上都有心得,但系统的集大成者,恐怕是《开会的革命》了。 看完了这本书,才知道写这本书不容易,这稿费不那么好挣。研究一下作者,一位是迈克尔·多伊尔,一位是大卫·斯特劳斯。他们俩一位是群体协作工作法的创立者之一,一位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知名咨询公司的实际操作者。所以,这本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像下厨房一样,开会恨不得是天天要做的事情,拿到这本书,大可以像看菜谱做菜,用理论来指导开会。想必也会有美国大都人寿保险公司一位副总裁的感受:“在引入《开会的革命》介绍的方法之后,我注意到情况变了,公司开会面貌焕然一新。不只是开会如此,整个部门的效率都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