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烟草的新闻游戏 专卖局无奈三次辟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 09:53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贾鹏云/北京报道 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驳斥英美烟草所造之“谣”已经是第三次 7月2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字斟句酌地发表公开声明: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该声明还详尽地追述了自1993年以来中国在烟草业所执行的
事情缘于7月16日英美烟草公司发布的一则新闻,它声称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批准该集团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香烟生产厂,投资金额为15亿美元,生产量相当于红塔集团一年的产量。 两份同样言之凿凿但内容大相径庭的声明,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烟草管理部门与国外烟草巨头之间的博弈。有关细节也透露出,中国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烟草业“开不开门,开多大门”上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三次“造谣” 回顾历史,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驳斥英美烟草所造之“谣”已经是第三次。 2001年5月,英美烟草对外宣称获准在四川绵阳办合资烟厂,引起国内外舆论强烈关注。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用了几乎与今天一样严肃的口吻做了否定声明。2002年8月,英美烟草公司又在伦敦宣布投资近4亿美元同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合作建立中国最大的合资烟厂,再度被否定。 局外人一时真看不懂声明背后的真情。英美烟草公司进入中国20年,一直在努力率先获得投资机会,并且通过赞助各种活动来扩大其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丝毫不掩其醉翁之意。 然而 ,国家烟草专卖局连续三次的完全相反的声明显然让他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新闻效应。 7月24日,当《瞭望东方周刊》旧事重提时,英美烟草的外交辞令滴水不漏:“我们2001年在绵阳有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但之后我们也考虑了其他可能性。我们正在讨论此项目的具体细节,项目具体细节一旦落实,我们将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英美烟草素以“低调严谨”著称,从他们用了两天的时间来研究并答复《瞭望东方周刊》的提问以及严谨的辞令可窥一斑。但是,这连续三次的举动又给人以“满嘴跑舌头”的印象。 一位与英美烟草过从甚密的记者说,该公司行为“十分怪异”。 这种怪异,体现的是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行事的分歧。同时,也不能排除英美烟草故伎重演制造新闻噱头的可能。 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英美烟草进入中国市场的心犹如蓄积已久的火山,迫切难耐。 境外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时说,“这就像是中国‘狼来了’的故事,不知这一次狼真的来了吗?” “狼”是否真的来了 双方迥异的言论让局外人真伪难辨。 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新闻官用不是很肯定的语言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们是上市公司,这样做可能是出于股市上表现的考虑。 英美烟草对《瞭望东方周刊》的答复则是“英美烟草集团是从中央政府获得了批准”。言下之意,谈判还没有到国家烟草专卖局这一层面上来。 走上层路线,是国外众多大公司中国攻略的常规路径。作为世界第二大烟草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烟草“中国路”已经走了20多年。以前,其旗下的“555”、“健牌”等品牌仅仅是以进口或者品牌合作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出现。一旦合资公司成立,绕开了关税,零售价格下降幅度将以倍计。 可以判断,从英美烟草目前的态度看,他们20年来的游说和努力获得了令他们满意的进展。在对外公布消息时,甚至透露了时间表,即“未来两年”。 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规定,开办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必须经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有知情人士透露,英美烟草的诸多做法令主管部门不满。2001年的合作之所以未获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在谈判过程中,英美烟草试图绕开国家烟草专卖局;之二在于,英美烟草擅自宣布消息的做法使得自己以及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陷入了被动。 “其实英美烟草三番五次放出烟幕声称其要在国内建立最大的合资厂,就是对中国政府以及烟草部门态度的一种政策试探,就是想测出中国在逐步放开烟草市场的过程中的开放程度。”一位行业内的分析人士说。 但是,中国政府的底线目前尚看不明白。原因在于,烟草业有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后一个堡垒”之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是非常谨慎而严肃的,而且,在做着“破壳”努力的显然不止英美烟草一家。 “中国禁止外国烟草公司直接在国内设厂,但是允许合作生产品牌,并且这将成为外国烟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趋势。”不久以前,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一位官员如是说。 中国烟草业几十年的封闭状况是否会因英美烟草迫不及待的“试水”而打破,局势依然还不明朗。 神秘的“东方投资” 与官员们谨慎的态度相反,记者接触到的诸多业内人士对英美烟草获批进入中国还是比较乐观。 境外媒体追述了英美与中国的渊源,“该项投资是英美烟草公司经过4年的谈判最终达成的。这标志着英美烟草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撤出50年后又重新返回中国。”在20世纪上半世纪,英美烟草在中国拥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到1937年,其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到了67%。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丧失了对烟草市场的控制地位。” 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是一个问题。英美烟草声称他们的合作伙伴是“中国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他们这样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它的身份,“自2003年初起,中国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代理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进口业务。正如英美烟草集团7月16日公布的新闻稿所言,中国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和英美烟草在中国合资建厂的项目已经成功地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批准。” 按照惯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一般先是选择与行业内企业合作。英美烟草就曾经先选择与云南合作生产“迅”牌香烟。这是一种迂回做法。三年前搁浅的绵阳建厂计划也是英美烟草与四川方面的合作。 记者多方查询所谓的“中国东方投资公司”,信息寥寥。据了解,该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仅一年多,且投资主体不明。 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按照我国的外资政策,来自港澳台的投资也同样享受外资待遇,如果英美烟草设计的投资成功,那么,这项投资几乎就成为全部的外资。而投资达到15亿美元,生产量相当于中国最大的烟草集团的产量,这个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快,而中国烟业的“大门”开得不可谓不大! 记者关注到一个细节,英美烟草在北京有一家名为“英美东方”的公司,而英美解释说这是集团在中国的一个成员。- “堡垒”周边的觊觎者 中国共有烟民4亿多人,约65%的成年人为烟民,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增加。目前,我国烟草行业税收占到了国家税收总额的1/10。 近年来,随着各国“禁烟”运动的勃兴,国际烟草业的市场环境每况愈下,于是,众多国际烟草厂商将目标瞄准了中国市场。 目前,进入中国的跨国烟草公司主要有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帝国烟草公司、加拉赫公司和德孟公司。目前进入中国的几家跨国烟草公司的途径,一是建立中外合资公司,二是进行技术或品牌合作,三是建立烟叶基地,四是直接进口卷烟。但是,这种简单的合作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实在不能满足跨国巨头的胃口。在烟草业这个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后一个堡垒”周边,正围着一群虎视耽耽的觊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