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谁会是幸存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2:10 《英才》 | ||||||||||
"只要在有生之年这张牌桌上还剩下四个人,我就很满足。"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中国300家最大零售企业家世界(原家乐):排名第36名
在某次论坛,一位本土商业巨头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在零售企业十五强里,2002年,外资企业已占了七强。所以中国流通业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流通业被控制之后决不是老百姓去哪个店买东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制造业,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在本次商业零售企业500强之中,按照销售额排名,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高居榜首,可以称为本土领头羊,但随着本土的跟随者越来越多,竞争自然也越"火爆"。 1991年,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成立,至此拉开了上海连锁商业发展的帷幕。1996年,联华超市因亏损进行重组,与上海陕北超市、新新超市组建集团,同时吸收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国际资本1亿元,成立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 1994年,北京京客隆超市前身北京朝阳副食品总公司成立,2002年4月实行股份制改造。 1995年,家乐福在上海的第一家店--曲阳店开张,整个店面就被来自上海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包围,所有的收银台后面都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自此,拉开了外资对于中国零售业的正式侵入。 而作为民营超市较早的起步者家世界来说,1996年12月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全中国第一家建材超市"家居"开张纳客。 国有独资、外商独资、合资、民营四种资本组成形式的超市几乎同时起步,自此零售业战火渐渐燃起。 毋庸置疑,对于超市这种业态来说,大规模进货,大规模销售是其生存的必由之路,随着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商业巨子在中国抢滩设点的步伐在不断提速,中国本土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的弱点逐渐显现。 一位超市经理曾为超市扩张算过一笔帐,每发展一个门店就要几百上千万的资金,没有雄厚的资金后盾是万万不行的。上海联华的每笔并购均在亿元以上,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战役是很多中小超市无法想象的。 纵观世界零售商巨头的发展史,几乎没有一家是依靠其自身的原始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依靠资本的集中,或是上市发行股票,或是公司之间的合并、联合、兼并。 如何使其他产业的资本变为商业资本,这其中较好的方式就是:银行业、房地产业、商业零售业联姻,使商业资本由"加法级"增长方式变为"几何级"增长方式,从而缩短中国零售业做强做大的时间。 除了银行资金的注入,对于国有资产的托管同样也是一种整合本土力量的办法。一些商业企业采用注资与托管两种办法取得管理权,并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扩张的捷径。 外资活得并不轻松。这种不轻松,远远不是因为排名,更多的可能来自于生存的压力。"家乐福"等外资进入中国近10年,其核心团队仍有数十人的外籍人士。而又有谁能否认中国家乐福的不断扩张其核心动力不是来自这些老外的的脑子里呢? 事实上,外资没有停止的不仅仅是圈地运动,一场零售业人才的争夺战也已经在各大零售企业间进行。 一国外知名零售业公关经理谈到目前国内零售业人才现状时感慨,为什么今天还是沃尔玛的部门经理明天就可能跳到普尔斯马特?零售行业总是在互相挖人,主要原因在于零售业的人才太匮乏。 随着中国超市阵营无限度的扩大,并非没有降级出局者。以天津为例,2003年,天津市超市销售总额达210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五分之一。家乐福、家乐、大荣、乐购、麦德龙等现代大型综合超市成为天津连锁企业发展的领先者。前五家销售额领先者中,只有家乐一家为本土企业。今年3月好又多关张;4月卫津路上的极玖购物停业。同时,一些世界级的大牌超市,为缓解经营成本的压力,被迫压缩了卖场空间。 谁会成为中国超市洗牌的幸存者,现在还难见分晓,或许正如民营超市巨头杜厦所说:"只要在有生之年这张牌桌上还剩下四个人,我就很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