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上海《侨报》榜中榜 > 正文
 
2003长三角台资企业年度报告(全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 10:17 上海侨报

总排名

总得分

集团名称

长三角

投资额

集团总额

营业总额

主要投资地

投资时间

领导人

1

99.74

台塑

50

475

200

南通昆山

1990

王永庆

2

88.55

润泰

40

130

26

上海苏州

1999

尹衍梁

3

88.11

统一

31

72

70

上海昆山

1993

高清愿

4

84.87

宏仁

26

72

35

无锡上海

1995

王文洋

5

83.07

联华电子

10

159

50

昆山苏州

1992

曹兴诚

6

82.74

明基

11

62

43

苏州昆山

1992

耀

7

81.51

台积电

12.5

132

45

上海宁波

2002

张忠谋

8

80.16

华硕

10

39

37

苏州

1992

施荣棠

9

79.85

中芯国际

14.8

N.A

N.A

上海

2000

张汝京

10

78.98

中钢

5

98

50

上海宁波

1991

郭炎士

11

78.01

联华神通

5

40

90

上海昆山

1993

苗丰强

12

77.15

顶新国际

4.5

N.A

N.A

杭州

1988

魏应交

13

76.15

鸿海

4

35

100

昆山杭州

1993

郭台铭

14

75.62

台达电子

3.5

35

32

吴江上海

1995

郑崇华

15

76.41

奇美

3.2

45

25

镇江

1995

许文龙

16

75.13

宏碁

2.5

50

88

苏州上海

1993

施振荣

17

74.68

永丰裕

1.8

135

21

江阴南京

1993

何寿山

18

74.45

光宝

2.5

40

40

无锡上海

1994

宋恭源

19

73.07

长荣

1

N.A

65

宁波上海

1994

张荣发

20

72.86

华新丽华

1.4

87

31

上海

1992

焦廷标

21

70.98

震旦

2

9

5

上海

1993

陈永泰

22

69.36

嘉新水泥

4.8

N.A

N.A

镇江

1995

张敏钰

23

69.07

英业达

1.1

14

29

上海南京

1991

叶国一

24

68.58

太平洋

1.5

37

16

上海南京

1993

章民强

25

67.96

广达

2

24

39

上海

2001

林百里

26

66.69

宝成国际

1.3

50

28

上海苏州

1997

蔡其瑞

27

65.41

裕隆

1

72

48

上海宜兴

2000

吴舜文

28

65.17

大同

1

80

50

吴江

2001

林挺生

29

64.61

远东

0.6

231

65

上海

2000

徐旭东

30

64.01

和泰

1

22

38

苏州上海

199

苏燕辉

31

63.77

大众电脑

1.1

21

29

上海

1996

简明仁

32

63.25

新宝

1

17

16

苏州

1995

陈盛

33

62.54

威盛

1

16

18

上海

2000

王雪红

34

61.71

仁宝

0.7

24

28

昆山

1998

许胜雄

35

61.05

中华航空

0.5

50

26

上海

2000

李运宁

36

60.65

见龙机构

3

N.A

N.A

宁波江阴

1993

廖有章

37

60.05

博达

1.5

4

2.5

南京上海

 

叶素莱

38

59.76

力山

0.8

2

1

杭州

1993

陈瑞荣

39

59.14

技嘉

1

5

9

宁波上海

2000

叶培城

40

58.85

荣成纸业

1.5

2

N.A

无锡苏州

1994

郑瑛彬

41

58.12

正新橡胶

1.1

5

2

昆山

1993

罗结

42

58.07

东元

0.5

34

21

无锡

2001

黄茂雄

43

57.85

玻璃

1.5

N.A

N.A

昆山

1994

林玉嘉

44

57.52

友嘉实业

0.62

N.A

N.A

杭州

1992

朱志洋

45

57.27

旺旺

1

N.A

N.A

杭州

1993

蔡衍明

46

57.17

川飞

1.5

8

4

苏州

1993

张德辉

47

56.8

巨大

1

5

4.25

昆山

1992

涂学冰

48

56.42

樱花

0.6

N.A

N.A

昆山

1995

廖金柱

49

56.4

微星

0.5

N.A

N.A

上海

1996

徐祥

50

56.35

南侨

0.5

N.A

N.A

上海

1996

陈飞龙

  长三角最受尊敬的台资企业

  台塑关系企业

  在台塑关系企业的大陆投资重镇长三角,王永庆50亿美元的全方位布局展示着台塑关系企业的非凡实力,在南通、昆山、宁波,台塑的地位无人可及。在随经济气候转变而做的任何一次布局与调整中,台塑的“野心”和前瞻眼光不能不令人肃人起敬。

  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台资企业

  自然美集团

  在上海街头,您随时可能淹没在“自然美”的形象广告中,加上随处可见的“自然美”连锁加盟店,蔡燕萍领导下的“自然美”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是文化观念。

  长三角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台资企业

  台积电

  尽管2003年才进军上海,但是张忠谋的魄力一开始就显露无遗。松江大面积的“圈地”,不断加码的投资,张忠谋不但“忠于谋略”,更“精于算计”——“大策略看市场,小策略看对手”,“半导体教”领导下的台积电理应成为长三角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台资企业。

  长三角最国际化的台资企业

  威盛

  尽管过去一段时期内受到“商业间谍案”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影响威盛作为“长三角最具国际化的台资企业”排名。威盛作为国际化的IC领导厂商,从美国硅谷起步,并购了著名CPU公司IDT,与S3合资组建新公司S3-VIA,由于行业性质和历史渊源,威盛成为世界五大IC设计公司之一。

  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台资企业

  顶新

  顶新的发家史难以被复制。在大陆,虽然统一投入巨资,但是仍然难以撼动康师傅的“老大”地位,而支撑顶益毫不惧色与统一、包括国外巨头抗衡的是顶新在长三角的飞速成长。杭州顶益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完成了长三角的全面布局。

  长三角最受大中专毕业生青睐的台资企业

  明基

  由于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原本“不得以之下才选择”的台资企业现在成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香馍馍”,2003年这一情况更是凸显。或许是品牌推广做得好的缘故,在各大高校的招聘会上,明基集团旗下的明基和友达光电在2003年成为长三角一带大中专毕业生台资企业的首选。

  长三角台资企业调查报告综述

  终于付梓了。

  在谋划半年,苦战一季之后。

  这样一份饱含着我们辛勤汗水的报告终于呈现在您的面前。

  第一部分 调查综述

  “科学、合理、权威”是我们的目标,“真实、客观、严谨”是我们的态度。

  在过去的三个月中,为制作该制作好长三角台资企业排行榜,以“全球华人阅读中国”为办报理念的《上海侨报》,组成专门的调查报告制作委员会,充分利用报社统战系统资源,由专业团队深入长三角十五个城市,充分吸收各级台湾事务办、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以及外经贸工商等部门和当地主流媒体的相关统计数据,参考台商、政府人士、社会专家学者的各方意见,终于完成了对2003长三角台资企业排行榜的具体排名。

  尽管最终进入排行榜的企业有限,但是自一开始,我们就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对长三角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也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期望通过长三角台资企业整体情况的全面解读,客观反映台商长三角投资的原生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投资趋势的研判。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尤其在前线的采编一块;另一方面,由于台资企业低调做事的态度,使得我们在材料收集上碰到了一些困难,所幸,有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采编一线的同仁们不辱使命,最终基本上达成了委员会预计的工作目标。

  第二部分 调查发现

  通过对长三角十五个城市台资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2003年度台商投资有以下特点:

  第一、群聚效应明显,投资纵深化。

  在2003年中,台商投资的群聚化效应日益凸显,投资向纵深化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制造厂商以外,相匹配的研发机构、金融保险等产业链正在日臻成熟;另一方面,目前到长江三角洲投资的台资企业正在形成良性的产业分工格局:上海的台资企业投资热点正转向高科技产业、金融、咨询以及仓储、航运和商业零售业;江苏在经过台资的几年的大幅扩张后,目前产业布局趋向整合,昆山、苏州的IT业,无锡、太仓、张家港、等地的冶金、建材、纺织品也有纵深发展趋势。

  此外,在交通便利的沪(上海)杭(杭州)甬(宁波)高速公路沿线地区, 浙江台资企业形成了南北“头重脚轻”的局面,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宁波、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参见台资企业分布图谱) 。总体上来看,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浙江东北环杭州湾一带,至于浙江西部与南部地区数量很少,形成明显落差,显然,在台商的投资考量上,交通联络占了很大的因素。

  在这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垂直整合也成为大势所趋。

  如以台塑集团宁波石化投资为代表,随着下游制品到祖国大陆发展,许多中间原料厂基于就近供货服务客户,掌握下游客户的需求,也在内地设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台湾石化产业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模式。

  再如,伴随电子产品的方兴未艾,电脑企业纷纷在内地投资设厂,大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关联企业、下游企业随后跟进,同步进驻。在苏州市,以新区为中心,构筑了日益完整的电子业上游、中游、下游产业供应链。

  第二、50强分布集中化、中小企业分布离散化,产业结构趋同化。

  在我们的五十强排行榜中,50强的投资地相对集中(见图1),规模化效应明显。我们推断,集聚效益缓解了投资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及信息成本等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台商直接投资的集群性。反过来,这种集群性导致“区域性自我加速”,不断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后续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同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与大企业不同,中小型的台资企业并随大型企业跟进,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规模化的台商投资加剧了当地的投资成本,二是中小台资企业行业分散,并不直接受制于产业链。

  与此同时,由于50强分布集中的示范效应,台商投资与当地产业结构趋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1242万美元、133934.1万美元、122477万美元,所占比例分别为0.43%、59.9%、39.7%。台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完全集中在制造业,实际利用台资33934.1万美元,所占比例为59.9%。

  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0亿元,第二产业为9280亿元,第三产业为6739亿元(见图1,图2)。

  第三、人才本土化程度与企业设立年限不成比例,企业形象标识系统滞后于台资企业发展。

  在采访调查基础上,我们抽出设立年限一到十年的台资企业共十个调查采访样本,结果发现人才本土化程度情况如下:

  在采访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更多台资企业的形象标识系统(CIS)滞后于台资企业本身的发展。抽样调查结果如图3: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台资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在CIS宣传上投入较少;另外,更多台资企业缺乏品牌,CIS意识差;第三、台商投资基本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这在中小企业尤其明显。

  此外,调查也显示,台资企业梯度分布、由外销转向内销等变化,鉴于篇幅和已有学者指出,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三部分 排名方法

  排名工作主要是在策划方案的指导下,围绕指标体系全面展开。

  由于一些大型台资企业的投资规模空前,投资数额巨大,为防止某集团可能占据排行榜多个位置的可能,我们最终的排行榜是以集团为单位进行,因此,在拿到各地台资企业的相关数据之后,我们首先进行全面的分类、归纳、整理,将各集团所辖的企业进行最终的数据汇总,对于一家企业可能收集到不同的数据,我们以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了数据处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台资企业投资中的合资项目,我们没有纳入排名范围。

  在收集到数据基础之上,投资总额成为我们排名是最重要指标。同时考虑到排行榜应全面体现台资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排名时,为充分考虑台资企业综合实力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我们能照了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竞争力排名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三项指标也进行了同步考察。

  最后,我们以数学建模的方式构建起以下指标体系:

  相比于投资总额一类可量化的指标,由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指标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只能定性考查,因此对该类非量化的指标,我们以德尔斐法为理论指导,背对背方式进行工作,并采取带有主观性的综合评分法。其思路为:首先确定每个指标的标准值及指标权重;其次比较每个单位的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差异,确定每个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每个单位的总得分,而非量化指标分值的评定主要由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社会学者、本报编辑部以及采访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同时考虑到,受分析者的个人偏好影响易产生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也参照了当前变量分析中较为流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即将分散在次级子指标中的管理模式、员工向心力、人才本土化情况、品牌文化等指标集中到要素层(主成分)上来考核。应用SPSS软年,各主成分是要素层关于各对应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得到如下综合评价函数F=37.103F1+23.901F2+16.883F3+8.660F4+6.642F5

  第四部分 指标说明

  本资排行榜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一、指标要素的选取能反映企业基本情况;二是指标数据是否能够得到;在此基础上,我们共选取了3个要素层,6个子指标,19个次级子指标。对于最终无法拿到的指标,如员工人数(考虑该指标主要是因为员工人数涉及到解决当地的劳动力情况),我们通过对所属行业、投资额等情况,结合一般的行业人员需求,从而初步推算出企业需要人数即为不可获知企业员工数情况下的数据。

  而对于非量化的指标,如前所述,在主观赋权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因此,在主观赋权时人员的搭配上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

  对于修正指标,主要考虑到企业的综合排行应对未来有所预见,我们希望这样一个排行榜的排名不单是对2003年的全面盘点,也包括了对2004年的预见,因此特别选用了企业创新能力做为修正指标。

  对于指标值,我们参考了西安交通大学吴诣民教授等人的一项企业排名的新研究成果,指标值采用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大,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正指标,x′[,i]=(x[,i]-min)/(max-min)

  在各项标值得出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下篇

  前瞻2004:台商新投资时代

  在激动与不安中,2003年已经过去;现在,摆在面前的是2004年。WTO规则下出口退税的新政策,进出口关税第三次降低,银行融资的五级分类,外商可办电影院以及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依旧存在,凡此种种,构成2004年新投资时代的全新景观。在本文中,我们希望以通过对2003年台资投资趋的分势,因势利导,前瞻2004的台商新投资时代。

  经济高增长下的投资

  截止2003年9月,上海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994项,合同台资987308。2万美元,分别占同期外资项目数的16%和合同资金数的13。6%。其中合资1654项,合作1303项、独资2040项、股份制6项;总投资500-1000万美元的361项,1000-5000万美元的214项,0。5-1亿美元的4项,1-5亿美元的3项,5-10亿美元的3项,10亿美元以上的5项,我们将2000年以来的台商投资情况汇集到以下表格。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比较,台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2003年,在投资方式上呈现出独资项目增多的特点,在投资结构上呈现中大型项目大幅增长的趋势。

  同理,可以预测,在经济增长趋势势头依旧良好的2004年,台商投资增长仍然可期,并且规模化方向发展依旧不变。

  进一步深究,与台商投资增长、规模效应相对应的是投资主体上岛内高端产业链的延伸,以上海为例,传统的制造业投资比重正在下降,新兴的集成电路设计、IT相关设备的制造、软件设计、金融投资比重的不断上升。

  可以期待的是,在2004年,这样的投资趋势仍然会延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投资者在投资方向的选择时要么顺应潮流,要么避重就轻另觅蹊径,对于成长周期已过的行业投资时应慎之又慎。

  2004投资地点的考察

  通过对比发现,2003年,台商投资增长程度较大的城市如上海、宁波等地,城市竞争力在长三角均位于前列。

  另一方面,投资地点的变化预示2004年台商投资扩张的方向仍与投资取向相关。。例如上商金融业登陆必定以上海为首选,而制造业的投资则更多考虑投资成本,而对于内销型企业,要进一步打入内地市场,就必须不断拓宽投资的空间,寻找发展的更广阔天地。

  此外,从电电工会台商投资城市的竞争力排名中,从东莞到昆山,从苏州到萧山,上述四个城市的共同点就是离区域性的核心城市不远,属于“3小时都市圈”范畴,无论产品内外销,物流极为便利。

  因此,可以预见,2004年台商投资对地点的考察也应顺应以上三个趋势,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把握投资地点的未来方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餐饮业为例,由于台商投资的积聚效应,必然会带动相关联行业的发展,如能有效把握投资地点的转移,尤其对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将可能获取更多的回报。

  2004投资结构的选择

  如何在2004年WTO新规则以及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的情况之下,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是台商尤其是大型集团2004年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命题。

  投资结构代表着资源配置的格局,投资结构合理化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最优分配。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任何的选择都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衡,套用“帕累托最优性”,可供选择的活动中各种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应当相等。

  宏观角度上看,投资结构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生产消费相配套;从微观分析,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各投资主体的产出最大化。

  以台塑关系企业为例,在宁波,台塑关系企业行业间的融合,上下游的分布,均达到相当高的平衡程度;又以王文洋、王雪红的配合为例,宏力、威盛在上海的布局可以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健康快捷。

  对中小投资者,考察投资行业间的结构,寻求自身最优的一环介入,胜算的可能性将更高。

  2004投资新组合

  “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在2003年,股市低迷,楼市先扬后抑,只有传统投资实业的台商丰收。在这里,我们只探讨资本市场的投资。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应综合考虑总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研究,然后选择合理的搭配。例如,以股市为例,在投资时,除了大盘的宏观走势外,个股的相关情况也应进行考察。有人赚了指数,亏了个股。

  在中国经济GDP高增长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并非完全没有投资价值。在2003年,以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赚钱的大有人在,如有人在2003年初买进上海汽车(600104),当时股价不到7元,而在年底股价达14元;同时买进的还有电力类股票,这样一来,即便其中某支个股有亏损,但最终仍可赢利。

  同样,2004年,捕捉主流板块的股票,对行业上有所搭配、侧重;选择合理的组合,规避风险,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台商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常可采用马科维茨的资产学说,即台商在购买证券时,决策过程时首要考虑两个因素,即证券的预期收益和均方差。也就是说,投资者应首选估计每一个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和均方差,然后根据这两个参数来进行最优选择。

  2004投资区域的宏观趋势

  在这个投资区域的宏观趋势中,我们以台商整个投资进程来考察。

  在投资初期,台商多抱着试探的态度,自然首先选择临近台湾并且多侨乡的闽粤地区;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台商愈来愈冲破地缘区位的限制,尽量选择具有综合性优势的地区进行投资,并且逐步考虑产品的销售市场,因而形成了现有的台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异格局。地缘因素影响的弱化,表明台商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走向正常轨道,进入成熟期。这一变化改变了台商直接投资大量集中于东南部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的格局,开始向北部、中西部地区扩散。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市场开放度增加,台商对祖国大陆区域投资环境越来越了解。

  而电电工会调查结果亦显示,在大区域内,有向环渤海一带进展的趋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台资企业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