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 09:24 成功营销 | |||||||||
引言:4月的浙江大地,乍暖还寒,丝丝春雨搅得人心烦意乱,路边本应该见到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已经被新的厂房分隔成了小块小块的。土地资源的极度紧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随处可见。专家说“地荒”背后暴露的是长三角地区粗放型产业结构的硬伤。 在往北京的归途中,本刊记者们相互交流起各自的见闻,没有更多的编辑加工,我们把点滴见闻罗列在此:
“做B to B,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都不需要怎么宣传,所以名称统不统一也就无所谓。” 记者采访永康的铁牛集团,集团下共有金马车业有限公司、金大门业有限公司、管状电机有限公司、凯德汽车有限公司等六七个下属企业。企业母品牌和子品牌有什么关系?我们一头雾水。当地一位记者说,铁牛集团主要业务是做各种配件,一般都是做B to B,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都不需要怎么宣传,所以名称统不统一也就无所谓。——记者 彭强 “同样是一千个亿的产值,江苏10个企业就包揽了,而我们是1000个企业共同完成的。我们的老板比他们多,富人比他们多,我们的经济比他们有活力。” 在谈到浙江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时,当地人却对此引以为自豪。 ——记者 王卓 “大家都是老板,谁听谁的呀!” ——一位温州本地人对“强强”联合体的评价。最近,温州几家锁业公司联合组建的“强强”锁业颇吸引眼球,被称为壮大浙江民企规模的突破模式。但大家仅仅是共用“强强”品牌,生产、营销还是各自分离,资本也没有联合,没有组建成股份制企业。这种模式在模具业也出现过,但因为几个老板各有自己的算盘,联合体不久就散伙了。——记者 邱小立 “我们对职业经理人还是抱着一点希望的。” ——义乌安丽袜业老板说。在义乌,有几家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这些空降兵没能够适应浙江的环境,造成了几家企业的亏损,所以老板们都对职业经理人有了戒心。后来,在通过了ISO9000认证后,安丽还是希望能借助职业经理人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不过总的来说,浙江老板并不太欢迎职业经理人。 ——记者 王卓 “温州人如果想买名牌,绝不会买温州自己的牌子。” 在温州大型商场内,华伦天奴、鳄鱼等国外品牌都摆放在最显要的位置,而温州本地品牌基本不见踪影。在汽车南站附近的一条垃圾成堆、民工出入频繁的街道上,吉尔达等多家本地皮鞋企业的品牌专卖店密集地挤在一起,有些专卖店的隔壁就是专门销售20~30元一双皮鞋的廉价店。 ——记者 邱小立 “请到我们这里来工作吧!” 由于受到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近温州当地的劳动力奇缺。一对老板夫妇亲自举着欢迎牌到火车站招揽员工。而一位在当地一家著名企业工作的外地人对记者抱怨,工资太低了,只能满足吃饭、房租等基本开销,年底或明年,他就要跳槽。 ——记者 邱小立 “以浙江汽车业的发展来说,现在基本上是‘穿新鞋走老路’。” 采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宁说,浙江人开始大举进军整车行业,但是依旧以成本优势切入,切掉低端市场这一块的利润,等发展到利润低得做不下去时,这些企业就会再换一个行业做,频繁地进行产业转移。 ——记者 刘蔚 用二十年时间重塑“浙江制造” 浙江省近日正式提出,用二十年时间重塑“浙江制造”,使“浙江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省计划出台首期28项措施,打造环杭州湾大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用这三个黄金产业带来对接国际产业分工,为“浙江制造”重新定义。 我们祝福浙江! 本期封面文章专题感谢智力支持: 天津南开大学教授 白长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史晋川/浙江大学教授 博导 蔡宁/浙江大学教授 邢以群/浙江大学副教授 贺慈浩/温州总商会宣传处处长 周雁/浙江电视台 徐剑敏/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 汪加福/温州电视台记者 胡长全/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 邵捷/金华日报社记者 吉明亮/中华工商时报宁波站站长 应华根/《公司》杂志记者 尹生/上海百年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王汇群/北京和君创业副总经理 周彦平/北京国富经济研究院博士 周永亮/温州创新培训中心 吕伟/宋城集团董事长助理 杨佚清/采智咨询 柳祖海/义乌商网 徐必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