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史上最大并购案例 大鳄与小鱼的游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 13:29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秀江 北京报道 2004年的春天,中国啤酒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并购大戏。 4月5日,燕京啤酒(资讯 行情 论坛)、惠泉啤酒(资讯 行情 论坛)同时发布公告,称燕京啤酒(000729)收购惠泉啤酒(600573)国有股权已于3月31日过户完毕。惠泉啤酒公司名
虽然这起被称为“中国啤酒史上最大并购案例”划上了句号,但它对福建啤酒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惠泉联姻燕京,能否夺回昔日福建啤酒市场老大的地位? 惠泉:背靠大树好乘凉 2003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并购不断,先是全球第三大啤酒酿造商比利时的英特布鲁收购了浙江开开集团旗下啤酒业务70%的股权,紧接着,丹麦啤酒商嘉士伯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啤酒制造商大理啤酒,随后,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通过其子公司Gardwell收购了哈尔滨啤酒…… 外资啤酒频频出手,使中国啤酒市场瞬息万变,国内外的啤酒巨头们开始疯狂圈地,许多地方啤酒企业被尽数收编。而福建可以说是中国啤酒市场的缩影,不仅年产销量占中国啤酒市场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继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之后,福建已形成年均消费啤酒近130万吨、人均消费近40升的巨大市场,一时间,福建啤酒市场硝烟弥漫,土生土长的惠泉啤酒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随着青岛啤酒(资讯 行情 论坛)进驻福建市场,以及“雪津”等本土企业的崛起,在福建九地市中,惠泉已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自2001年丧失福建啤酒业龙头老大的位置后,惠泉就一直无法从其他品牌的夹攻中缓解过来。 尽管惠泉啤酒曾号称福建第一品牌,又是国内啤酒10强,但在多年的啤酒大战中也是伤痕累累、举步维艰。昔日的“市场宠儿”地位岌岌可危。另据知情人介绍,惠泉在上市前通过银行贷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导致资产负债率急剧升高。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0.42%。另一方面,随着惠泉规模的不断扩大,利润却在不断下滑。2003年7月15日,惠泉啤酒发布中期业绩预警公告称,2003年下半年度净利润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比2002年同期下降50%以上,而2002年仅为2000年的75%左右。 前有燕京、青啤等国内巨头的强势进攻,后有雪津、金德等本土品牌的蠢蠢欲动,加之自身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惠泉啤酒进一步大规模发展的困难较大。在内忧外患面前,惠泉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否则在国际大鳄与国内巨头的挤压下面临的将是严峻的生存危机。寻找一个大的靠山与之合作,成了惠泉的唯一出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惠泉向燕京抛出了“绣球”。 燕京:借惠泉牵制青啤 此次燕京并购惠泉,可谓醉翁之意,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牵制青啤。燕京方面有关负责人说,燕京将利用惠泉在福建成熟的市场网络和营销渠道,与燕京现有网络相结合,形成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对福建市场的强大覆盖。 其实,燕京对福建市场早有图谋,只是未得时机,此次惠泉抛出“绣球”正中燕京下怀。 早在2002年,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就进入了台湾市场,因此,福建就成了它们最好的生产基地。燕京和青啤一直以来就是一对“冤家对头”,而青啤在福建的布局比燕京早了一步,这让燕京深感不安。 2001年6月,青啤以85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原福州榕城啤酒厂51%股权;2001年8月青啤以6700万元人民币收购原漳州啤酒厂;2002年5月,青啤又以1.42亿元并购厦门银城啤酒;2002年7月1日,青啤又迅速以青岛啤酒福州公司、漳州公司、厦门公司和厦门青岛啤酒销售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东南事业部,完成了在福建市场的布局,这对燕京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燕京终于按捺不住了,2002年9月,燕京啤酒公司以245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惠源啤酒公司。虽然相对于青岛啤酒的几次并购来说,燕京的并购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一举动表明,燕京开始对福建出手了。这次与惠泉啤酒的联袂,是燕京目前最大的一笔外部投资,至此,燕京从地理区位上完成了东南格局的一大基础,抢占了一个关键的制高点。现在,燕京在福建市场的产能将超过70万吨,可望占得当地市场的半壁江山。 遥想当年,惠泉的实力不可小觑,生产能力曾经达到55万吨,多年保持福建省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辐射到江西、浙江、广东、上海、北京市场。而青啤此前在福建购买的三家啤酒厂,其产业规模和市场效应还不如惠泉一家,燕京并购惠泉,使其与青啤在福建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扭转了不利战局,有利地牵制青啤的发展。 烫手的山芋? 并购惠泉,在战略上是一个好方案,但惠泉是个烫手的山芋,燕京会不会消化不良? 4月5日,惠泉啤酒(600573)发布了燕京收购惠泉国有股之后的首个公告,公告宣布第一季度预计公司将出现亏损。惠泉方面坚持认为亏损是由于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和销售淡季所致,是正常现象。 对于燕京来说,刚刚完成并购就面临第一季度的亏损,不知对燕京意味着什么。据资料显示,2001年燕京啤酒的每股收益为0.428元,2002年下滑到0.301元,2003年为0.362元,较2002年虽有上涨,但与2001年相比降幅依然不小。可以看出,燕京的日子也并不是十分好过。目前,摆在燕京管理层面前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尽快整合燕京、惠泉两大品牌,如何磨合两种不同的经营理念等问题,从而促使销售业绩得到有效提升,毕竟3.6亿多元的并购资金对燕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对于这起“中国啤酒史上最大并购案例”,有关专家指出,国内啤酒业的市场有效需求增长已经大幅度减慢,由上世纪80年代30%的增长速度减低至现在的百分之十几,供过于求已成为突出现象。啤酒企业之间的兼并虽然是一种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整个市场的行情来看,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而盲目求大,一味并购,最终将极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而使企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惠泉能否如愿 惠泉啤酒定位中高端市场,与燕京啤酒的市场定位有所交叉,也就是说,燕京与惠泉联姻之后,由原来对手与对手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左手和右手的竞争,在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强势品牌之间,燕京如何抉择,燕京是惠泉品牌扩张中可以依靠的大树吗? 据了解,在惠泉与燕京的转让股权协议中有严格的附加条件,即惠泉的品牌永远保留、产地不得迁出惠安、燕京不能再进行股权转让等。然而,有专家指出,在资本市场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力量。一旦惠泉产权过户,协议对燕京便不再有多大的约束力,纵有附加条件,亦有办法使其成为一纸空文。比如,燕京可以改变惠泉产品的定位,主打低端市场,让其自生自灭,这不仅为燕京消灭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获得了惠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空间,而惠泉上市所募集的46872万元巨额资金亦属燕京囊中之物,可谓一举数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有先例。在目前燕京所控股的16家啤酒企业中,百分之百更名为燕京啤酒。如燕京啤酒衡阳有限责任公司、燕京啤酒(赣州)有限责任公司、燕京啤酒(包头雪鹿)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从分散品牌到集中品牌,从子品牌到回归母品牌是一个品牌做大做强的必然规律。而反观燕京品牌的全国拓展整合手段,恰能证明这一点。这使惠泉品牌的前景不容乐观。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得到燕京的支持,昔日福建市场的老大—惠泉啤酒,与现在福建市场的老大—雪津啤酒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惠泉能否夺回霸主地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必将加速福建啤酒业的进一步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