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怎样只花一万元就能在日本开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 13:28 《经济》杂志 | |||||||||
文/本刊记者 陈言 在日本办企业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难,那么花费昂贵。关键在于,日本政府出于种种动机,正在大力吸引外国企业前往日本投资。 从3月8日开始,日本政府的招商广告在欧美的主要电视媒体上悄悄地播出。日本的
在日本办一家企业并不难。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铃木康伸说:“到日本办一个分公司要花10万日元左右的法定费用,办个有限公司是20万日元,股份公司也不过30万日元。” 10万日元相当于7000元人民币,主要是办企业时交纳的各种手续费。如果你不懂日语,想找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代劳的话,“不管是开分公司,还是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我们一般开价100万日元。” 已经有中国企业悄悄地进入到了日本,在那里办了公司,开展了业务。日本现在正在中国造声势,想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日本投资,他们目前主要看好上海,在那里发宣传品、开投资招商会,让人想不出来这是资金大国和技术大国日本在做的工作。虽然在中国电视上看不到日本政府的招商广告,但日本的热情还是从上海让人感受到了。 日本要“改革开放”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除了石油企业外,人们是很难看到外国企业的广告的,街上跑的车,十有八九是日本的国产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日本在将近50年的时间内,基本上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发展了经济,走出了一条以自己的资本和人力为主,借助国外的革新性技术和原材料、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经济起飞的路子。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10年”,一直不能自拔。完全靠国内力量维持经济发展,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大环境。 3月10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副所长田中茂明对《经济》杂志记者说:“日本要借助外部力量,把就要变成一潭死水的经济搞活。”日本人喜欢把来自外国的压力说成是“外压”,这个词有点像中国的谚语“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日产汽车公司原来是一家纯日本企业,一度经营十分困难。在法国资本参股日产后,总经理换成了法国人康恩。康恩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减公司职员,重新调整了日产与零部件厂家的关系,对那些零部件价格高的企业或斩断与其业务关系,或令其价格做到和其他厂家一样。对那些卖不出去的车型,不论是花了多少钱研制出来的都立即停产。这么大的手术,日本人是很难做到的。本来士气就不旺盛的日产公司在康恩上任后出现了劳资对立,“外压”受到不少媒体的严厉批评。 几年过去以后,日产不仅摆脱了危机,还在账面上出现了赢余。日产借“外压”给企业带来了活力,这成了日本经济改革中的一个样板。日产革新的功效又被三菱汽车等企业再次证明后,日本政府开始下大决心,要让国外的资本进入到国内来。 田中告诉我们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从去年就开始做‘INVEST JAPAN’(投资日本)宣传。今年在欧美国家做的电视广告,在上海召开的投资介绍会,都是宣传活动中的一环。” 借外部力量刺激日本技术的发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副所长田中茂明在强调了外资在经营上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日本招商引资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外国的研发力量更好地为日本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服务。” 这些年,日本企业在软件使用和开发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需要使用软件的企业往往是企业IT部门的负责人和软件开发公司的人谈软件的设计,现在则是软件使用企业的经营、战略部门直接和软件公司的人谈软件设计。如果不让外国软件开发企业在日本设立公司,那么由于沟通上的不便利,那些需要使用软件的日本企业的需求就难以被很好地满足。田中说:“很多时候,软件也需要研发企业靠近客户。” 日本福冈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已经在上海鼓励中资企业去他们那里投资。福冈县政府上海事务所首席代表崛之内隆在上海远东国际广场的办公室里拿出一大叠资料,对《经济》杂志记者说:“我们在福冈县办了六个特区。其中有物流、商务、生物、IT、机器人开发、环保各个方面。”IT主要在饭冢市,去那里工作的外国人,可以拿到3年~5年的签证,拿学者签证的外国人在日本通常是不能从商的,但在饭冢市有办企业的自由。外国人在饭冢甚至可以使用这里的国家研究设施。 崛之内说:“通过让国外高精尖人才来福冈,就是要在我们这里建立新的产业,形成一个新的亚洲商务据点。”为此,福冈县积极地参加了2003年12月21日~22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上海召开的科技创业交流会,向大量的与会者介绍了福冈的投资环境。 当然,日本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水电等生产成本方面是不能和中国相比的。但是,想像一下,如果有两个投资备选地,一个是韩国,一个地方是经济实力和韩国一样大的日本九州(福冈县所在地),而且九州后面还有一个经济实力10倍于韩国、4倍于中国的整个日本市场时,你又如何选择呢?成熟的巨大市场,意味着竞争必然十分激烈。成功与失败的交替,又创造着众多的商业机会。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也许你的选择会有所变化。 中国企业同样能在日本成功 2003年5月26日,北京浩丰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对日投资的成功企业领取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颁发的大奖。该企业董事长刘明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面春风。 浩丰公司2002年12月投资1500万日元(约100万人民币)在东京建了个办事处,3个月后获得第一家客户,以后一马平川地在日本驰骋起来,把客户发展到了三井物产、川铁、富士通等著名企业,办事处也在2003年8月改换成企业法人。 在中国软件企业纷纷为日资企业外包软件开发时,浩丰却要进驻日本。刘明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很小,只占全世界份额的1.9%,而且知识产权也容易受到损害。我们周围有不少同行对自己要求不严,产品质量不高,发展前景暗淡。”当时中国软件企业还面临着开发人员费用高、交易成本高、收款困难等问题。“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大,我们觉得不如到日本去试一把。”刘说。 想法有了,但真要出去也不是没有顾虑。“我们开发的项目商品化程度不高,没有国际营销经验,而且也不知道该如何赢得市场的信任。”刘明有些后怕地说。但听说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日本政府又比较热情,再想到日本虽然成本高但回报也高,自己的一班子人对国内企业知道的比较多,就是在日本干国内的转包工作,说不定也能活下去,于是刘下决心到日本投资去了。 刚到日本时,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为办事处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介绍了各类法律、税务、办公司的咨询服务,以后还给介绍了日本媒体,让公司参加日本政府的相关活动。有了这些,公司一点一点地成长了起来。 “2003年我们的销售额是6000万人民币,有员工70余名。今年我们的计划是自主软件产品的收入目标达到3000万人民币。”刘明并不像在夸海口。 中国企业能在日本取得成功的,特别是在日本办企业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难,那么花费昂贵。(详情请见《经济》杂志4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