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6成企业拖欠卖方资金 呼吁打破信用管理瓶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 15:43 新华网

  信用现状不太好

  调查显示:六成企业拖欠卖方资金专家呼吁:打破信用管理体系瓶颈

  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相协调,中国信用活动的频率依然过低。昨天在沪闭幕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论坛”上,专家预测,这种不协调性,将促使中国信用活动的发展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在未来几年进入“高频区”,信用管理体系也将由此面临突破。

  中国信用活动的现状如何?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经济信用化率偏低,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不匹配。她介绍,经济信用化率是信用总规模,即包括债券、贷款和商业赊购款等在内的信用活动总和同GDP的比值。目前,中国的经济信用化率不到1,是信用活动不足的典型代表。从国际上看,日本这一指标超过100,属于信用过度;而美国介于3—10的合理区间。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信用活动一直呈增长趋势。根据一般规律,经济信用化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周期,未来几年信用活动将出现快速发展。

  尽管信用活动的频率将不断增强,但中国信用管理体系的现状不令人满意。一项针对中国企业拖欠款项的调查显示,66%的客户因缺失付款意愿而拖欠卖方资金,11%的客户根本无付款意愿。目前,60%的企业虽然发展前景和业绩良好,但因为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和质押物,取得贷款必须获得担保。而作为信用活动“润滑剂”的担保行业实力较弱,限制了信用活动的展开。截至去年10月,全国共有担保机构984家,注册资金不到300亿元,总收入仅32.47亿元。

  面对信用活动的频率不断向上突破,打破中国信用管理体系的瓶颈已迫在眉睫。根据国际经验,信用管理拥有公共和市场化两种模式。一个矛盾是,我国信用法规基本处于空白,不具备采用市场化模式的条件;由于各地信用活动发展差异巨大,全国统一的公共模式管理也存在难度。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钧跃就此建议,由于央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功能已相当完善,可以此作为公共信用管理平台;同时,在若干城市建立市场化模式的试点。他认为,公共模式是一个短期过渡,在法律配套和政府监管的基础上,公共模式将在3到5年中完成历史使命。(记者/顾耀)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