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的生存风险:不在外患而在管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0日 16:48 《财经时报》 | |||||||||
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让客户感受品牌,形成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的品牌管理 本报记者刘仁慧 对合资过程中的本土品牌,舆论的看法比较一致:外方会千方百计地“消灭”本土
“但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而言,这种宿命论观点未必全面。”Interbrand品牌咨询公司资深顾问许雷平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其实,合资企业性质决定了本土品牌的风险,而本土品牌的命运取决于对品牌资产的利用和管理的努力。” 就此问题,《财经时报》还采访了深圳润迅品牌推广部高级经理乔远生。 本土品牌的生存风险 《财经时报》:中国早期的不少品牌,如扬子电器、活力28等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以后,都迅速销声匿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许雷平: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合资热潮中,中方合作者基本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承担着引进外资的政府意志,希望能学习到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对品牌重要性和品牌运作认识不足,在合资过程中往往以较低价作股或出租本土品牌,让外方全面管理。当时上海家化与庄臣公司合资就是一例。 但对国际企业而言,与中国企业合资只是权益之计,其最终目的在于更快开拓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本土品牌并非业务组合的关键所在;此外,国际性品牌的价值远远高于本土品牌,在投入方面更占优势。倘若某些本土品牌确实是国际企业占领市场或竞争防御的工具,它们又倾向于以收购方式获得本土品牌的全部资源,例如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和“羽西”品牌。 因此,合资双方目的不同以及品牌价值上的天壤之别,就会导致本土品牌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得到重视;而在战术方面,或许出于经营考虑本土品牌虽会得到一定投入,但管理的严密性远不及国际品牌。“熊猫”品牌失败就在于不合理的定价决策。所以,采用权益合资的方式并不利于长期的品牌建设。 本土品牌仍有成功机会 《财经时报》:既然与外资合作的本土品牌具有先天风险,那么中方企业采取何种措施保护自己的品牌? 许雷平:中方企业对于本土品牌的生存风险态度各不相同:有的相当消极,造成本土品牌连同中方股份比例一起销声匿迹,这在国内啤酒合资企业中较为突出;少数企业毅然退出合资,重新取回品牌,如上海家化结束与庄臣的合资,回购“美加净”本土品牌;但大多数中方企业不知该如何采取行动。 无论本土品牌处在何种状态,都可尝试以下措施提高和改进:首先是评估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如果确定本土品牌应该得到战略重视,中方应利用其股份所赋予的发言权,要求合资企业调整品牌战略;若得不到积极响应,可通过回购和重新注册等法律程序保护该品牌的所有权,使中方企业重新拥有该品牌。 一旦决定重塑本土品牌,首先要清晰定义品牌:包括品牌理念、品牌使命和品牌价值观、品牌构架关系如何等,这是品牌建设核心所在;其次,必须在视觉和语词两个方面明确表达品牌;最后,在取得品牌内部协调的基础上,开展有效一致的外部品牌活动。 以上只是建立成功品牌的基本程序,对于本土品牌而言,更为困难的是要让中方企业及早认识本土品牌生存风险,及早下定决心重塑本土品牌。前不久东软集团和飞利浦在数字医疗设备方面的合作,双方共享技术和生产平台,而双方品牌保持独立,这为本土品牌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财经时报》:这样看来,品牌的管理成了本土品牌生存的关键。那么,专业化的品牌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乔远生:首先,把公司的经营目标转化成品牌的管理目标,使经营目标落地,分解成包括:广告、策划、公关部门在内的有目的业务运作。 其次,建立品牌的架构,内容诸如多产品的品牌定位,分公司怎样运用集团内的品牌,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品牌策略等。 第三,由于每个人都是公司品牌的传播途径,品牌管理是全体员工的事情,所以品牌管理一定要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 第四,品牌管理依据自身的目的和内容流程化、制度化,而不仅仅是断断续续的几个企划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以前企业品牌的识别管理只体现在logo上,广告、策划等视觉体系成为品牌传播的主要途径。但今天,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让客户感受品牌,形成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的品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