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跨入新阶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 08:0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蔡锋 中国企业做大后如何突破瓶颈再上台阶?“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发出了几乎一致的声音:走出去! 走出去在书本上的说法就是国际化,母国总公司以自己为中心,去国外各地主国设
走出去这个词虽然热,但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词,回首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其实早就走出去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因此进入了中国。 走出去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刻不容缓。因为最初的走出去,我们更多的是走出去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处于被动一方,而现在,走出去是要我们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把收紧的拳头伸出国外,出击国际市场,这回我们是主动的。 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在试着迈出国际化的步伐,从张瑞敏的海尔国际化,到李东生的TCL国际大并购打造全球彩电大王,再到郭广昌的复星集团正在酝酿的两个国际收购,中国的民族产业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走出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果成功可以名利双收。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的市场已经不是中国企业自己的市场,国际资本正在分享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数着钞票的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去国际资本的“后院”分享全球资源和市场。 当然,走出去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我们早期相当多的企业走出去后,由于“水土不服”,被迫又“退回来”。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甚至是惨痛的,这让我们深思。但我们绝不能因此畏首畏脚。 形势在近两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国内市场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成功企业虽然成功,但是还不够市场化,管理经验及全球化视野都有限制,适应能力差,出去当然容易跌倒。而现在,我们的许多民族产业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国内市场通过竞争茁壮成长,已经有了一大批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企业和具有全球眼光的企业家们,他们是我们民族产业的希望。 在强调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想对某些企业说,走出去是一个有着很大风险的事情。俗话说“水很深”,企业必须先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只有认真观察,加强学习,敢于否定自己,努力创新,才能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牙齿”,最终将与那些曾经不敢望其项背的巨头们一拼高低。 同时,政府也应该为企业的良性扩张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会涉及相当多的问题,如外交、外汇等。这需要政府统一协调各个部门,甚至成立相关的办事机构。作为战略,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国务院也成立了“西部开发办”,同理,为了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少障碍,降低成本,也可以考虑有更强大的“走出去办公室”予以更全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