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感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 15:34 《中国经济周刊》 | |||||||||
★文/白继迅 决策要缓,是说决策的过程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占有足够的信息后进行科学决策,以避免决策的失误。另外要作“无伤害决策”和“反事实决策”,那些靠拍脑袋的轻率决策方法由于失去了科学的决策过程,必然失误率很高,其结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期哈佛大学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能站在全球的高度,放眼世界,这样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弥足珍贵。可以说,这次哈佛之行,令我受益匪浅。 感悟之一:哈佛的“三圈理论” 每一级政府的日常管理决策中,“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成本、效益”和“价值、能力、支持”是经常必须考虑的宏观决策问题。前十二个字分别构成两个稳定的三角型,后六个字哈佛教授称之为“三圈理论”。“人口、资源、环境”这六个字是说人口要控制,环境要保护,资源要有效合理地利用,其核心是必须始终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公平、成本、效益”这六个字是强调发展必须兼顾公平、成本与效益。经济效率决定社会财富,在维持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础上,必须确保有效率地发展经济。“价值、能力、支持”六字是我们处理公共问题的重要分析方法。决策公共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它有没有公共价值,其次要考虑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实现它(如人、财、物等),三是各方面的支持态度如何,要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争取各方支持,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十八个字是综合考虑宏观问题、决策公共政策、处理公共问题的出发点,是属于“高处”的范畴,要求决策者必须站在这个“高处”,以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全面综合地看问题,这样做出的决策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为多数人所接受。 感悟之二:中国绝不能走“私有化”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并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措施。我认为,我们决不能把发展民营经济理解为“私有化”。国有经济、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等所有制形式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曾多次讨论过许多国家的“私有化”问题,我认为中国决不能走“私有化”道路。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私有化”中是吃了大亏的,这一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俄罗斯盲目实行“私有化”后,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不仅国内生产总值不及1989年水平的50%,机械工业萎缩了一半,整个经济全靠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和天然气维持,而且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下降了近10岁。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44%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目前俄罗斯已被挤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十名国家行列,教训十分深刻。巴西、阿根廷几乎所有公共产品的提供都“私有化”了,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基本问题,也没有出现所期望的高效率。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搞“私有化”,经济出现一团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在一个国家内,对于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一个国家的实际,按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通盘考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感悟之三:经济干预须有效 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将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效率与公平。通过在哈佛的学习我体会到,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一定是政府进行积极有效干预下的经济,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从来都没有得到成功。特别在市场失灵,经济出现垄断时,政府的积极干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垄断的伤害。为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限制负外部性,扩大正外部性,规范行为,避免“搭便车”,政府必须实行有效的干预;规制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干预。 那么,政府应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干预?什么情况下应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让其按照价格机制去调节供求关系,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益的最大化?过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太多,管得过多,也统得过死,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我认为有效的经济干预应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宏观调控目标,以确保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国民经济,而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要变“划船人为掌舵人”,变大政府为小政府,变万能政府为有限政府,逐步形成学习型政府、有限政府、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 感悟之四:下工夫改善环境 我国是一个要素结构相对失衡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技术、高素质人才和自然资源类要素短缺,这就需要扩大开放,通过大比例的国际交换,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和技术,利用全球的要素和市场来促进我们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国之一,但仍面临进一步利用外资促进发展的重大机遇。 应该看到,外商是否愿意在一国投资,首先看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是否稳定;其次看的是投资的硬环境怎么样,如道路、交通、港口、码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是否配套;三看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四看劳动力素质及成本;五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制建设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健全等等。事实说明,目前我国各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在华投资意向的影响并不大,但这种许诺却大大加大了地方政府吸引外资的成本,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资金、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上万亿元的巨额资金在寻求投资机会。要抓住这一机遇,我们就必须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工夫,必须加快推进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和外资企业的平等地位,而不可过多地突出税收等优惠让利政策。 感悟之五:创新根本靠人才 学习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但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人才资源在质量上的提高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管子》“权修”篇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在一切投资中,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努力形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基础。特别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据报道,美国政府去年5月份给国会提出的一份人才引进计划,将原来的每年引进人才数量11.5万人,扩大到20万人。美国国会于去年通过一个法案,取消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的限制。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这是英明之举,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和主动地位,而且必将极大地调动我国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感悟之六:大力发展NGO 这次赴美培训期间在尤他州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非政府组织(NGO)大有发展前途。在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之间,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政府工作拾遗补缺,做了很多政府想做而做不好的事,是政府工作职能的有益补充。它在社会救济、公益事业、沟通政府与民众、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美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感悟之七:缓决策、快执行 哈佛大学教授在讲授领导科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决策要缓,执行要快,这是很有道理的。决策要缓,是说决策的过程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占有足够的信息后进行科学决策,以避免决策的失误。(这里所说的“缓”字是一个时间上的相对概念,紧急情况下需要尽可能快地做出决策,但决策过程不可或缺)。但执行要快,要雷厉风行,高效率。另外要作“无伤害决策”,一个决策的出台要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尽量对他人不要造成伤害,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还要进行“反事实决策”,所谓“反事实决策”,就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以印证正确的决策。那些靠拍脑袋的轻率决策方法由于失去了科学的决策过程,必然失误率很高,其结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作者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