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宣告“德国战车”变速 零售巨头极速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 08:50 新闻晨报 | ||
像所有急切在中国扩张的跨国公司领袖一样,麦德龙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柯博涵,每年都按惯例在中国进行2—3次访问,并在访问期间集中解决与处理一些公司扩张中最关键的问题。 昨天柯博涵在沪透露,未来的三到五年内,麦德龙在中国新开商场总数将达到40家,而从199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7年时间里,麦德龙在中国只开出18家店,这意味着,麦 从上海出发 “1994年我第一次到中国,便亲自参与了麦德龙与锦江集团的合资谈判。”柯博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候上海与现在差别很大,变化太大了。”据称,麦德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后,将把在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合资公司作为日后向全国扩张的“司令部”。 柯博涵称:“上海有意建成为一个经济中心和一个通向亚洲的门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正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成员,柯博涵认为,世博会将给上海与麦德龙带来许多机会。“我们估计,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1.7亿人次左右,整个市场的餐饮需求会非常大。” 麦德龙的中期计划显示,它将开始走出华东,涉足华北、华南市场,计划在北京开设3家店,广州、深圳各开设2家店。 麦德龙的这一计划,与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在中国的扩张有相似之处,家乐福在华扩张也是从上海(华东)起步的。在这三个全球排名靠前的巨头中,只有排名第一的美国零售商沃尔玛,在8年前入沪未果,选择了从华南市场起步扩张。 两难抉择:速度与规范 当记者问及麦德龙是否认为此前在中国的扩张速度过慢时,柯博涵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向记者强调:“我们的每一个店都很注重质量,而且都是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柯博涵的话有言外之意。 加入WTO后,我国承诺,在第一年即2002年,外国服务提供者仅限于以合资企业形式在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提供服务。在北京和上海,允许的合资零售企业的总数各不超过4家,在第二年才开放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宁波和重庆。另外,营业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拥有30家以上连锁店的,必须由中方控股。 在中国扩张快到40家的家乐福此前便曾牵涉“违规”,后来,家乐福以27家分店的35%股权为筹码,改制出售部分股权给中方企业。由此,其在中国开设的27家分店,将逐步全部变成中外合资经营。而去年扩张到31家的沃尔玛也被指称“撞线”。 但是,麦德龙在中国的谨慎扩张,却也带来了如今急于追赶的局面。据了解,在国内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之前,三大跨国巨头的争分夺秒意义重大:谁先在将要开放但尚未开放的地区开店,谁就有可能占据先入优势和主动。 巨头间的战略性错位 尽管国内的商业竞争环境越演越烈,但是三大外资巨头在中国的竞争远远没有达到本土商家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者之间的“错位”战略。 柯博涵在向记者介绍麦德龙在中国的业务时,就着力地强调麦德龙的“现购自运”模式与一般的大卖场不同,“我们针对的是专业客户,例如餐饮业、酒店业的企业以及政府采购等,我们不向一般大卖场那样针对普通消费者。”事实上,麦德龙集团旗下拥有包括百货、大卖场等6种不同的零售业态,但是其在中国坚持只以“现购自运”这一单一业态进行扩张。 与之相比,家乐福在中国的主要业态为大卖场和折扣店,沃尔玛则包括购物广场、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店。除麦德龙外,家乐福与沃尔玛都有大卖场业态,但是,在它们真正交锋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各有选择:沃尔玛在北京没有选择一般大卖场业态,而是选择了开设山姆会员店,而这一选择显然避开了与家乐福的正面竞争。 晨报记者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