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 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巨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0日 09:48 《中国科技财富》 | ||
中国是钢材生产大国,每年的钢铁产量过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5,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产量的总和。中国又是钢材进口大国。中低端钢材在国内供大于求,而高端钢材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 这种市场需求,使定位于高端市场的宝钢获益非浅。 7月9日,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在北京君悦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20多家海内外传媒,瑞银的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拨通了申银万国上海营业部的电话,指令买入四只股票,其中宝山钢铁榜上有名。 “我们非常看好钢铁行业,它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密切挂钩。”对中国上市公司颇有研究的袁淑琴,在谈及选择宝钢的理由时说,瑞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增长充满信心,而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虽然公司庞大,但企业管理良好,年报披露透明,包括与母公司的每一笔关联交易都在年报或公告中清楚地向广大股民做出了解释,这都是外资比较看中的。“加之就钢铁行业来说,相比世界上其他的钢铁公司,宝钢的市盈率是比较低和合理的,这样的股票我们肯定要买。” 看好宝钢股份的不仅瑞银一家。“以高端板管材为主的产品结构和庞大的生产规模,造就了宝钢国内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中银国际一分析师在向投资者推荐宝钢股份时说,中国政府延长的进口钢铁特别关税保护措施,以及国内钢铁业向高端汽车和家电用钢的产业转型,为宝钢提供了天然土壤。随着进一步高端产品产能扩充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宝钢正向世界顶尖的钢铁公司迈出坚实的步伐。 宝钢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已经开始验证这位分析师的预言:短短三个月,宝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6亿元,实现利润25.4亿元,宝钢股份的每股收益达到了0.1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0%。 但公司总经理艾宝俊并不感到满意,他说,公司必须“不断追求价值最大化”。在中国,宝钢是一家很独特的企业:它是一家国营企业,但从投产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出现过亏损;它是一家钢铁企业,但带领它走向辉煌的却是一位女性……宝钢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航母”——规模庞大但反应迅速。作为世界上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的钢铁企业之一,宝钢采用了最简单的经营之道:专注主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自1979年开始建设以来,宝钢的定位就十分明确:弥补国内缺少的高端钢材产品,缩小国产钢铁业与国外在产品品种和质量上的差距。宝钢的一期工程,从设备到技术完全从德、日等国引进,可以说是国家调动各方资源不惜工本“堆”起来的。“宝钢改变了中国易拉罐靠进口的局面”,媒介对宝钢的评价,说明了宝钢的先天优势。“宝钢股份的钢铁产品,如冷轧、热轧等,均为国内紧缺、需求量大的高档产品,”宝钢股份董事长谢企华说。 但宝钢真正引人瞩目,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在国内市场,汽车业、家电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高档钢材的需求;2002年初,对外经贸部对从东欧、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冷轧板实行反倾销调查,11月宣布对五种高端钢铁产品的进口关税保护延长两年半到2005年5月。这五种钢材品种包括: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彩涂板、无取向硅钢片和冷轧不锈薄板。 直接受惠于市场需求和政策保护,宝钢汽车板去年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吨,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石油钻杆在塔里木等大型油田上开始使用;钢制易拉罐已为青岛啤酒、可口可乐等著名饮料商接受;彩涂板用到了世界第三高楼浦东金茂大厦的顶层。有资料显示,宝钢约80%的毛利贡献来自高档板材。 在很多发达国家,钢铁行业被视为“夕阳行业”,而在步入工业化的中国,它却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钢铁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宝钢高层对前景充满信心。 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在2003年一季度的网上业绩发布会上,宝钢股份财务总监贾砚林把宝钢2002年业绩大幅增长归功于三个主要因素:钢铁市场恢复性上涨,公司内部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以及收购集团公司三期项目资产。 “要想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具有竞争能力,就要不断降低成本,使成本可控。”宝钢董事长谢企华,是中国钢铁业界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誉为驾驭中国钢铁航母的“铁娘子”,同行对她的“眼光和领导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颇多赞美之辞。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谢企华在宝钢推行成本倒逼、责任到人,降低成本6.3亿元,实现利润22亿元。 “我们确立的是‘总成本’管理思想。”原宝钢集团董事长徐大铨介绍,其关键在于规范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行为,优化全过程成本,降低综合成本,从而使广大用户分享成本下降带来的利益。同时,还在成本管理上开展对标活动,“将世界范围内可比企业最优秀的相关指标作为宝钢的努力方向,找出自己与同行在各项分解成本上的差距。” 很大程度上,“最优秀的”也许是指韩国的浦项制铁公司。这家公司有着与宝钢极为相似的背景:为实现钢铁自给自足而由国家投资建设;自成立以来,一直承续着黑字经营的传统,没有出现过一次赤字。如今,比宝钢早成立十年的浦项已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年粗钢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 2001年7月,宝钢与浦项进行了一次正面交锋。在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举行的首批10万吨X70管线钢全球招标中,宝钢报价每吨395美元,而韩国浦项报价仅217美元。这178美元的巨大差价使宝钢措手不及,宝钢的反应是发出《紧急呼吁书》,认定浦项是低于成本价倾销,要求宣布此次投标无效。结果,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还是照顾给宝钢4万吨的生产量,而宝钢则降低了竞标价。 “很明显,将来宝钢得到照顾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业内人士说,宝钢仍然还有成本下降的空间。而这次切肤之痛,也让宝钢加快了降本增效的步伐。 目前,宝钢的设计定员4万人,而全公司仅1.6万名员工;实际操作中,宝钢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岗位,“成本控制得越低,职工得到的奖金就会越高”,谢企华认为,成本控制的成功来自细节的完善。当然,新的工艺和技术也在降低成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世界金属导报》评出的2002年世界钢铁工业炼铁技术十大要闻中,“宝钢股份炼铁成本和工序能耗创新低”名登榜首。而从公司总体上看,宝钢目前已做到负能源消耗。宝钢滨临上海港,可以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及时降低库存,“事实上,公司成品没有库存”,宝钢董事会秘书陆国清说。 信息化也成为宝钢降本增效的利器。宝钢采用台湾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打通了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 但宝钢最大的竞争优势还在于其世界前列的庞大规模生产能力和与之相随的生产成本优势。“庞大的生产规模可摊低单位生产成本。”香港一名分析师认为,由于钢铁业具有高度资本和劳力集中的特点,规模经济效应极为明显。2001年,根据国际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宝钢当年的粗钢生产能力已上升到1900万吨,全球排名已由2000年的第八名越升到2001年的第五名。 平均生产成本方面,宝钢领先国内同行并与日本新日铁看齐,只是略高于韩国的浦项,原因是浦项的生产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是宝钢的辅料、备件方面的战略供应商只占整体的40%,而浦项的数字为80%。在某些钢材产品方面,宝钢的成本已接近浦项。据国际钢铁工业协会在2002年的调查,宝钢的热轧板制造成本为每吨201美元,仅比浦项多一美元。人工和电费约占宝钢成本的10%,宝钢拥有自备电厂,电价上比同行有优势。同时,庞大规模还增加了宝钢与上下游企业讨价能力。 2002年,宝钢股份收购了宝钢集团公司拥有的部分资产,主要是重要的生产配套资产,涉及金额为37.33亿元。“这至少带来两大好处,即确保公司的成本优势,提高竞争力,减少与集团间的关联交易以增加公司的透明度”,董事会秘书陆国清说,收购结束后,宝钢股份与集团间的关联交易将从原先的每年42亿元减至每年1.5亿元左右,大大减少了租金支出。 “当用户因为宝钢提供了在成本、质量和服务上有优势的产品而具有竞争力的时候,宝钢才真正具有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徐大铨说,“用户满意”一直是宝钢坚持的经营理念,用户的成本就是宝钢的成本。 “使用宝钢钢材,为我们赢得了市场竞争力”,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成都事务所所长伊藤保朝说,因为使用了宝钢钢材,他们投资的四川丰田公司开创了丰田公司海外投资公司当年投产、当年赢利的先例。 用户满意与后福特主义 “宝钢以产品的市场实现和用户满意为最终标准”,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说,宝钢有独创的“标准+α”机制,即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符合各自要求的产品。宝钢向海尔、上海大众等直供大户供货,都不是单纯的宝钢板,而是宝钢“海尔板”、宝钢“大众板”。 1997年,原大量使用宝钢家电用板生产洗衣机的济南小鸭集团连续两个月不再订宝钢货。技术人员登门征求意见,问钢板哪儿不好,老师傅说:“我拿在手里抖一抖感觉不好。”技术人员拿技术标准对照全部合格,问还有什么意见,老师傅说:“我没意见,我承认你的钢板都好,但我不买行不行?你们符合国家标准,卖给国家好了。”意思是说,你们卖给我,就得符合我的标准。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宝钢“标准+a”机制的由来。但是,在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下,这种机制缺乏茁壮成长的土壤。1931年,福特公司接受了为美国政府制造潜水艇的项目,但由于产品的要求很特殊,福特工厂的不熟练工人只适合生产大批量的大路货,结果整个项目以失败而告终。而后起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通过生产四种型号的车而战胜了只生产一种型号(T模型)的福特公司。“根本原因就在于福特公司采用了僵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崔之元认为,传统的生产流水线以技术分工为基础,员工之间没有沟通与协作,每人只能默默地在装配线上当“一颗螺丝钉”,一切听从管理者和工程师的安排,正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所描绘的那样。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福特生产方式便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机。“但宝钢已经进入了‘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崔之元认为,以“无库存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工人自主参与”和“团队合作”为特征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宝钢实现,并使员工能够灵活地参与生产中去。宝钢管理层介绍,宝钢把全厂划为若干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委任一名作业长,作为一线的经营管理者。车间主任将生产指挥、人事调配、奖惩权“委让”给作业长,由其独当一面,人称“小厂长”。上级不得乱干涉作业长工作,不能越级指挥。但委让权力,不委让责任。出了问题,车间主任负责。允许作业长犯错误,但不允许犯重复错误。作业长要掌握14个科目的专业和基础知识。 各作业区的作业长之间是工序服从,不是谁大听谁的,而是谁重要听谁的。下部工序都是“用户”,上工序为下工序服务,改变过去重分工而不重合作,重上下沟通而不重视平行沟通的管理弊端。在宝钢的生产现场,不是按上级指令,而是按现场要求去做,让最了解现场情况的人解决现场问题。 在宝钢,各二级厂不允许设置仓库,物资部门在接到紧急用料电话30分钟内,生产物资必须送到现场。宝钢还建立了“大工种”和“区域工”。所谓“大工种”,就是除掌握本工种外,还要了解和相当程度上掌握相关工种,如电工要会做钳工的活,钳工要会做简单的电工活,同时电工、钳工都要会做指挥吊车和一般的焊接活。所谓“区域工”,指的是在一定的生产作业区域内,打破岗位界限,进行“团队合作”。 更有意思的是,宝钢的基层作业班组长有一项任务——培养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即作业长的职责之一是培养本班组成员获得“作业长资格”,作业长不培养出新的具有作业长资格的人,永无升迁可能。而任何工人均可通过考试而成为“潜在作业长”。 “宝钢的这种分工与生产方式,与过去那种工人‘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的做法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崔之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工人的灵活性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无库存及时暴露了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生产批量可大可小,这一切都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股东满意与IR管理 “没想到真的见到了宝钢的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去年,上海一位退休中学教师在购买了宝钢的股票后,成了宝钢一名小股东。但购买后,宝钢的股价就一直下跌,这位把自己的积蓄全部买了股票的退休教师情绪激动,要求见宝钢的总经理。 “因为总经理工作安排的原因,最初是董秘陆国清亲自开车带着工作人员上他家”,宝钢董秘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这位老教师非常高兴,说没想到董秘会亲自来看他。还拿出了家里最好的茶来招待”。但这位教师仍然坚持要见总经理,“后来,董秘室想方法安排他和总经理见了一面,消除了他对宝钢的怀疑,他也就没了怨气”。 “这样的股东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真正的‘投资者’”,陆国清说,“他们对公司有很深的感情,把自己的财富和公司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很关注公司的一举一动。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股东出现,他们能对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在中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没有意识到IR(Investor Relations,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的时候,宝钢已经在这方面颇有收获。 “充分、有效、公正、公平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陆国清说,这有助于公司建立起长期的、高质量的、支持公司的股东群体,使公司股票得到公平合理的估值,提高股票交易流动性,降低波动性,使公司未来战略发展计划得到股东的支持。同时,通过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促进公司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以保持和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公司所有部门,包括公司的高层,从董事长到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人都全面参与IR工作”,陆国清说,能让全公司的员工都意识到IR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重要的是公司领导重视”。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公司各部门才能有效配合,如果有投资者问到有关市场的问题,销售部可以解答,问到产品的质量或研发问题,科技部负责解释。 “2002年的年报我们尝试做了三种”,董秘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一种是严格按证监会、上交所有关规定编制的“硬”年报;一本是年报摘要的小册子,为的是方便投资者携带翻阅;还有一本“软”的宣传画册,以照片和画面形象介绍公司的概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环保理念、重点产品和主要财务数据等。三本年报都是中英文对照的。“这是宝钢的IR工作在‘年报人性化’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现在,宝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和接待来访,“我们坚持用‘真诚接近投资者’的原则来接待他们”,陆国清说,未来宝钢的IR管理目标可以用“三个百分百”来概括,“让所有投资者的满意率达到100%;让公开财经媒体对宝钢看法的真实度达到100%;让所有分析师对宝钢认识的真实度达到100%。” 当然,我们对宝钢的期待可以不只这些。在最新一次的国际钢铁权威咨询机构WSD(世界钢铁动态)评选出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中,宝钢位居第二;宝钢与日本新日铁在汽车板方面的合作正在谈判之中;宝钢斥资约124亿元,开始建设宽厚钢板及配套连铸和1800冷轧带钢两大项目,瞄准船板、宽线板及汽车板…… “中国企业中,真正有实力与跨国巨头碰硬的,宝钢能算一个”,专家评价。而在宝钢的《2001—2006年经营规划》中,“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成为宝钢的战略目标。“我对公司在钢铁业中保持相对的骄人业绩充满信心”,总经理艾宝俊说。 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排名 世界钢动态(WSD)继去年评选全球最佳钢铁公司后,今年又选出17家被称之为世界级钢铁公司,进行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公司的评选,其中中国的鞍钢、沙钢,英国的LNM和日本的JFE等4家是新增加的,其余13家和去年相同。 WSD一共设计20个指标对17家钢铁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满分为10分) 1、浦项钢铁公司7.77; 2、中国上海宝钢7.20; 3、美国纽柯公司6.90; 4、中国台湾中钢6.85; 5、印度塔塔钢铁公司6.79; 6、俄罗斯谢维尔钢铁公司6.78; 7、巴西盖尔道集团6.71; 8、巴西CSN 6.45; 9、中国鞍钢6.32; 10、新日铁5.83; 11、中国江苏沙钢集团5.81; 12、日本JFE钢铁公司5.73; 13、加拿大多法斯科钢铁公司5.44; 14、欧盟Arcelor 5.42; 15、英国LNM集团5.35; 16、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5.13; 17、美国钢铁公司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