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企业 怎样才能做强做大?巴乡火锅速胜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30日 10:50 《商界》 | ||
不熟不做;有一种做学问般的虔诚和毅力;所有人都有一颗勤劳、朴实、坚韧、爽直的心;每一个方面都追求差异化;制度的钢性和软性相结合,追求“家和万事兴”;高层有一种对文化使命感的终极追求。 对众多餐饮从业者而言,张正智超速扩张的经验值得探究。 □文/本刊记者 白勇 罗毅 一个餐饮企业,怎样才能做强做大? 餐饮企业千千万,但众所周知的是,能把餐饮做得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 这是小而琐碎和同质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还是餐饮业“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最终规律?换言之,那些成功做强领得风骚者,与籍籍无名的小字辈又有什么不同? 记者发现,在重庆火锅连锁企业巴乡鱼头身上,有种别样的气象。巴乡鱼头2000年创业,2001年就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荣膺“中国名火锅”称号,综合营业额9亿元人民币,2003年3月,全国加盟店做到了216家,位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4名! 没有人敢否认这是个奇迹。在火锅产业的发源地重庆,巴乡鱼头虽然算不得大名鼎鼎,但却是个人人敬重的异类,是个既能打闪电战又能打持久战的市场生力军。 巴乡为什么? 信心、勇气与不熟不做张正智下海之前,对生意就有一种亲切感。当时妻子开了家路边火锅小店,五六张桌子翻来覆去做了两年,几乎无利可图。但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却培养了张正智对生意的某种感觉。其实,天下生意人何止千万,他们之所以能够做成、赚钱,至为关键的要素是,他们对所从事的行当有一种感觉——直觉——因为耳熟能详,因为曾经做过学过,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张正智凭着这样的直觉和信心,毅然放弃了四川石油管理局某下属单位地质工程师的锦绣前程(1994年还曾赴法留学),下海去折腾。但他却违背了一个原则——“不熟不做”。 2000年以前,张正智与好友罗军办了个电脑绣花厂,失败,又办了个餐桌布厂,又失败。两只脚都踏在毫不熟悉的行业里,立足未稳的张正智只好在客户一次次“无钱结账”的赖账声明下,手足无措,愤然而退。 绝望,一种揪心的难受涌上心头。 很长段时间张正智决心洗手不干,但大街小巷里的火锅店生意日益火爆起来,却让张正智坐立不安。这才是自己驾轻就熟的老本行啊!2000年,在妻子的火锅小店里练了多年手艺,喜欢吃,而且吃得十分讲究,对火锅底料炒制更是颇有心得的张正智,终于下定决心,在渝北石油公司旁开了个“石油火锅”。(这一次他选了自己最熟悉的行当,当然离成功就近。) 而且这一次,他天时、地利、人和占尽——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食客者众,此谓天时;“石油火锅”开在自己生活多年的小城,对此商圈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此谓地利;更兼有“石油火锅”之名的亲切感,和在石油公司里与同事关系融洽相处带来的好人缘,而人缘就是生意,此谓人和。同时,张正智将火锅做出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特点——好吃又好看。 于是张正智的石油火锅在当地就火了。 差异化关键词:口味 直觉是生意之本,对餐饮而言,独特的口味却是最好的胜出之道。张正智像做学术一般对吃的口味进行创新研究。 结合北方火锅的特点,他请了五六位老中医开中药方子,既能熬出独特香味又能润肠通便,让火锅慢慢温和下来;然后在底料炒制上再行大胆变革,比如一定要用河北的小辣椒,用细火慢炒之前必须用水煮,去掉辛辣。诸如此类的秘制技术,是张正智凭着对火锅的热爱,多年来经过千百试验,一点点积累而来。一种有别于“重庆老火锅”的“新派火锅”,渐渐打造成型。 因此石油火锅(后改名“巴乡鱼头”)的味道自然与众不同。张正智说,这就是差异化。 对这一点,张正智有一个总结:服务于人的“感觉”的行业,最能创新,尤其是餐饮。因为人的味觉极其敏感,稍作新鲜刺激它就会好坏立判。同时人的味觉和嗅觉能分辨出上百种味道,这意味着,你有上百种创新的可能。一旦创新成功,人的味觉会告诉消费者:这东西味道真好!食客自然云集。所以张正智一直认为,餐饮才是真正稳当而且赚钱最快的生意。 数月之间,巴乡鱼头在渝北便呈火爆之势,于是顺理成章地在重庆金岛花园开了个分店,食客同样络绎不绝。这时,一个出乎张正智预料的现象出现了:不少别的餐饮老板吃过巴乡鱼头,立刻找到他,要求转让技术或加盟开分店。张正智是个挺厚道的人,向来与人为善。他告诉对方:“生意我不可能一人做完,大家做还能形成一种大气候。”于是倾囊相授,无偿地把技术传了出去。(这一点,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他快速做大的关键。) 在重庆相续有6个店,在张正智无偿的帮助下开业成功。影响越来越大了,就有很多外地人找上门来。张正智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他发现,自己的巴乡鱼头完全可以做大,做到全国去! 这时老朋友罗军回到身边,张正智如虎添翼。 做大的理论与做大的可能 过去做生意为的是发家致富,短平快见钱就赚;现在不同了,张正智要做的是事业,做全国性的加盟连锁企业,感觉突然不一样了。他知道,做大事业必须找到理论的支撑,必须为自己,为全体员工和未来的加盟商找到一种能够长久提供动力的终极理想(或理论),否则一切将是无本之木。 张正智还在石油公司的时候,就主持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这使他养成了做事喜欢记录、总结的习惯。再加上知识分子出身,喜读书,善思考,常常静坐公园,偶有心得必作记录。如果某种想法有了概念或雏型之后,他会邀上罗军等三五高层上茶楼、公园,大家争论碰撞,深挖可行性。他说,一定不要在公司里谈,因为公司里琐事的打扰和上下级心态,会让每一个人失去灵感;而在公园里,大家彻底放松,彼此是平等的交谈对手,思想会十分活跃。 对经营火锅,张正智和他的高层有一种做学问般的虔诚心态,这种心态,终于让他找到了做大的感觉。 他发现,火锅是重庆的特色产业,有100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是公认的重庆“名片”。但长期以来,重庆火锅以路边店简陋、窄小、脏乱、低俗的形象示人,外地人大为不屑。而人们一提温州,就会想到那里有全中国最优秀的商人,提到大连就会想起它的服装和城市令人神往。重庆与其它城市的巨大反差,让张正智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落脚点——他想用大众品牌火锅和优质的服务,来改善外地人对重庆的印象,因此巴乡鱼头必须是热情、勤劳、朴实、坚韧、爽直和真诚、友善、宽容等优秀品质的综合载体,是蒸蒸日上、热火朝天以及高品位等美好感觉的综合载体。 这才是重庆的形象,而更深层次的巴渝文化可以这样借火锅文化而提升,而广泛传播。 张正智认为,实现这个理想,才是自己的事业,而赚钱,只是它必然的附加值。 然而让他非常清醒的是,那将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为了在这个过程中走得更好,巴乡必须踏踏实实做好“今天”,做好今天的一点一滴。家和万事兴 张正智知道,自己必须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 做连锁加盟最基本的要求,是将成功模式和操作方法标准化、制度化、文件化。对主持过大企业质量认证工作的张正智而言,这一切都是小菜一碟。通过实践,他和他的团队将加盟商从咨询考察,到试营业、正式开业,到营销策划、后继督导、新品推广支持体系等整个加盟流程制定出来,又制定出10多种加盟手册共100多万字。 为了把员工的精神面貌调整到最佳状态,张正智步步深入,工作越做越细—— 他制定了“四不政策”:开业不请客、不随便打折、不赊帐、不与客人争辩解释,因为巴乡有“五好一合理”,没必要靠社会关系来维持生意。那是好的口碑(品牌)、好的口味(保持唯一性)、好的菜品(确保质量、分量、数量)、好的服务(非常规范的亲情化服务)、好的环境(自然、卫生、人文环境等),和合理的价格。其中,人文环境的打造是张正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度的钢性和软性相结合,就能打造好的人文环境,而好的人文环境能改变人性。 他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从不以老板自居,总是把自己放到与大家平等的地位,以良好的品行与大家融洽配合;他努力营造着一种大家庭氛围,从不指责员工,只是说“我认为这样做会更好些”;他相信“鼓励使人进步”,瞅准机会表扬员工;同时各种管理制度,却在不折不扣严格执行。他认为,这增强了自己对员工的亲和力,而员工们也总是激情满怀,使人性美好的一面在工作中得到最大发挥,因为他们觉得,公司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其实这一切都那么平常。张正智成功的秘诀,“只是将这些平常的事反反复复地做”。 到2002年8月,张正智以巴乡鱼头和巴乡谷火锅为品牌的加盟店,已做到了139家。至此,他竟然没做过一次广告,一切都靠口碑相传。味道好,服务好,总部源源不断地提供的后继支持和营销策划,又能让加盟商一年四季大把赚钱,人们岂有不争先恐后竞相加盟之理?甚至一人开数店,最多一位加盟商在全国各地做了27家店! 进入2003年,张正智和他的智囊团队又制定了一条颇为喜剧的规则:“家和万事兴”,加盟商必须不赌不嫖不陪客人酗酒,家庭关系融洽。因为“一个家都管不好,怎么管得好一个店”? 更幽默的是,在签定合同时,当着加盟商家属的面,当着张正智和他的高层等证人的面,加盟商必须向家属书面和口头都保证不赌不嫖不酗酒。这果真使许多人浪子回头,有好几个家庭破镜重圆,数十个家庭改善了夫妻关系。因为这些加盟商发现,原来认真做生意这么有趣,不赌不嫖也罢。“毫无疑问,这是对人性的改变;反过来,又更好地促进了巴乡事业的发展。” 至此,张正智和他的巴乡公司做的已不仅仅是生意,而且是一项公益事业,正因为关系到人们家庭生活的幸福,所以巴乡的加盟事业就会更加稳固,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