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重组为何连受挫:零售企业"恋爱”过于理想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07日 12:01 经济日报 | |||
陈小力 张勤 张萍 编者按本报关于零售业开放的讨论至此告一段落了。专家的提醒发人深思————在中国现代流通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外国大型流通企业进入的速度与深度已经超过中国关于WTO的承诺,不能因为开闸放水而淹没了自己的“良田”。零售企业家们信心十足————只要创造均衡竞争的商业环境,在未来几年之内,就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 我们知道,中外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一般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具有战略性的冲刺,零售业呼唤更多关注,零售业需要更快成长。 近一个月,国内零售业掀起一股从未有过的重组并购热潮。4月9日,上海市国资办宣布合并4大国有集团:上海一百集团、上海华联集团、上海友谊集团和上海物资集团,创建国内最大的商业集团————上海百联集团,年销售额将超过700亿元。 4月18日,国内零售业排名老三的大商集团透露,欲收购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向华北地区辐射的商业布局构想。同一天,北京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北京物美集团与天津商业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参与改造天津1000家国有商业网点,建立规范统一的社区蔬菜、副食、生鲜超市。 国内零售业一系列的重组并购现象,显然给已经面临零售业对外开放挑战的中国流通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发现,不论是政府行为的组合,还是市场收购、企业联姻方式重组并购的背后,出发点都一样:应对中国入世后外资零售业大规模的冲击,把国内零售业做大做强。 商家软肋———同质化竞争 近两年来,百货商场频繁运用打折等促销手段,多数百货商场的销售额持续下降;许多相邻的中小超市,品种、价格和服务方式相差无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业内专家指出,战略资源相关、业态结构相似是导致一些零售企业效益滑坡的病根;趋同的业态,没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肉搏战将无法避免。同质化竞争正是中国零售业的“致命伤”。 商业专家顾国建分析认为,零售业的个性化和特色化需要有创新的商品支撑,同质化弊病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缺乏新的商品。零售业往往把开发新商品只局限在对供应商新商品的引进上,却很少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更不能像沃尔玛、家乐福那样,指导供应商改进商品设计、包装和削低成本,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同时取得应有的利润。 目前,国内零售业特别是连锁企业注重向供应商要利润的多,进场费、促销支持等一系列费用多如牛毛。据统计,这些费用已占产品销售额的26%以上,难怪供应商有一肚子苦衷:“超市天天喊给顾客让利,其实都是供应商在让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飞指出,未来零售业的竞争并不仅是资本的竞争,国内零售业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对外资零售业开放进程的缩短等不利因素。因此,供应商资源、信息资源、通路资源和配送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将直接影响中国零售业今后的发展。 重组误区———强弱联合 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中国零售业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整合国有零售企业,对传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是国内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01年起,中国零售业重组并购的步伐加快,其中,上海华联、北京西单、北京超市发三强携手,共同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北京13家企业组成首联集团,上海联华超市入主浙江华商集团,华润创业收购苏果连锁超市等重组并购事件颇受业界关注。如今,被称为国内零售业“航母”的百联集团刚刚启程。 以重新整合国有资本,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重组并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成功的企业不多。北京西单华联业绩平平,首联集团中途遇到股权变更,一年的准备期至今没有结束,华润集团并购深圳万佳后效益下降。 业内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这些结果恰恰反映了国内零售企业“恋爱期的理想化”。并不是有重组就有效益,重组并购包含对规划、战略、组织流程、资产、人力资源、文化等一系列整合,如果整合最终没有让目标顾客感觉到,预期构想将难以实现。 针对重组并购风险问题,企业未来将怎样实现做大做强的宏伟目标?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认为,零售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误区: 要做强而不是做大。任何重组要以把企业本身做强为前提,强中做大才能不断强大;应增强内力而不是限制外力。商业竞争实质上是单体竞争,对外资进入也不必有过大压力,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能过于悲观,要向外开拓而不是地方搞活。 要强强联合而不可强弱搭配。做强是为了跨越地区、跨越国界,不能仅为局部利益搞活地方;如果是强弱搭配会造成强的不强,弱的更加无法脱身。 要实现资本运营而不是单纯的资本合并。资本增值是目的,店数增加与销售收入、人数增加与人均产出、销售额增加与利润增长等是否都同步将作为评估资本运营的量化指标;应扩大品牌效应而不是重塑品牌。如果对原有品牌缺乏保护,不同业态之间整合可能会使品牌白白流失。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