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流通企业年会今开幕 重磅政策近期推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6日 09:56 北京现代商报 | ||
由本报独家媒体协办的“2003北京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年会”今明两天在新世纪饭店举行。昨天北京市商委主任梁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北京至少在三年之内都要大力鼓励连锁店发展,一系列重磅政策也将在近期推出。 据透露,北京至少在三年之内都要大力鼓励连锁店发展,而今年伊始,连锁店发展势头已经非常迅猛,2月比1月新增店铺100家,照此势头发展,年底北京新开连锁店将超过100 记者:此次中小流通企业年会力推特许经营,倡导小企业加盟,是否是在鼓励小企业“傍名牌”以求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定? 梁伟:不完全是这样。我们现在有两个方向,一是推出知名的企业连锁品牌,把小企业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要素的流动和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提高层次的平台。但在组织化的同时,我们也主张保护和发展小企业的个性。如果在一个小巷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裁缝铺,就夫妇俩,专门给女士做旗袍,这样的店不但要保留而且要好好保护。随着小康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消费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观念逐渐由实用型转向个性化转变,可以说,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的市场。小企业是最活跃的一群,如果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有鲜明的特点。 所以一方面我们号召组织化,达成资源共享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号召小企业要有自己独立的面孔,所以我们想每年培养100家独具特色的“小巨人”,它们并不比大企业逊色。 记者:为什么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呢? 梁伟: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标准,北京现有中小流通企业5万多家,占全市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零售额占到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2/3。中小企业已成为北京流通产业的主体力量。 众多加盟企业能盈利吗? 记者:便利店快速发展对市民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企业要考虑盈利的问题,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之下怎么保证企业的盈利? 梁伟:北京连锁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北京现在连锁店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连锁店恐怕在2008年之前都是发展期,整体上来说不会造成恶性竞争和过剩。比如大卖场或综合超市,如果按照法国、日本、美国的比重,北京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远远不够。特别是城镇人口外移以后,四环新建小区最多的地带超市数量明显不够。 无论从业态上、从分布上、从规模上看,我们都有理由大力鼓励小企业加盟连锁店,至少要鼓励三年。 北京连锁店差距在哪儿? 记者:今年北京连锁店的发展趋势如何?北京市的连锁店和其他省市还存在哪些差距? 梁伟:我们希望今年连锁店能有一个大发展,特别是超市和便利店。今年2月北京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的连锁店,比1月增加了100家左右。这样算来我们一年能开到1200家。 北京市需要大力发展的业态是标准超市,也就是2000至3000平方米规模的超市,我们现在一共有2400个社区,按照一个社区一个标准超市来算,覆盖率大概只有48%,特别是生鲜为主的标准超市北京目前还没有。 此外,24小时便利店才是决定北京生活方便不方便的重要因素。说上海比北京生活方便,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每走100米就有一个便利店。而我们才刚起步,现在北京便利店不足300个,而实际上北京市真正达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大概不到100家,其余多为17小时店或其他一些延长营业时间的便利店,而上海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已经达到了3000多家。 什么制约了连锁店的发展? 记者:便利店的发展和城市的气候有关系,北京四季温差大,影响了人们的户外活动,这是北京便利店发展受制约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也曾听到几位便利店老总反映,北京发展连锁店审批手续繁杂、部门多、办证周期偏长,比如,便利店的一大特色就是服务项目齐全,但是在北京便利店增加服务项目的难度却非常大。再比如,办理报刊业务许可证的条件是企业要具备500万元的注册资金,门槛太高;经营计生用品要办理医疗器械许可证等16个证件,手续复杂;还有图书、音像、报刊以及开展复印等服务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梁伟: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开过店的人到北京来做生意都感觉很难,这就表明北京的投资环境还有改善的余地,北京是首都,在广告、企业形象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这是合理的,对安全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合理的,但是在企业注册、经营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分店之间的统一纳税问题,行政审批过于繁复的问题。 目前商委正致力于打破这些瓶颈,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为企业搭建一个“用武”的平台,来帮助企业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作出指导,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扶持某一家企业,而是鼓励“谁行谁就走上台”。 在今年的中小企业服务年会上,商委要搭建连锁加盟平台、第三方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共推出26个特许加盟品牌,要为同业态、同类经营范围的中小流通企业或欲进入这一业态的经营者搭建经营平台。 已经能够明确的是,银行、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正在加紧制订有关政策,在融资、办照、统一税收、再就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不久,商委也要推出促进便利店发展的措施。北京发展便利连锁店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那么多小企业倒闭? 记者:2002年,北京全市新开的批零贸易、餐饮企业20030户,而同期注销的达到12732户,在日本,每年约有40万家店铺开业,35万家倒闭。这样惊人的数字是否会引起整个商业的不稳定? 梁伟:只要不出现恶性波动,就还是正常状态,这也反映出这一阶段市场调整升级正在加快。目前北京人均GDP是3300多美元,人均GDP所处的阶段对经济影响非常大,在3000—5000美元之间是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时期。而北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所以这时候更替快一点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可以迅速地满足新需求,提高小企业的品位和层次。 外企进京对本土企业影响多大? 记者:今年有10大国外连锁品牌要陆续进北京,这是否会对北京商业产生冲击? 梁伟:今年是外企进入北京的高峰期,这对北京意义非常大。因为要培育北京这个连锁市场,不仅要重数量而且要重质量。今年我们的目标是2000亿元的销售额,这在国外就是中心商贸城市的规模了,但是光是这样还不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大市场,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开放度,增加国际化趋势,兼容并蓄。所以引进成熟的的外企,让北京增加开放度,增加国际化的程度有利于给这个市场增加活力。同时我们一直主张引进一个业态,提升一个行业,我们准备引进的都是新型业态和北京市场缺乏的经营品种。 大家很关心引进国际品牌会不会使我们的民族品牌受到打击,实际上是不会的。现在外资企业在北京的零售额只在5%—15%之间,在这个比例下本土企业是不会受到打击的,而且本土企业在学习外企优势的过程中会成长得更快。 几万个商业企业如何“管”好? 记者:市商委只有40多个工作人员,却管理着全市几万个商业企业,怎么能“管”好? 梁伟:行业促进和行业规划是北京市商委的主要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协调其他部门,共同为企业服务。比如在中关村的商业发展方面,我们就提出了“中关村科技要无障碍,中关村生活与国际无差异,中关村商业是静悄悄的商业”,引导这个地区的商业往这个方向发展。 同时,在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出台行业指导性规划,也是商委的工作职责。商委已经制订并出台了20多个规划。前不久出台的《2003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被称为“北京商业发展白皮书”,就对北京商业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做了引导,比如严格限制在二环路以内新增1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超市;社区住宅的底层限制餐馆、歌舞厅等影响居民生活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城市中心区、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务中心区限制新增各类初级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白皮书”则出台就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这是我们该做的工作。B07 J006 J035 J095商报记者江丽孙毅吴颖/文首席摄影记者张建峰/摄 采访后记 梁伟是一个很有“记者缘”的政府部门主管领导,在前不久的北京市“两会”期间,记者就目睹了他被一大群记者包围在中间,不厌其烦地回答各家媒体提问的场景。说起政府官员与媒体的关系,梁伟颇有一番自己的见地。他说,我们必须依靠新闻界,现在北京的商业企业大大小小有几万家,商业网点有20多万个,商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我们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去和所有企业沟通,我们要把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只能靠媒体。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得学会面对新闻界,面对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