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谈核心竞争力中的软性氛围和刚性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7日 15:48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赵平 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拿不走、学不来的,那么是不是说核心竞争力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杨瑞龙:是,竞争力可能很难把握,但又无处不在,是一种软性的文化氛围,但这也需要一些刚性的因素做基础,比如制度上的保证等等。不过制度制定得再好,也需要执行,企业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这反映的就是背后文化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该如何看待核心竞争力中刚性因素和柔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东西对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多大的作用? 杨瑞龙:企业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企业的竞争力就表现为它能比其他人更好地利用这些生产要素。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有学生毕业后去了华为,工作两年再回来,张口华为闭口华为,跟上学期间的状态有很大改观,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让员工有自豪感,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这靠的是制度上的安排,比如华为最早将工作绩效和收入挂钩。 核心竞争力最后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物,但形成这种物的一种文化的力量,也是其他企业短时间内靠钱买不来的。能靠钱买来的一定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所谓资本同化容易,文化同化难的原因。 《中国经营报》:核心竞争力能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呢? 杨瑞龙:可以,但可能会很难,因为核心竞争力是很难被抽象成一系列指标的,但是也可以通过几个大概的指标考核,比如生产率指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绩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间和企业、大学之间技术合作的水平等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套考核指标,这其中一些硬性的指标是容易获得的,但是一些软性的东西就很难拿到。 《中国经营报》: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学不来的,为什么大家还关注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杨瑞龙: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是有区别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现实中,可以把核心竞争力淡化为改善软、硬环境来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核心竞争力有点像数学中的极值,是企业永远追求和趋向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被破解,再不断培育的过程。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不被他人学习和破解,那企业都能变成百年老店甚至万年老店。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它最高峰的时候就是它核心竞争力最强的时候,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追求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可以在某一段时间里取得相对的垄断地位,可以控制技术标准,价格或是销售网络。 《中国经营报》:怎样才能把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成核心竞争力? 杨瑞龙:这需要几个条件,首先是价值性,就是企业要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用;第二是稀缺性,也就是企业拥有其他人不具备的资源,比如领先的设备或是高素质的专家资源;第三是不可模仿性,企业具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历史传统,企业文化等原因,而创造出的战略,技术路径以及组织结构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第四是延展性,即企业所具备的竞争力能支持开发多种产品,并且能促进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