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亮:一场危险的游戏--实业家的金融运动批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3日 09:29 《中国企业家》杂志 | ||
中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增长都是全世界最快的。与此相匹配,腰间殷实的实业家们追逐金融成为一项时髦运动。晃动在我们眼前的曾是一些巨头们的身影—刘永好、张宏伟、张瑞敏、……。这些实业大腕们已经在金融棋局上面下了大模样: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业,几乎无所不在。 最新的行动者是尹明善。这位力帆集团的掌门人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老者:年过半百开 尹明善赶上了好时候。2002年下半年以来,对于发展民营银行一直不置可否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突然间吐了活口。9月份,央行监管二司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凡个人资本达到1亿元就可以申请办银行。”这句话虽然并未见诸红头文件,但是由于媒体们的好事而传布极广。由此触动了那些有意介入金融业的实业家们最躁动的一根神经。风声不止这些。几乎在此同时,传出了央行行长戴相龙钦点温州市商业银行作为民营化改革试点的消息。尽管由于消息封锁极为严密,具体改革细节外界难知一二。但是谁都知道,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金融业改革自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风声过后,当是水起之时。 如尹明善一般顺水发舟的人还有荣海,这位西部企业家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放言,“正在洽谈控股一家银行”(本刊记者在年会上向其求证,荣海纠正说“不是控股,是相对的大股东”);广汇实业的孙广信走的更远,其入股乌鲁木齐商业银行的计划已经获得了监管部门批准。与尹明善“平地起楼台”不同,更多的平素并不显山露水的实业家们如孙广信,在利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机会现身银行业。中国多达111家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为他们提供了一试身手的舞台。 实业家们介入银行业,理由大致有两条。首先是资本的逐利性。在实业利润随着行业竞争日渐摊薄的情况下,国有资本高度垄断又初步放开的金融业无疑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垄断意味着高收益,这是一个似乎很浅显的市场法则。 我们也可以具体地算一笔账:如果一个企业向银行单独投资8亿元,按照8%的法定资本充足率,其存款可以做到100亿元,同时按照法定75%的存贷比,该银行可以贷出75亿元。设定平均存款利率为2%(接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平均贷款利率为5%(接近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那么该企业一年的收益是多少呢?1.75亿元(75x5%-100x2%)。不考虑银行的经营成本和存贷款变动因素,该企业用4年多的时间可以收回投资,年均的资本收益率可以达到20%以上。相对于其他实业,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数字。 当然,有更大野心的实业家们看中的还不是这点利润,在创业初期看惯了金融机构脸色的他们希望通过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反哺实业,构筑一个有更大抗风险能力的产融结合的平台,如GE、如美孚。 不过,对于熟稔实体经济运作的企业家们来说,金融的魅力和风险同在。作为一个需要高智商者承担高风险的行业,并不是腰缠亿万就可以办好的。2001年11月,海尔集团拟通过收购鞍山财政局20%股份入主鞍山信托,曾被市场传为产融结合佳话。然不到一年协议即告解除。个中原因,虽难确证,但金融业的凶险可见一斑。 如果那些金融领域的后来者能够吸取先行者的教训,那是企业的幸事。可事实偏偏不是如此。为数不少的实业家进入银行业的动机是“我参股甚至控股了银行,贷款上就可以方便一些。”你控股,你当董事长,你说了算,在对银行业的这种粗浅认识支配下,很有可能出现把银行当成自家的“提款机”的情况,其危害比上市圈钱更甚。徐滇庆对此看的最为真切。这位两年前就鼓吹民营银行的学者在今天这个群情激奋的时候反倒冷静下来。徐指出,理论上讲,谁都可以办银行,这是一个公平准入的问题。现在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民营银行的口子一下子开的太大,呼拉拉谁都来办银行。你持股多,你就当董事长,不是这个逻辑。董事长应该像国外那样交给真正懂金融的专家去做。那银行是一般人能够玩得转的吗?如果由于经营不善、出现巨额不良资产,受损害不止是投资人,更是广大的储户。 徐的担忧,笔者从西安市商业银行行长尹建宏那里也曾领教。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苗头,有的企业通过与关联方联合持股,股权比例已经超过了监管机构规定的10%上限。 实业家投资金融,似乎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这不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个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