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论三国:联盟谋略人才一个不能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7日 13:10 《英才》 | ||
高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工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习联吴抗曹的思想,要学会借力打力,就像打太极拳一样。 张宝全:三国讲谋略,是从个体的角度,在战场中怎么决胜。而今天是怎样面对游戏规则的问题,中国最缺的是公共游戏规则,中国人最缺的也是遵守公共游戏规则,这是企业发展中很多弊端和毛病的根本。 姜汝祥: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会有奇迹,但绝对不是奇迹的累加。任何奇迹累加的最后,都是对于根本规则的破坏,最后导致类似三国的局面,好像都赢了,其实大家都输了。 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三剑客论三国 联盟谋略人才一个不能少 文.本刊记者 王悦承 嘉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合作项目水务督察专家高中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 嘉宾主持: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 地点:新浪网聊天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本《三国演义》,翻演多少人间悲喜。而其中的权谋、诡计、智慧,又在现代社会中一演再演。 从本期《英才》开始,《时人实录》栏目将探讨“古典文化对中国现代管理的影响。”没想到出师不利,先是制作档期一改再改;更没想到采访当天,赶上北京最大的一场雾,以至嘉宾主持姜汝祥飞机误点,因而当天对话播出的时间也改了三次,弄得一大群网民“怨声载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此自称文化程度不高的高中入场便说:“主持人原来不能像诸葛亮那样通天文。”其实此公乃工商管理硕士出身,且有在多家跨国公司任职业经理人的经验。于是一见到房地产大亨张宝全就“不怀好意”地说:“房地产商不应以‘草船借箭’的方式向银行借款。”倒是张宝全坐得住,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不慌不忙地应对。 此三人个性迥异,对起话来互不相让,是张冠李戴也好,是牵强附会也罢,看官请仔细阅读,这倒应了《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联盟与现代企业联盟 姜汝祥:三国时期的结盟与今天的企业并购和联盟相比,有何异同? 高中:结盟的前提在于各方力量都是有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对财产和权力进行再分配。但是现在很多跨国集团已经不再纯粹属于某个国家,如索尼,它既是日本的,又不是日本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公司的股份组成中有多国的血液。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里,坐着好几个世界最大汽车公司的总裁。这种结盟使得企业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上都获得较大的利益。 张宝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吸纳或者联合一些有利因素,以达到战略目标,包括对抗强敌或者获取某种竞争优势等。无论是在三国的军事战争还是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都是这样,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 由于中国的制度或政策方面的原因,房地产企业还比较难结盟。结果,中国房地产商都是在各自为战,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仅仅北京就有3000多家房地产企业,如果加上那些没有什么业务的企业,大概有六七千家。 高中:中国有句话叫“宁当鸡头,不做牛尾”。我们的经济是从小农经济开始的,强调一家一户都要搞好自己的家族企业。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讲,现在是一个恐龙的时代。摩根银行吃大通银行,合在一起就是6900亿美元,里昂农业信贷也是四五千亿美元,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的合并规模也非常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工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习联吴抗曹的思想,要学会借力打力,就像打太极拳一样。 姜汝祥:三国以后,中国历次战争中不缺乏结盟,在武侠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结盟。既然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理想当然会出现同样多的结盟,但是为什么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张宝全:可以说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三国的结盟时期,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规模化和专业化,必须借助企业之间的直接结盟或者间接结盟,获得资源的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高中:我不认为没有出现。以中信集团为例,中信是中国一个非常大的金融机构,不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中信专注于金融领域,并购了一些银行,这些并购都是很大的手笔。大的联合是势不可挡的,比如香港经济正在走下坡路,这时候香港企业就会和很多大陆企业联合起来。 姜汝祥:三国时代的结盟思想与今天中国企业竞争的结盟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中的企业经营是有所不同的。农业文化中的战争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利益,如争夺王位,所以这种军事联盟的特点就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结盟与否取决于能否把第三方打败,一旦打败第三方以后,结盟便立刻分解。 商业文化中的企业经营不仅要为员工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效益,还要为股东创造效益,所以企业受到多种关系的制约。 我对结盟问题的结论是:中国企业靠单打独斗做成500强,是走不通的,必须通过企业的兼并、联盟、合作,最后形成一个大的集团,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业结构。 三国谋略与现代企业谋略 姜汝祥:《三国演义》里有非常多的谋略,过去常讲“男不读三国”,意思就是说读完以后,人就会满肚子阴谋诡计,两位嘉宾是怎么看三国谋略的呢? 高中:“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就是这个意思。谋是一个大的战略,计策是怎么也出不了《三十六计》,但是《三国演义》把该用的计策都用上了。三国有很多谋略,而且都属于未战先谋,我们做商业也是这样,需要多做一些战略策划。 张宝全:谋略对房地产而言就是一个经营思想,经营思想决定你往哪个方向走,决定了所有具体操作的动作。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投资额和风险都比较大的行业,有一个产品开发周期,假如大家的经营思想都千篇一律,就很难把特点显示出来。如果你的经营思想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优点对位于市场的需求,那就比较容易在市场中获得胜利。 地产谋略很多,以前说地产卖概念,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谋略。比如在今日家园的开发过程中,当时的定位是经济适用房,后来出现了人们所说的销售“井喷”。但是在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出来的时候,全北京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满意,人们都在抱怨。这种抱怨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市场机会,抱怨说明嫌远嫌不好,我们就去开发更近的、更好的经济适用房。如果这种概念能够形成的话,市场机会就会向你倾斜。 网友:三国时候是战场,今天是商场,从谋略的角度,为什么人们说商场“如”战场,而不说战场“是”商场呢? 张宝全:不能把三国战争中的谋略和商场的谋略做简单的对应。我们可以把三国看做三个单位,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就是三个人。三个人之间并不需要游戏规则,任何一方能够获得胜利的话,它就可以强于另外两方。 但是今天企业中的兼并、联合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不是在社会上具有独立权力的个体,这时候他们之间的组合有赖于我们的基本制度,如果基本制度不能够对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形成一种保障,那么这种组合就是毫无意义的。 今天再讲《三国演义》的谋略,和过去是有差异的。中国的企业和西方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是人治文化,西方是法治文化。 姜汝祥:战场有两个特点:第一,要绝对消灭对方;第二,毁敌一万,哪怕自伤八千也是胜利。但是在商场上,通常的情况则是双赢。即便在有输赢的时候,也不需要以非常血腥的方式来体现。 西方有很多规定好的法律条款,在企业竞争中大家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条款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治文化,没有诸多法律条款,余地就会特别大,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出对谋略的一种崇拜,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做很多工夫。结果,堂堂正正的东西越来越少,背后的东西却越来越多,这就极有可能过分夸大谋略者的作用。换到现在的企业,就相当于过分夸大企业家的作用,过分夸大极个别人的作用,而忽略员工的作用。企业的竞争,其实是员工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团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以谋略为中心,团队只不过是谋略里一颗棋子。 网友:三国留下来的这么多谋略,对我们打败外企是否有帮助? 高中:中国要面对国际化的三国。古代的三国讲的是国内的事情,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中国现在面临着新三国,我们需要国际化的知识,加上古代的智慧,还有法治,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规则。 张宝全:如果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三国的许多东西是应该批判的。三国讲谋略,是从个体的角度,在战场中怎么取胜。而今天是怎样面对游戏规则的问题,中国最缺的是公共游戏规则,中国人最缺的也是遵守公共游戏规则,这是企业发展中很多弊端和毛病的根本。企业可能通过一些谋略在混乱中取胜,但这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做不到,也做不好。最后可能斗来斗去,这三个人都没有赢。 我刚才是顺着说,张先生反着说,我说古代智慧的借用,他却批三国。我是想房地产公司不要用“草船借箭”那样的谋略,向银行借钱。我对房地产公司有看法,没偏见。 姜汝祥:谋略包含了弱者怎么样战胜强者,怎么样发挥人的能动性以成为强者的含义。极强者对付弱者,是不需要谋略的。弱者要以弱胜强,就需要谋略,这时候就体现了人的思想成分,是用脑子打仗,不是光用力气打仗。从这点来说,三国的谋略毋庸置疑是世界谋略中的宝库。 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得失不仅反映在以弱胜强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这是企业能做大做强的基本原因。世界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企业是靠坑蒙拐骗做出来的,也没有单纯靠谋略做出来的。它们需要依靠企业的内部,包括管理体制、运营流程、价值观等,它们在这些方面所花费的工夫,远远超过谋略方面。 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奇迹是保持克制的。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会有奇迹,但绝对不是奇迹的累加。任何奇迹累加的最后,都是对于根本规则的破坏,最后导致类似三国的局面,好像都赢了,其实大家都输了。 三国人才观与现代企业人才观 姜汝祥:三国的时候群雄并起,人才纷争非常精彩。刘备、孙权、曹操的成功,都得益于他们的人才观。曹操的人才观是:打仗的时候,哪怕你臭名远扬,但只要本领高强,一样委以重任;治国的时候,则讲求道德。但刘备不是这样,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善于收买人心,所以会有摔阿斗的故事。孙权则非常讲究团队。那么三国的人才观和现代管理中的人才观有何异同呢? 高中:人才问题太重要了,这可以从三国的人事主管看出来,他们都是一把手。如今,中国最缺少的是国际性人才。大企业要真正实现全球化,就必须走出国门。我预言,由于中国现在的经济强势,在5到10年内,是很多企业大步走出国门的时候。 另外,我们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诸葛亮刚刚加盟桃源三结义以后,曹兵来犯,只有几千兵士,如何抵御大军呢?诸葛亮轻摇羽毛扇说,马上广招民兵,由他亲自来培训。所以一要选拔,二要培训。 张宝全:三国因人而胜的例子非常多,也有用人不当而失败的例子。在今天的企业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人决定了企业的利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企业的大小。这和财富的概念和运营的形态有很大关系。在农耕社会,财富是不动产,而在今天的资讯社会,财富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 所有的企业都是靠人来运营的。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却会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是因为人的不同。中国的企业能否赢到最后,笑到最后,关键在于能获得多少人才。要获取人才,首先一条就是要赢得人才的认可,再就是能够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在合理的物质财富基础上,产生精神财富。 网友:吕布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张飞也是被自己的手下割了脑袋,两位老总怎么看企业老板和手下人的关系? 张宝全:在中国企业老板和手下的概念比较明确。在西方这种概念会相对弱一些,西方企业发展时间比较长,有成熟的企业体制,老板就是股东,股东不是一个具体人。但是在中国的企业里,大部分老板就是具体人。这就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包括家长制、英雄主义等。很多企业老板很聪明,但在发展壮大以后,一个决策就把企业给毁了。小企业中,家长制是可以行得通的;公司慢慢发展壮大以后,家长的色彩应该淡化,这时候的老板就应该考虑让自己退出去。 高中:我在美华集团(MWH)任职多年,该集团已经有236年的历史了,工作满3年的雇员都可以购买股票,它的股票不上市,内部股票增长率很高,在20%以上。由于每个人都是股东,他们对公司每一张纸怎么用都会计较,他们都在考虑怎么创造业绩,这样的企业会越做越大。 西方的企业制度就像是一个个小单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一起发挥智慧来发展企业。而三国时期是动辄就斩首,以这种方式来分配有限的资源。 姜汝祥:三国时期与现代商业竞争中的人才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怎样把人调动起来以获得最后胜利。在企业所有要素中,只有人的弹性是最大的。 这一点上,三国里有很多用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曹操,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思想非常明显。刘备刚刚开始崛起的时候,关羽只是一个公部长,当时袁绍就说,我派一个公部长出去,岂不是被对方耻笑。曹操说,让他试试看,不行再说。再看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是不是高级管理者,不是看他的职位,而是看他所思考的是员工的问题还是总经理的问题。如果总经理思考的问题是一个员工的问题,总经理就是员工;如果员工想的问题是总经理的问题,那么这个员工就是总经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的人才观与西方的人才观是共通的。 诸葛亮有很高的才能,但是当年的知识分子只相当于一根毛,必须附在别人身上,只有觉得皮是对的,才能附,否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以后,延续下来的这种心态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桎梏。员工跟老板合作的时候,希望老板先表现,你对我三顾茅庐,我再来释放潜能。但现代商业的人才观恰好反过来,员工先表现了,老板才决定要不要。 网友:三国里面,经常讲到对于重要人物的强调,比如说伏龙凤雏,两人得其一可得天下。两位做企业的时候,是否也会找这种非常重要的人才呢? 张宝全:中国的企业现在最大的障碍和困难,其中的一点就是人才,准确地讲是缺乏优秀职业经理人。比如说,我现在就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我把企业带到这个层面,再往下发展不是我的长处。但是职业经理人不仅要善于经营,更重要的还要有职业精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和游戏规则的问题。比如说,在美国是不存在回扣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序进行的。中国的企业却要面对很多无序的东西。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而且如果到处都是河,天天都在河边走,就连一双干鞋没有了。 高中:对这个问题我想分两方面来看。外国的职业经理人我见得很多,看好他们,又不看好他们。很多跨国公司派到中国来的人,把在中国的投资搞砸了;还有很多的CEO,尽管法律上规定不给回扣,不许现金流转,但是因为权倾一时,一张支票,就可以把几千万放到自己的亲戚朋友那里去了。 姜汝祥: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其集中反映在把人的能力夸大了,把共同遵守的制度和道德观念弱化了。这样就导致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谋略的大量滥用,导致了商业上很多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一旦我们把法治作为基础,中学很多东西都可以为用。中国文化这么优秀,创造出来的东西一定博大精深,然而中国现在的商业社会做得是远远不够的。与韩国、日本作比较以后,我们会非常清楚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断层,这个断层跟计划经济有关,跟反传统、反文化的行为有关。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不遗余力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 最后请两位嘉宾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结论性观点。 高中:可以借鉴不可以套用。对于《三国演义》,我重视三个字:第一个是势,第二个是谋,第三个是人。 张宝全: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重新看。我们要重新关注我们的传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发掘我们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获取很多有益的东西。 张宝全小档案 张宝全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言从事过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职业。下过乡、当过五级木匠,1976年入伍,当过战地记者和猫耳洞作家,后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那年扑通跳进了炒得火热的房地产市场,4年后凭借今日家园托起“井喷”奇迹,2001年被誉为 “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高中小档案 高中曾留学德国,在瑞士获MBA学位,个人简介上印着眼花缭乱的各种职位,大部分是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职位。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合作项目的水务督察专家,在自己的电子邮件中取名sirwater,名片的另一面是富有个性的黑白照,你可能拿到的是穿军装的高中,可能是穿唐装的高中,也可能是穿西装的高中,像他的职位一样让人眼花缭乱。 姜汝祥小档案 姜汝祥是工程学出身,硕士学经济学,博士学社会学。在摩托罗拉淘金几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从事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海归后创立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因研究本土优秀企业与著名跨国公司的对比而声名大振,为“留学回国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