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15日出席“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这一问题上仍有不足,认识上存在“轻重不均”。
萧灼基认为,“轻重不均”体现在九个方面。首先,重科学技术人才、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倾向较普遍。萧灼基认为,一个企业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人员,也需要管理人员;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他指出,
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有些企业拥有众多科技人员和技术力量,由于没有好的管理团队导致人员流失、技术落后,从盈利变成亏损。
“轻重不均”还表现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重应用、轻基础研究。萧灼基指出,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分配一直较少。2001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5亿元人民币,应用研究和实验试验研究经费却高达250多亿,差距较大。由于研究费用不够,技术研发不够后劲不足,基础教育也不很扎实,影响了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还有的企业重年龄轻水平,比如企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而实际上35岁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时候,把他们排除在招聘外难以流动,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同样问题。“重高等研究而轻初等研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萧灼基说,去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000多亿元,其中高等院校、中学、小学分别分配到983亿元、1130亿元和1082亿元。看似相差不大的数字,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萧灼基说,高校的教师只有53万人,中学教师有488万人,小学教师有1400多万人;高校有学生179万人,中学有学生8896万人,小学有学生1.2亿人。也就是说,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资金差距相当大:每个大学生可分配到1.4万元,中学生可分配到1200元,而小学生只有800元左右。“初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阶段,本应加大投入,而现在却是本末倒置”。
萧灼基还表示,企业对人力资源使用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实力、重“海归”轻“土鳖”、重本地轻外地以及重男性轻女性等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