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明
漏洞出现在哪里?
今年2月初,又一家著名银行出事了,一个名叫鲁斯纳克的外汇交易员因长期交易失误及造假等原因,使联合爱尔兰银行损失7.5亿美元。这一事件使银行当局备感意外,不知道
问题出在哪里?是错在用人不当上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上?但其中不论那种判断,当局都必须承担责任作深刻反省。联合爱尔兰银行第一分行行政总裁基廷倾向于认为制度缺陷是重要的,不愿意承认交易员思想品质出了问题,事件被揭露之后,他仍说:鲁斯纳克是个“可信赖的执行者”,“显然监控程序出现了问题,我们未完全掌握为何会出错。”
与相关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相比,似乎鲁斯纳克的印象更为当局熟悉,这个印象影响着当局对事件的判断。鲁斯纳克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37岁,一位外汇交易员,极普通的小人物,在Allfirst银行〔联合爱尔兰银行在美国的一家分行〕工作已经7年。7年来一直过着刻板的生活,每天早上与妻子及两个孩子道别后,开车去Allfirst上班,同事都称他为“中等美国人”。在社区里口碑甚佳,被称为“社区栋梁”,是当地学校董事局成员,又是教会常客。正如行政总裁基廷所言:“直至事发前,他是众人眼中的好职员,是社会中正直的一员。”他的闲静乡郊生活与里森在新加坡的派头比较,很难让人想像会发生欺诈银行7.5亿美元的事。
或许人性缺陷在日常生活表象的深处,较之于规章制度更为隐蔽,高高在上的当局是难于发现的,而且可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又一无所知,才使其感到十分意外。当局倾向于接受另外因素是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鲁氏出现了问题。如此看来,鲁氏也成了制度缺陷的牺牲品。这种解释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如果鲁氏的人性问题是事件的主因,无异当局与狼为伍,并且有为自己开脱责任之意,也为鲁斯纳克所不能理解接受。因此,通过制度的缺陷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直观上是为各方能所接受的。
且听里森如何诡解
这与另一相似事件的主人公——搞倒巴林银行的主犯里森的解释如出一辙。至今仍囚禁于狱中的里森在英国《镜报》撰文嘲讽道:“我对于当局没在我的个案上汲取丝毫教训,让相同事件发生,感到震惊。这些大公司的金融保安竟如此松散,令人吃惊!核对和监管审计在哪?我的巴林事件曾被写成不少文章,但全都起不了作用。”
制度不完善加上执行制度者的不力,成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里森和现在的鲁斯纳克只是其中不幸的牺牲品和替罪羊。有这样的制度及执行环境,里森确觉得应该为自己的结局喊冤叫屈。让我们来看一下里森是如何对自己事件的解释的。
在事件揭发的当年,里森列举了巴林银行倒闭的三个方面原因:( 1)他盲目偏信新加坡办事处的下属,并为他们遮掩了一些本不该遮掩的错误。(2)伦敦的上级主管部门犯有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们本来应该对他的交易金额提出警告,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最大的错误”。(3)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也有责任,因为它在阻止巴林银行亏损和挽救巴林银行方面作出的努力不当。
前两方面谈到巴林银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这其中包括里森本人也包括他的上司,最后一方面谈到央行监管不力或挽救措施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里森对将自己视为事件惟一责任人的处理方法极不满意,认为无法从根本解决再次发生的问题。同年9月10日,在狱中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他预言:今后还会发生这种倒闭事件。
诚如里森所分析的,各方面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的不力皆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借此来为自己开脱或宣布自己无罪显然也是自欺欺人,先不是事件调查中发现一些涉及欺诈的确凿证据,并证明里森如何运用欺诈行为使事态扩大,仅就里森为何如此做的问题上也是难逃人性缺陷的责备的,而人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因为它涉及到事件发生的动机目的,不管人们理解这种动机是主观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目的,很难想像事件会在里森身上出现。从这个角度上讲,里森关于事件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这种解释意图之一就是开脱自己的责任。里森的解释包含了一个把人性的善恶视为共性的假设或命题,如果人性是恶的,任何人都会在那样的制度环境下做出他所做的事情来,如果人性是善的则当事人是不幸牺牲品或替罪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里森的解释是一种无耻的诡辩。
虽然里森对事件再次发生的预见是正确的,但也不难看出他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有片面之处,数年囚禁生涯并没有使里森充分清醒过来,当局者迷仍然适用于里森及鲁斯纳克之流,包括贪婪、虚伪、恐惧等涉及到产生行为动机、目的的人性弱点才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至今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实道理很简单,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他不想做不能做,才能杜绝上述事件发生。人们或许喜欢听来自当事人的解释,这与人们自虐的矛盾心理有关,一方面是对当事人的人性缺陷有憎恶之意,另一方面相信他能吐出真言,认为受到惩罚之人的忏悔才是肺腑之言。事实上里森的解释有一个悖论,一方面事件发生本身证明他的人性是不诚实的或有缺陷的,另一方面他正以诚恳的姿态和良好的用心告诉人们事实真相,以便让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在满足人们好奇及自虐心理的同时,他的悖论说法表明人们也很难接受他的关于真相的解释。
各方说辞谁最接近真相
鲁斯纳克事件也引起一些局外人闲谈。在伦敦金融中心、德意志银行、ING巴林等金融大企业,不少人对事件表示震惊之余,也有坦言欣赏鲁斯纳克够聪明、有“能力和胆色”。有人说,如果有机会也想一试;还有人说,挺想结识这位做出如此惊天动地事件的人。而投资银行家德纳姆则说:“该将他逮捕下狱。认为他好的人都是贪婪的。7.5亿美元是笔庞大数目,那些钱都是属于其他人。人们的看法或严肃或诙谐,但都涉及到人性问题,不失为对发生事件的深刻解释。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局外人的解释或许更值得注意。严格意义上讲,联合爱尔兰银行行政当局也和里森、鲁斯纳克一样,作为重大金融事件的当局者,他们的解释出于种种方面考虑,都将问题的关键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制度缺陷上,这种解释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从事件发生的影响、处理的结果看,已经表明它是一个企业或银行的悲剧也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制度缺陷用于解释银行的悲剧何以发生,而人性缺陷则用于解释事件主要责任人的下场。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正确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分析皆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把事件的主人公鲁斯纳克、里森之流都绳之于法之后,只表明我们在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方面解决了问题,充分条件的发现一般都在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减少事件发生的因素,特别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就能解决问题,事件发生客观条件即减少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里森所言,只要有那些代表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等环境因素存在,仍然会发生相同的事件。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诸多解释,而复杂性来源于两个方面条件的结合,特别是充分条件的存在及制度执行得不力等人的因素使制度性缺陷得以暴露出来。不可否认鲁斯纳克事件再次凸显银行界须与央行及监管当局加强合作的必要,但是正如英国外汇交易协会负责人利格萨特坦言:人们很难建立一种完全稳妥的监管制度,因为只要有一班人合谋、寻找机会欺骗公司,制度缺陷总会给以他们机会。利格萨特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突出了制度的有限性及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制度完善或执行得力可以制止一个人犯罪,但是如果多人犯罪,制度有限性就暴露无余,制度的完善须靠众人执行才能完成。
从制度完善要求或作用的意义上讲,鲁斯纳克事件可能涉及到多人失职或还有同谋。信奉制度者正是这样理解问题的。联合爱尔兰银行总裁巴克利也怀疑鲁斯纳克事件有多人联手作案。如此看来,人的因素重要性总是置于制度之上的。
人性弱点使历史一再重演。
人们还在等待有关方面对事件处理结果,而对于事件发生,鲁斯纳克是怎样解释的呢?人们或许希望看到他与里森的解释有所不同。除平静的生活外表之外,鲁斯纳克与同事们尚有稍许区别,那就是后者在他眼皮下因年轻、表现突出“爬上去了”,而他还是一个中等收入的普通一员,是否这样的境遇使他希望在市场里应更有所作为呢?人们似乎不大注意,鲁斯纳克在解释事件如何发生时也没有谈及内心落差,他主要将问题的焦点放在工作失误上。
发现鲁斯纳克外汇交易出了问题是今年1月份。完全第一银行正对资产部进行例行审核,恰逢此时鲁斯纳克要求银行中心提供巨额资金支持,银行高级经理认为其要求可疑并展开调查。持续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有大量伪造的交易文件,且7.5亿美元资产不翼而飞。据鲁斯纳克初步交待,他曾经做了一系列没有规避风险的日元对美元交易,交易失败后,损失愈聚愈大,为了弥补损失,他伪造了与其他银行的交易合同及大量的其他银行传真以掩盖现实。交易风险失控是造成巨额亏损的另一重要原因,根据有关规定,在进行一宗外汇交易时,须同时做另一宗相关的期权交易进行避险,但后者要经过行政部门诸多人士批准,鲁斯纳克非但不做期权申请而且伪造了期权交易,致使外汇交易失败的风险增大。
事实是否真的像鲁斯纳克解释的那样仅是交易失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失策?这将有待美国联邦调查局最终调查结果,如此巨大的金额损失让人很难不怀疑其中有中饱私囊的因素,但不论是伪造证据还是可能存在的中饱私囊现象都足于证明鲁斯纳克有严重的欺诈行为,个人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结果,除了巴林银行的难兄难弟厚颜无耻的里森外,谁人不说鲁斯纳克因人性缺陷导致了个人悲剧呢。人性的表现在这里是多方面的,如果不是贪婪,鲁斯纳克就不会在一次次交易失误之后变本加厉;如果不是心存侥幸他就不会以伪造证据以掩盖事实;如果不是过于恐惧或维持面子的虚荣,他就不会将损亏隐瞒,报以赢利。有人在解释里森过失的时候,提出年轻、缺乏经验也是一条重要原因,因为缺乏经验的他遇上巨大的市场风险时惊慌失措,以致于行为失据。或许年仅37岁还不足以证明鲁氏年老,但七年的工作时间及历史上出现巴林银行的里森事件、大和银行的井口俊男事件皆足以让他变得更有经验,他确实没有从前辈那里汲取人性缺陷酿成的教训,他确实是咎由自取!
五十步笑百步
一边是百年老店的巴林银行和爱尔兰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联合爱尔兰银行,一边是年轻的里森、堪称中等收入者的普通职员鲁斯纳克,中间是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三者结合终于上演了银行倒闭或受到重挫的悲剧。人们把近期发生联合爱尔兰事件认为是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的翻版是毫不足怪的,而且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应也充分证明这一点。今年2月6日联合爱尔兰银行7.5亿美元被欺诈案揭露,欧洲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在伦敦和都柏林股票交易所,联合爱尔兰银行股票猛跌13.7%,市值缩水12%,损失24亿美元,其他金融证券也受累下跌。欧洲金融市场如此表现,一方面表明人们对相关银行的管理信心下挫,另一方面也将该事件与几年前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相提并论,从而使事态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对于市场十分关心的该银行受到影响的问题,当局作了解释,认为这确是一记沉重打击但还不是致命的,与巴林银行的区别正在于此,2001年扣除7.5亿美元的损失,联合爱尔兰银行仍有赢利。
事实上,联合爱尔兰银行仅是因为较早地意外发现问题而使自己侥幸免于倒闭,事件发生性质、严重程度等与当年巴林银行事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很多,一、皆是信誉很好、规模很大的著名银行,从事与传统业务不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二、事件发生的地点皆是远离总部的外出机构,交易员同时又是管理员或结算员,身兼数职,监督与被监督职能混淆;三、事件发生或当事人违规行为发生时间较长之后才被发现,鲁斯纳克违规交易达一年之久才被发现,而里森则达三年之久才被发现。里森事件发生当年揭发出的日本大和银行井口俊男事件也与此相似,后者在11年内炒卖美国长期国库券,亏损额高达11亿美元,最后在该职员良心发现下,主动将真相告白天下。四、对当事人的认识流于印象且过度信任,这种信任除了对人之外还包含有对交易方法迷信的内容,比如鲁斯纳克外汇交易与外汇期权套作,里森从事在东京和新加坡各交易所之间的转手掉期,这些所谓保守的方法并没有在交易者中认真执行,但却成为两人迷惑当局的手段,而当局对这些方法的迷信降低了对交易者的管理要求。
联合爱尔兰银行与巴林银行比较,不同的地方即幸运的地方便是它比后者较早地发现了问题,损失比巴林银行少些,以致于没有走向倒闭,而问题的发现来自于一次意外的例行资产核查和鲁斯纳克碰巧同时提出巨额现金支持,如果不是这样的意外,联合爱尔兰银行的命运确很难预料。同样,大和银行如果不是受到里森事件触发交易员的良心发现,那么77年历史、总资产高达3180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银行之一的命运也不仅仅是被合并而已。比较而言,巴林银行确实是倒霉透了,既没有被意外发现又没有交易员的良心未泯。但是,由于几家银行事件发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以致于人们对没有因此而倒闭的银行备感心惊胆战,丝毫没有麻痹大意或为之庆幸之意,如何杜绝这类事件发生成为将来十分重要的任务,正如联合爱尔兰银行总裁米切尔-巴克莱所言:“正在进行的调查不仅仅要查清这起惊天诈骗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关键的是如何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或多或少存在着水土不复服
如此著名的大银行发生了如此相同事件,而且事件皆发生于银行业务深刻变化的今天,确切地讲发生于银行资产证券化运作上,这些银行到底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呢?要具体地了解这类问题,还必须从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感受认识开始。
里森在归纳巴林银行为何倒闭时,认为伦敦的管理上司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没有对他的交易提出警告,以致于他在错误的路上愈走愈远。在里森的错误与伦敦管理上司的漠视之间为何存在一道难于沟通的鸿沟,这是巴林银行当局一时搞不明白的。相同的困惑也出现于联合爱尔兰银行身上,虽然人们没有看到鲁斯纳克将事件的恶果归咎于其上司身上,但是在“可靠的执行者”和事件发生之间,对事实判断的困惑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完全第一银行行政总裁基廷在事发后,一方面说鲁氏是个“可信赖的执行者”,另一方面说“监控程序出现了问题,我们未完全掌握为何会出错”。甚至联合爱尔兰总裁对事件发生不能及时发现也感到意外。事实证明,鲁氏不是一个可信赖的执行者,在鲁氏既是交易员又是结算员的制度安排中早就酿下了祸根,因为这种安排使具体的交易程序失去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信任下属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要有必要的了解,否则这种信任会酿成大错。东京银行总裁尧天在总结大和银行交易员井口俊男长期隐瞒实情而未被发现的现象时,认为这是日本企业对雇员过于信任的文化造成的。其实,在僵化的用人制度背后,有关银行当局对相关业务缺乏必要了解终于酿成了管理的疏漏也是极为重要的。
有些银行当局对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了解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举例来说,在英国NatWest银行的骗案中,据交易员帕普斯称,只需更改一些价格数据便能在报告中骗倒高级管理层,而不需隐瞒自己参与买卖。结合上述系列现象表明,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今天,有关当局在知识结构及制度建设方面等已经远远落后了,诸多事件的发生,当局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际金融资产证券化有必要要求银行部门熟悉和使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因为金融衍生品工具帮助证券化资产规避风险,也能将银行资产处于最优化配置,并促进其资产流通。上述诸多事件大都发生于银行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工具的运用中,使用目的不明确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里森并非运用之于规避证券资产风险,而纯粹运用于投资,鲁斯纳克也一样,两者都没有在运用中加以必要的风险防范,该进行期权套作以降低风险的时候却都没有做。也包括银行当局在内,仅看到衍生品交易可以带来高利润的一面,却忽视了它的高风险性,有的甚至希望借助交易员的“金手指”创造利润新来源,以减少传统业务的竞争压力,在上述交易员扩大衍生品交易活动的背后,不无有当局指导思想的影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当局加强有金融衍生品的运用无可厚非,明确具体运用的目的任务并强调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遗憾的是这点忽略了,从而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银行界接二连三地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出现欺诈事件,并不能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洪水猛兽的印象,这里恰恰表明金融衍生品运用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潮流或趋势,让人无法回避,而且出现事件的银行毕竟是少数,不少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合理地运用这一工具,增加了竞争力。失败了,只关乎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运用方法和目的不当上,不会因噎废食。失败了也并非是坏事,因为人们会从中汲取教训。联合爱尔兰银行对鲁斯纳克事件的初步处理,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会停止前进,就在事件揭发的第二天,该行决定由都柏林集中管理银行的财务和外汇交易业务,并委派有经验的优秀人员加强对事件的调查。调查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联合爱尔兰银行从此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金融衍生品这一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