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耕
在美国,由于管理层权利极度放大,由此引发的财务丑闻导致了如今美国对公司治理的改革。中国治理结构的问题背景与美国根本不同。中国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分离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本直接控制着企业,管理淹没了治理。
管理(Management)谈的是如何做决定,治理(Governance)谈的是做决定的机制。缺乏治理也就是缺乏制度,不见得缺乏绩效,但会使决策风险升高;有治理不等于有绩效,但没有健全的治理,绝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企业。
中国《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结果是董事长代替了经理层。董事长本来只是董事会成员和召集人,现实中却成了董事会机构本身甚至是公司本身的代表,不仅董事会听命于他,整个经理层也听命于这一个人。治理的制衡机制对他不起作用。
中国的董事会并非一个半公开的机构,而是“神秘”的影子。董事长几乎毫无例外地由大股东担任。这样,所谓治理就成了大股东-董事长绝对主宰的管理。公司的愿景于是不能不一再被功利化的“资本意志”的阴晴圆缺所左右。于是,小股东成为“小姨娘”;经理层成为“小媳妇”;相关利益方(债权人、劳方等)更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企业家过于被忽视了。而创新的源泉、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却正是企业家。西方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通过“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企业家的行动创造了绝大部分的财产。”
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资本,无非是一种杠杆,凭借着它,企业家可以使他所需要的具体商品受他的控制,无非是把生产要素转用于新用途,或引向新的生产方向的一种手段。这是资本的唯一职能。”资本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创新的本体却是企业家本身。按照熊彼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和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
电子商务实为创新,其成功的关键不在大投资,而在于制度和企业家的智识。这是我们关注企业制度进而关注市场制度的缘由。的确,中国现实的体制环境还是资本主导,但实证地分析比较一下生产函数中资本和技术/知识的边际贡献率,就会明白谁是推动盈利/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知识、技术已经成为比资本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依然是资本主导的企业制度必然阻碍创新,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的企业治理结构需要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分离与制衡,需要企业家的创新。
DotCom泡沫后,王志东们会不知道想要盈利吗?还会无视市场?但望着王志东们的背影,让我们低下头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