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苏小和
绍兴出师爷。绍兴人宋如华当年放下副教授的身段下海,的确有那么点反传统。从三个人到三家上市企业,从5000元到总资产100亿,宋如华10年的打拼,算得上可圈可点。
当“托普系”真切地浮出水面,许多人看不懂,品牌的知名度在软件业远不如用友、
金蝶,但资本扩张的气势无人能出其右。
从软件到传媒,到金融,再到IT制造业,宋的每一次染指,都成为资本运作的热门话题。娴熟的技法令人眼花缭乱,宋本人的资产也随之放大再放大。宋和他领导的“托普系”是如何赚钱的,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
人各有道。宋凭借自己高超的财技,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无可厚非。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是度的把握。演得过火,“票”砸手里不乏其人。从中国的牟其中之辈到美国安然之流,虽然每一个脚本表现剧情的手法中西有别,但结局大体殊途同归。
老掉牙的故事不提也罢,只是历史有时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宋一再正言“资本运作是褒义词”,但基本面不好,技法再好,也怪不得有人心有余悸,有人指指点点。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种下的是软件,你能猜出收获的是什么?不妨听听宋如华怎么讲。
批评一个新经济企业最常用的名词莫过于:泡沫。
眼下,宋如华和他的托普集团就被人们称为中国IT行业里最大的泡沫之一,无论是公开的媒体,还是人们私下的议论,质疑托普经营实体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通常的结论,宋如华和托普集团一直在玩弄资本运营的把戏,没有像样的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托普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更有人提醒国人,现在,到了挤干托普泡沫的时候了。
这样大规模的群体发难,让一向低调的宋如华着急起来,他一改过去不接触媒体的做法,开始为自己辩解。
这个号称要建立“托普经济帝国”的人,只有面对面,你才发现他不但不张扬,甚至令人惊讶他的腼腆。在托普上海总部,宋如华于2002年9月17日接受《英才》独家访谈时反复地说:“有人把我称为资本运作高手,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去过一次股票交易大厅,根本不知道怎么炒股票。”宋还说:“很多人对托普的赢利水平表示怀疑,但没有人来采访过我,没有人和我在一起谈论托普独特的赢利模式,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托普不是泡沫。”
牟其中第二?
不过10年光景,宋如华以区区5000元靠经销电脑起家,忽然变成了亿万富翁。这样的掌故多少令人神往。
但真正让人对宋如华刮目相看的,是他在4年内轻而易举地将三家上市公司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尽管宋如华对托普上市过程轻描淡写,然而事隔多年,宋如华回想起一位领导的原话:“宋如华是个干事的人,你们帮他找找,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充满感激之情。就此,托普与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四川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川长征A)接上了关系,而该公司那时正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
1998年托普集团斥资收购“川长征A”,将“托普软件”借壳上市。整个过程,托普只动用了3000万现金。它开创了“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收购国有传统工业企业”的先河,曾被认为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的经典案例。
在资本市场初尝甜头的宋如华,如法炮制,把同样的手法搬到了江苏。2000年托普旗下的东普科技发展公司收购了深陷亏损的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更名为江苏炎黄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炎黄在线”),从而成为沪深股市第一家以.COM命名的上市公司。
至于托普科技在香港上市,托普一位高层负责人透露,也与托普在四川的业务有关。从当时托普到香港的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看,托普科技自从1993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政府电子化项目的应用软件市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化项目,职能部门的电子化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
或许因为宋如华与牟其中一样同是在四川走上个人富裕的道路,又同样在资本市场上出神入化,外界常常喜欢将他们作比,免不了说三道四。宋如华本人虽公开承认“牟其中是中国改革初期资本运营的大师。”但他认为自己不是“牟其中第二”,因为托普既搞资本经营,又搞生产经营。
他对很多人讲过,有人一说起资本运营,就以为是炒股票,以为是空手道,甚至以为是欺骗股民,这是错误的。资本运营是一个褒义词,通过资本运营,我们不但找到了发展资金,而且密切了关系,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宋认为中国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任何企业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要想发展起来是有困难的。依靠这一观念,宋如华和他的托普由此走上了快速扩张的发展大道。说托普泡沫也好,说宋如华是空手道也罢,反正宋手里捏着三家上市公司,托普的资金至少在目前不成问题。
当资本成几何数翻升,宋如华彻底告别了自己的知识分子时代,把自己融进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融进了复杂的各种关系中,并开始悟出在其中游刃有余的技巧。
品牌是致命弱点?
取得资本市场上的主动以后,宋如华苦心经营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
宋如华已经意识到,一个好的企业,资本运营和产品经营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了任何一条,都会变成跛子。他还对别人说,托普这些年致命的弱点是没有一个像样的产品。
软件是托普最核心的概念,尽管托普在全国30个地区修建了30个软件园,但是直到今天,托普的软件都被专家认定为没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这是业内人士最关心也最无法说清楚的话题,甚至连托普自己的员工也告诉记者,我们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我们的软件没有核心。
托普集团办公室的张主任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比较系统的软件产品表,主要内容有TOPLINUX操作系统,M++ build,此外就是针对政府信息化系统,烟草、税务、电力开发、学校电化教育等行业的软件。我们特意咨询了一位软件开发专家,他说,自己还没有听说过TOPLINUX操作系统,不知道这个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什么?针对政府相关行业开发的软件,并不是可以通用的软件,其核心价值主要在于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在于技术开发难度。
人们注意到,托普计划在四川成都建设年产100万部的手机生产基地,年产50万部的掌上电脑生产基地和年产20万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开始形成托普的IT制造业。可惜,这样支撑托普品牌的计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
曾几何时,宋如华还构想过一个宏伟的“托普传媒帝国”,先是炎黄在线网站,接着是投资《蜀报》、《商务早报》,还曾经进入《四川文化报》,计划收购《四川青年报》,创办了《IT时代》。由于新闻操作的独特性,政策上的限制,导致托普的“传媒帝国”仅仅是南柯一梦。
托普还涉足足球,涉足金融保险、园林建设、物流甚至旅游,按照宋如华的想法,这其中任何一块如果做大,都会成为托普的拳头产品。
有着浓厚教育情结的宋如华还花费大量资金,在全国修建了6所托普信息大学,他看到中国IT教育滞后的现状,决心为中国的IT产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蓝领技术工人,并认为这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为了寻找自己的核心产品,托普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宋如华客观地承认,托普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托普不得已走多元化道路的原因之一。
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
当人们看到托普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地圈钱,看到托普铺天盖地的软件园,看到托普扯开大旗,要在全国招收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大型活动,但是却没有看到托普实在的拳头产品,人们理所当然地开始怀疑托普是不是虚张声势?
更有媒体近期披露,四川省建行一张诉讼将托普告上法庭。说者言之凿凿,听者专心致志,似乎托普已经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
这个时候,宋如华站了出来,他对记者说,托普在四川有10个亿的贷款不假,但是说这话的人可能不知道,托普在四川,仅仅银行存款就高达18亿!托普有着自己独特的赢利模式,这就是投资换市场。
什么是投资换市场?道理很简单,时下,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招商引资,托普就带着资金在很多地区投资修建软件园。作为回报,地方政府将把电子政务、教育、社会保险信息化工程给托普,托普以建设电子系统的形式将自己的硬件产品、软件产品,以及自己的综合服务带进这些行业,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这就是托普最大的特色。
看过托普产品明细表的人肯定发现,数十种软件、硬件产品,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都是行业电子信息化必须的工具,托普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宋如华说:“很多人骂我们,说托普搞这么多软件园干什么,其实这是我的思路。我们把这个经验总结为:投资换市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托普和当地的利益关系结合起来,我们要有投资,有产出,要对地方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有贡献,当地比较重视,这叫投桃报李。”
投资换市场的计划,5年前托普已经开始做了。当时托普接触一些客户,感觉到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给中国的一些大中型客户提供整体上的软件和系统方面的服务。举一个例子,中国农业银行全国有4.5万多个网点,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农业银行应用软件系统,托普就可以把这个全国性的系统全部包下来。当时,宋如华找到农业银行的负责人,说农业银行一个网点只给托普一万块钱,托普就可以把全国的农业银行的电子信息化系统全部做下来。宋如华算了一笔账,4.5万个网点就是4.5亿,这还只是服务,如果有硬件配套,网络,布线,蛋糕是非常大的。宋如华把自己的计划称为托普三部曲:圈钱、圈地、圈人,最后达到圈市场的目的。
有记者问,托普到处投资,如果有天资金链断了怎么办?宋如华说,托普的投资是非常安全的,跟托普的投资策略有关,这是我们托普团队自己创造的一种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宋如华都不愿意跟大家公开这个商业机密。他担心同行知道了要模仿。对于投资收益,宋如华非常有信心,托普的投资主要在新兴的IT产业,国家对投资这种产业制定的政策是相当优惠的。税收方面,软件业增值税只有3%,所得税也是一样,土地非常便宜。宋如华将自己建设的软件园称之为“种软件”。
对贫富差距相当敏感?
出身农家的宋如华,是一个很节约的人。宋的车子是稳重的奥迪,不像一些大老板坐奔驰,身边也没有人护卫。众多媒体的记者去采访他,他一律不接待,让记者们自己去找宾馆住,来往的交通费用也一律由媒体自己负担。的确,少年时代的贫穷经历让他始终注意成本控制。宋在上海的东部软件园,60多幢房子用材、装修都很简单。
采访结束以后,宋如华陪同记者在东部软件园走了走,已经是傍晚时分,在渐渐临近的夜色中,整个园区看上去就像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那些陆地流淌着湛蓝的海水,而在海洋区域,60幢别墅一样的房屋散落开来,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象。记者开玩笑地说,有一天,如果要安稳的过过日子,你的软件园不失为一个美妙的归宿啊。宋如华一笑,说,好主意,到时候,我也可以做做房地产生意了。
托普集团办公室给了记者一套托普宣传材料,其中有一本专门登载了这些年各级领导来托普视察的照片,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有将近60名省部级以上官员到托普视察过。
但与此同时,宋如华却很少跟媒体沟通,托普的有关消息,他只是通过《中国证券报》发布。在过去10年中,鲜有记者面对面专访过宋如华。
宋如华送给记者一本非常结实的书,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托普典章。
记者推测,这本书肯定是托普企业文化的总汇。翻开书,果然里面写着许多气势恢弘的句子。
——托普应该造就这样的环境:任何曾经在托普工作过的员工,都对托普怀有一种敬意和感激之情,他们在托普的工作经历将成为其在人生中最激动不已的篇章。
——将竞争从单纯的薪金水平提高到整个工作环境、工作精神的竞争,这样才能打赢人才的争夺战。
——人是立身之本,为了共同的理想,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是托普事业发展的源泉。
……
仔细阅读宋如华,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他是由农民、大学教授、企业家综合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载体。他与生俱来的农民气质让他的每一步都十分谨慎,他的教授身份使他有时候变的理性,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送到遥远的美国,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在中国打拼,除了繁忙的经营,他的业余生活几近寡味。他倾其所能协调各级复杂的关系,却又牢牢记住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他跟记者谈霍金,谈宇宙黑洞,眉宇之间竟然出现天真的神情,而当宋如华意识到自己是一名身价过亿的民营企业家的时候,他又对贫富差距相当敏感,于是大谈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用很大的篇幅论述资本对人的异化作用。而著名小说家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人突然变形为一个周身长满无数细长腿的甲虫的故事,仔细想想,宋如华是不是也有一些像这个用无数条腿在现代社会里爬行的甲虫呢?
独立成篇
为何陷入媒体危机
《英才》:这段时间,一批有影响的媒体给托普做了负面报道,我们现在不去谈这些报道的客观性问题,我们想跟你探讨另外一个话题,当这些危机出现以后,托普的反应是不是太迟缓了,缺乏跟媒体的有效沟通?
宋如华:过去我不这样认为,总是消极对待,现在应该积极沟通了。通过沟通相互理解,公司的一些情况要透明,但是也有矛盾,过分透明,商业上的计划会提前暴露,竞争性就会减弱。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不是很想出头露面,希望静静做一点事情。我们现在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专门成立一个公共关系部,着手处理这些问题。托普这几年膨胀很快,人们对托普的好奇心强烈,我们没有主动加强沟通,可能引起别人的种种猜疑,有猜疑又不说,越不说越猜疑,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过我还是希望媒体客观报道,大家有道理说出来,托普有问题就说出来,但是不要以偏概全。上次有一个报道说我们的校园人烟稀少,假期怎么不人烟稀少?还有报道说我们的软件园就是一栋空楼,堆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个记者出发点有问题,那么多正在工作的房子不拍摄,为什么偏偏要拍摄那刚修建的房子?还有人说我们的东部软件园只是一座空城,我们今年7月底才正式开园,已经有日本的企业入园,其他的软件开发企业也会陆续进来,怎么能说是空的呢?
《英才》:为什么托普会出现媒体危机?
宋如华:托普这一次的媒体危机,很有特殊性。一是我们当初在成都办两张报纸的时候,跟四川的媒体有过比较激烈的竞争;一是这两年,托普拿着很多钱到别的地方投资,四川那边有一些看法,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早期,托普在四川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是从四川发展起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这就是一些媒体的利益问题。
独家访谈宋如华:简直是冤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