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经推动了温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家族式企业模式现在面临怎样的挑战呢?温州新一代企业家们又将如何来应对呢?这些就是本期节目要关注的重点,来到演播室参与话题讨论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海闻先生。
早在上个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模式就因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而成为许多后来者的模仿对象,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温州企业家们正在逐渐走向前台,
与早期的创业者相比,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了哪些变化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家族企业成就了温州今天的辉煌,而现在温州新生代企业家们却正面临着对家族企业的再思考,不久前一场由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发起的“信用温州·财富天下”青年论坛在温州举行。论坛第一天的主题就是“国际化和家族管理”,在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后面是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的家业,如今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从父辈手里接过了管理产业的担子,现在和专家们在一起,和来自京沪港同样年轻的企业家们在一起,他们最希望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
温州长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国:温州的企业有很多,但是它的规模都并不大,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
温州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业开始,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血缘、亲缘、地缘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今新生代已经被扶上马,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不要突破“三缘关系”,怎样突破“三缘关系”成为温州人面临的新问题,从父亲手里接过总经理担子的潘佩聪,直言要打破家族的管理。
温州挺宇集团总经理潘佩聪:家族企业会容易形成一种家族堡垒,所以我们也是不断的有意识去打破它,当然我们也是看到了一些弊端。
温州挺宇集团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靠两千元钱起家的典型温州企业,虽然目前已做到了两亿元的规模,但仍由一家人掌握着企业所有的关键职位。温州挺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挺宇:大女儿是总经理,小女儿是管财务,小女婿是副总经理,专管市场,儿子是副总经理,是管技术的。
针对温州企业以家族式管理崛起的现实,京、沪、港企业家认为,温州企业外资和外商的比例低的惊人,温州人这些年走出去的动力远大于请进来的动力,要想实现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是唯一出路。
毕马威管理咨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黄辉博士:发展这个我们说是新温州模式,在今后五年到十年,最关键的就是开放。
主持人:温州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大多数企业都是家族作坊式的,或者是家族式的企业占了相当多的数量。在这些企业中,像刚才新闻中所看到、所介绍的那样,自己的家庭成员基本上控制这个企业的主要管理层,这一点是不是家族式企业最显著的特点?
海闻:对,家族式企业最主要特点是产权,是由家里的主要成员,或者是血缘关系,或者是成员关系来控制企业。
主持人:这样的企业发展模式在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早期是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人们为什么非常关注这个企业模式的变化呢?
海闻:这种家族性企业实际上是私有企业的一个最典型的形式,换句话讲,为什么说温州比较明显呢?因为温州本身是民营企业发展最活跃的,也就是它这种管理模式特别引人注意,为什么现在引起关注呢?因为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温州的企业必须长大,必须走向全国,甚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全球经济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挑战。这时候家族企业的模式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主持人:受到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海闻:家族企业好的地方正是它缺点的地方,好的地方是管理层和产权拥有层是一个家庭,这样激励企业向着更好的地方发展,所以管理非常有效,上下一致。
主持人:家长一拍板什么问题马上可以解决。
海闻:这个是有效,还有信用完全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这是好的地方,同时这也恰恰是它的弱点,比如说家长说了算,有时候就容易做一个错误决策的可能性。比方说,最初成功于此,可能也会失败于此。举个例子,当年福特汽车,就是发行了T型车特别经济,所以靠这个把福特汽车搞大了,可他们对福特汽车情有独钟,不愿意改变这个形态,在后来竞争当中出现很多亏损,差点儿企业破产,要不是改造的话,就可能比较严重。这是一个毛病。家族式企业的管理也会使得别人很难进入他这个企业管理层,另外有时候他也想招一些人,但是产权基本上在家族手里面,一两个通过做管理工作,很难真正融入里面去,所以这种模式限制了它能够在市场上吸引比较优秀的人来参与管理,这也是它另外的弊病。
主持人:那么您看,温州地区这些大的家族式企业今后变革的方向应该怎么做?
海闻:我想大部分家族企业都是一种很正常的企业运行模式,换句话讲,今后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家族、个人的企业,少数企业他今后要发展,要想在中国行业里面占一定的地位,在全球的竞争当中占一定地位,就必须采取公司制的办法。因为公司制本身是一种比较优越的企业模式,它可以上市,也可以不上市,但有一种不是完全家族的观念,而是通过其他资本参股,吸收社会上其他资金,一起来参加拥有这个企业,管理这个企业,有很多比家族企业更加优越的这些条件。
主持人:看来家族式企业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只要他要寻求更大规模的发展都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温州地区来看,这类企业的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
副播:仅在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温州柳市,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就有150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然而在这1500多家企业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不过20家,制鞋行业的企业更多,超过4000多家,但是他们的规模都比较小。
主持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具有很强市场生命力的温州企业没有办法迅速长大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温州新生代的思考。
温州挺宇集团总经理潘佩聪:企业在慢慢地变大,家族的能力在慢慢地变弱,变弱的同时你就需要一些外力,借助它们来发展自己。
美特斯邦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你做一个亿的时候,可能在企业里靠一个人的思维可以把握胜败的事情。那么你做到十个亿的时候,他不是三个人、五个人,它可能要靠整个社会的资源,整个社会的知识。
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温州目前的人才结构非常单一,像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的人才很难进入温州,因为温州已经构成了自己的一个非常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温州这么小的地方你招人才,招来招去就是这些人才,那么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有多少个人才我都知道。
温州长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国:温州人个个都想要做老板,个个都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约束了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些温州新生代对于自己家族式企业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清醒的,应当说他们所接触的企业文化、市场环境,都与他们父辈创造基业时的市场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些新生代上来之后可能对温州地区以及家族式企业发展带来大的变革,您怎么看?
海闻:当然了,这些新生代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包括经营方式都有很多变化,他们不但在管理方面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包括企业的机制和他们的理想可能都有所不同。
主持人:但我们也注意到温州人有非常独特的定义,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外人很难打进去,这样一种区域的文化,是不是也限制温州地区这些企业的更大发展呢?
海闻:目前是这么看,但是我觉得目前温州相比之下,市场意识比别的地方强很多,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他的意识也高于其他地方,所以对外来讲,并没有太多可以吸收的东西。国外现在比较遥远,我们虽然加入世贸组织,但是还没有完全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但是我相信等到全国其他地方意识都比较强了以后,温州也会变得更加开放一些。
主持人: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精明的温州人也已经意识到了封闭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开始把脚步迈出了家门。
2002年9月10日,美特斯邦威首家品牌形象店在素有中华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隆重开业。在此之前,美特斯邦威的产品设计中心和品牌策划中心也早已迁到了上海。目前,包括均瑶、报喜鸟、德力西、红蜻蜓等由青年企业家掌舵的企业,都纷纷将发展的触角探出温州,将研发、营销或总部迁往上海、北京等城市。
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以前走出去的仅仅是温州的体力,只要有体力就可以赚钱,只要勤奋。现在走出去的是智慧,用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财力,去整合上海乃至全国的资源,所以这两次走出去是两种概念。
有人认为,温州新生代企业家们的选择,将会带来温州产业的整体升级。主持人:温州地区一些大型企业把他的管理、营销、设计一些中心部门都迁走了,迁到中心城市,这些企业迁移对温州经济发展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海闻:企业走出去有了更大的发展前途以后,对温州的整个国民收入会有一个,实际上更有利的促进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州实际上也在进行一种转型,有可能温州也会变成一种设计中心或者是营销中心,甚至温州也变成一个两千人居住环境很好的地方,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所以这种可能是一种转型,但是不能说对经济有什么负面的影响。
主持人:企业的迁移某种意义上促进温州地区本身经济结构的调整?
海闻:应该说把很多不再适应温州的制造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但是同时这些人的家,这些人的资产基本上都在温州。所以不会影响到温州整体的财富情况。
主持人:今天的《解读宏观数字》说是的旅游,说一说大家在出游方面的变化。
副播: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过去节假日人们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而现在,一到节假日,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都是游人如织。有关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发展非常迅猛。198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7.8亿人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人们用于旅游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方面的支出只有18.30元,到2001年底,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增长到了99.96元。
主持人: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温州经济的发展。感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