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成长
本刊记者郭珍
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终于”摆在我们面前,用“终于”是因为这100强的确来之不易。
最初当我们同中华留学人员创业协会共同提出这个调研活动时,许多朋友不解,本刊一向提倡务实,拒绝各种形式的炒作。现在各种排名、打分满天飞,企业已不胜其烦,做这项工作,是沽名钓誉,还是借机炒作呢?
其实我们的初衷仅仅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帮助那些经常接触的成长企业。从杂志定位于中国成长企业那天起,我们就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成长企业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叹息、关注他们的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多年来,他们成长中最大的烦恼始终牵动着我们,那就是管理提升和融资瓶颈。能不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做点什么?调研活动的雏形在脑海里产生了:为成长企业与投资商搭建一架桥梁,创造更多投融资机会。同时倡导更多对成长企业的关怀和关注。
投资商最看重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的成长性。如何发现成长,如何评估成长?经过专家评审组的多次论证,他们引入美国企业成长评估体系,结合中国国情,认为一个企业的销售额增长最能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最后确定以1999年-2001年三年的销售额最大增长率(2001销售额÷1999销售额×100%)为评定标准,同时参考其他相关财务数据,范围圈定在非国有控股、非上市公司,并且要求所报数据必须经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营业额和营业税必须经当地税务机关出具证明,这意味着调研将消除一切人为因素。专家指出,本刊作为一家媒体,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既然是调研活动,就要具有普遍性、指导性。
于是我们开始向全国的企业征集数据。没想到难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也许长期在不利的环境下生长,很多民营企业不愿拿出真实的数据;也许是虚虚实实的排名太多,企业闻而却步。一次次电话、传真,一次次澄清调研目的,一次次强调活动完全是公益性,不收费用。企业终于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我们,当他们真正了解这次活动时,他们开始配合并积极参与进来。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给予了很多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激。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辛努力,九百多个企业标本汇集在一起。九百多个活生生的企业成长历程通过这些鲜活的数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面对拒绝和冷漠,我们也曾有过片刻的犹疑。然而,对成长企业的长期关注所激发的责任又让我们继续前行。比起国有企业所享有的资源配置,比起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起外资企业获得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依然处于起点的劣势。我们希望通过对成长企业发展状态的调查,呼吁更多的目光关注他们,更多的双手支援他们。
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生命力如此旺盛的企业群体。他们在缺乏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资金滚动完成资本积累;许多行业进入门槛高,他们在有限的领域里投资,将夕阳行业做成了高成长行业;他们得到的服务待遇差,交易成本高,却创造了高利润;他们缺乏保障机制,就依靠自身的嗅觉判断防范危机。他们在高经营风险下,却能更高的成长,不能不令人叹服。
100强能够容纳的企业实在太少,有的企业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的规模,仅用了三年时间;有的企业已经达到几十亿的规模,仍以几百倍的速度增长,这就是中国成长企业创造的奇迹。并且,这个奇迹依然在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