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英才》 > 正文

无中生有的亿万富豪--杨卓舒的道与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0月08日 14:02 《英才》

  文/本刊记者苏小和

  /图·宏伟

  自从那个叫胡润的美国人在《福布斯》上鼓捣出一个中国大陆富豪榜,一下子大江南北冒出那么多有名和没名的富豪们,于是让不少人愤愤不平,让不少人喜上眉梢,让不少人
借鸡下蛋……

  据说2002年底,这个美国小子还要继续推出新的大陆百大富豪榜,只是这一次要像美国快餐一样,推出全套的、严格的、标准化“食谱”,一句话要照单全收。不再让大陆媒体们坐收渔利。

  谁会是今年的魁首?谁又会出局?有的聊也好,无聊也罢,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一个正正经经的话题。比如2001年排名第15的上榜富豪杨卓舒就表态:“既然排上了名,就不希望从15名退到30名,也不希望从排行榜上消失,希望下次能排到10名。”为此还大张旗鼓地提出了一个口号:“建百年卓达”。

  说实话杨卓舒能突然张扬,真托了胡润的福。在此之前,除了河北人,鲜有人知道杨卓舒是何许人。

  又一个关于金钱的奇迹诞生了。想当初,杨卓舒不过河北一名普通记者,仅用9年时间,居然个人资产高达21亿之巨。

  尤其让各路老记们看不懂的是,同是码字的,怎么杨就能给自己码出个亿万的“金身”?

  如果说杨命里带金,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胡扯!”如果说杨比一般人幸运些,似乎也没有参照价值。那么杨的发迹,总得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吧?

  杨卓舒有个著名的理论叫“无中生有”,中国有句成语叫“无独有偶”。似是而非,走着瞧……

  一位策划人在说起杨卓舒的时候,简练概之,杨是一位制造形式的高手,他的成功,不是某个人的成功,是中国当下某种说不清的经济现象的成功。

  在与杨卓舒交谈的过程中,很少听到他就公司的治理结构方法发表看法,也很少有具体的数字和事实,更多的是一些宏大的分析。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杨卓舒似乎更愿意从政治、经济、历史、道德乃至审美等等诸多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开来。如果不认识杨卓舒,第一次听他讲话,很难将他与企业家联系在一起。

  经济项目还是政治项目?

  在第二次采访杨卓舒的时候,和他交流:“我们看了你的项目,听了你的演讲,感觉你不太像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倒是像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市领导。"

  听此,杨卓舒一笑,用他那一贯坚定的口吻说,“我所有的项目,既是经济项目,又是政治项目。”

  听不明白,没关系。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卓舒手上正在实施的几大项目。今年8月初,杨卓舒满怀豪情地对外宣布,卓达集团要在中国华北平原建造一个超一流的大城市。包括两个重大项目:一是太阳城项目,终期目标是3万亩,一期是6000亩,集科、工、贸、商、住、文教于一体;二是和藁城合作,为城市向东发展创造条件,修一条15公里长、120米宽的大道。从而形成一个以现有石家庄为基础的华北中心大城市,并保证新增加的600-800万城市居民及时就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杨卓舒有着充分的理由来论证自己制造城市项目的可行性。在杨的眼里,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现有220万人口,规模太小。按照三个基本的城市指标,一是GDP在800亿以上的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应在500万以上;二是河北7000多万人口,省会人口应该在500-600万人口;三是中心城市辐射半径所居住的人口40%应在中心城市。如此宽阔的城市发展空间,杨卓舒为自己找到了一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理由。

  根据杨卓舒自己透露,制造城市的计划已经取得了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政府的同意,两级政府表示,将全面配合卓达的造城项目,让河北有所改观。

  这就是典型的杨卓舒发展模式:把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政府的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给项目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杨卓舒对此有一句很精辟的解释: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在杨卓舒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很少看到他围绕居住文化来进行,他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对政策的诠释。

  在石家庄往东北方向大约20公里外,杨卓舒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服装产业园区--卓达服装产业园,杨计划把这个项目做成全亚洲最大的服装制作贸易中心。显然,这又是致力于河北经济发展的大项目。

  河北省两院院士科技院是杨卓舒最为得意的项目之一,这是卓达集团与石家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隆重推出的大型现代化项目,其目的是推动河北科技发展,关怀高级知识分子。在策划之初,杨卓舒特意拜访国际知名教授牛满江,邀请他今后来石家庄科技院建设自己的工作室。此方案一出,一片叫好,立即把该项目列为河北重点项目之一。

  几乎可以肯定,杨卓舒的每个项目都在努力寻找政府的支持,这种寻找是第一位的。今年5月18日,杨在廊坊开了一个项目新闻发布会,近200名记者受到杨卓舒的邀请,一些政府官员也在邀请之列。据说,杨卓舒已经决定在延庆建造"卓达山水江南度假村"、"北京龙庆峡国际生态康乐园"。杨卓舒雄心勃勃,发誓要把这两个项目做成全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和新型旅游文化城镇。而在海南三亚市,杨大举圈地,准备陆续启动三亚热带雨林度假村、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亚龙湾院士院、蓝硅谷海洋科技城等九大项目。其构思之磅礴,令人惊讶。

  沿着同样的思路运作的房地产项目,杨卓舒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个曾经的媒体同行对政治动向、政府决策、社会热点超级敏感,他总是先把自己的一个策划空前放大,引起官方的高度注意,提前取得政府的全力支持,然后去谋求其他经济力量的支持。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下,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否认杨卓舒的方法,尽管在杨卓舒之前,一些按照此类方法经营公司的人以失败告终,但是杨卓舒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成功的形象。在所有的场合,杨卓舒意气风发。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杜发明"企业家"这个名词时,具体定义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按照萨伊杜的观点,杨卓舒应该算是一位企业家,他的确一直在进行转移的工作,所不同的是,杨所进行的转移是他津津乐道的非经济资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得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里提出过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世界上存在着免费的午餐。他说,只要我们伸手,我们就能找到午餐。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大量的资源在等待着用武之地,在等待着整合。真正短缺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思维,是对现实对社会的理解和把握。

  说杨卓舒识时务也好,说他庸俗也好,杨卓舒对政策的理解形成了他的特色,并用这样的理解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开发氛围。杨卓舒曾有过一个比喻,他说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像造鞋的工厂,他把鞋底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没有鞋底,他杨卓舒有再好的鞋帮,往哪儿钉呢。

  大公司还是个体户?

  在接触杨卓舒之前,琢磨身家数十亿的人物其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事实却让记者大跌眼镜:杨卓舒并不掩饰自己就是一个个体户。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杨卓舒的个体户模式比家族化管理更加私人化,在杨看来,即使在家人之间进行股份制改造,也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冲击。因此,在放弃股份制改造的前提下,他也放弃了公司的家族化管理,他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进入公司高层管理。在卓达,就他一个人说了算!

  与早期的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相比,现在的卓达集团北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南到三亚。如此庞大的卓达集团,杨卓舒当然是董事长。接下来,杨把自己的集团进行了划分,切成四块:北京卓达集团、河北卓达集团、三亚卓达集团、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按照通行的公司架构,杨卓舒应该根据授权制度,任命4个人分别担任4个集团的总裁,这4个人直接由杨卓舒管理。但是杨卓舒不这样做,他自己亲自担任4个分集团的总裁。杨卓舒顶着卓达集团总裁,河北卓达集团总裁、北京卓达集团总裁、三亚卓达集团总裁、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总裁5大头衔。

  毫无疑问,这样的管理结构必然导致杨卓舒事必躬亲。记者发现,杨卓舒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得惊人。早上8点多起床,白天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巡查,接待,开会,晚上则集中处理文件,制定计划,一直到凌晨3点。而且越是到半夜杨越兴奋。有一次,几个媒体记者联合采访他,开始安排在下午4点,后来推到晚上9点,又推,一直到晚上11点才开始交谈,整个采访时间持续了3个小时,采访完毕,记者们都已经疲倦的不行,而杨卓舒居然还准备接待另一批客人。

  如此漫长的工作时间,必须有一批人围绕着他服务。杨卓舒一共有10个保镖,既要负责杨的安全,又要负责杨的生活起居,他们忙碌的程度一点不比杨卓舒少。

  杨卓舒真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就连请客吃饭也是自己签字买单。有一次,记者亲眼看见杨卓舒在宴请一大批客人吃饭完毕以后,自己跑到吧台和服务生结账,而他的秘书、宣传部长就在旁边。

  有记者曾经跟杨卓舒建议,适当对卓达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没等记者说完,杨卓舒就果断否定了这种想法。“我卓达坚决不搞股份制,如果非要搞,也不是现在的办法。”

  显然,杨卓舒更相信他自己,据一位熟悉他的人讲,这还不是导致杨拒绝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原因。一位杨过去的同事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1960年,不满10岁的杨卓舒与母亲一道出远门,两人走进一个小饭铺,掏出最后一点钱,要了两碗粥和一小碟咸菜。这个时候,饭铺里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要了两盘炒菜。处在饥寒交迫中的杨卓舒隔着桌子垂涎三尺地望着,而他的母亲只能用身体挡着杨卓舒的视线。年轻的小伙子看到了这一幕,二话没说,把那盘肉菜给了杨卓舒。一直到现在,杨卓舒仍然记得那一幕。这样惨痛的少年经历与如今对财富的经营思路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尽管杨卓舒已经是亿万富翁,但是少年时代的饥饿感仍然清晰的停留在他的脑海里,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财富的来之不易。

  理想主义还是经济笑话?

  记者曾经问过几个在杨卓舒身边工作的员工,没有股份,工资也不高(公司宣传部长的工资每月不到3000元),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愿意在卓达工作呢?这位中层管理员工表达出对杨卓舒无比的崇拜,“跟着杨总,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我们感到自己很崇高。"

  那么,杨卓舒究竟是在倡导怎样的理想主义?

  为了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杨卓舒亲自撰写了《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卓达的远景构想、人才观、价值观等经营理念。杨卓舒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个体户的公司治理机构下,没有高工资,没有员工持股,更没有系统的员工生涯规划,笼络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一种思想,树立一面旗帜。

  在给员工演讲的舞台上,杨卓舒像一位演说家,用相当煽情的语句对员工进行思想灌输。“决定一切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关系,不是商业技巧,不是经验,不是方法或者秘诀”,那么是什么呢?杨卓舒说,“理想主义是导引我们前进的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

  不得不承认,杨卓舒对马斯洛的理论梳理颇有中国特色。他把人的状态分成4个层次:第一层为生存层面。杨卓舒告诉他的员工,人不能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一个公司如果仅仅为员工提供工资,那将非常没有意义,没有理想,纯粹为了钱走在一起,这样的公司要垮台,这样的员工要被淘汰。第二层是生活层面。杨卓舒说,生活与生存不同,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由道德、伦理,艺术,以及日常的生活细节构成,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享受生活,我们要向更高的境界出发。于是,杨卓舒开始构建他的第三个层面:理想主义。什么是理想主义,杨这样对他的员工进行宣导。"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少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时代想到危机,在美满的生活中发现丑恶,在废墟中看到希望,在一无所有时看待未来的辉煌"。

  “但理想主义并不是最高层面,”杨说,“卓达集团就是要有这样一批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优秀员工队伍。”杨卓舒把这种献身精神列为第四层面。而最高的层面乃英雄层面。杨卓舒说,“只有极少数人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才有资格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英雄的行列里。”在杨卓舒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比尔·盖次,是松下,是洛克菲勒。”是那些拥有财富以后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富翁们。

  这就是杨卓舒用理想主义管理公司的全部思路。他把公司的经营理念定义为“追求卓越,德达天下”。不知道在卓达,有多少人在杨卓舒的豪言壮语中兴奋不已。市场经济有着自身严格的价值规律。利益的驱动,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不是依靠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动力就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必须如此。

  说的清还是说不清?

  在河北,很多人都知道杨卓舒捐了不少钱,扶助了不少失学的孩子。记者手里有一份卓达集团的宣传册,上面清晰的登载着杨卓舒这些年的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表。据杨卓舒自己介绍,这些年,卓达集团共计捐款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救助失学儿童超过一万人次。为此,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杨极高的荣誉。

  但对有些数字卓达要含混得多。记者问杨卓舒卓达的纳税情况,他犹豫了一下,回答道,“2001年,我们的税收的确不高,估计在2000万元左右。"我们不知道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有多大,记者曾给杨卓舒的一位秘书打过电话,希望得到卓达2001年全年和2002年上半年的纳税明细表,在拒绝提供情况之后,这位秘书地对记者说,"我们从来不向媒体提供诸如纳税明细,销售收入等一类具体的数字,请媒体理解,因为我们是房地产公司。"

  成功道还是空手道?

  我们最后一次采访杨卓舒是在8月20日,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摊子铺得很大,钱从哪里来?”

  杨卓舒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那宏大的演讲天才。

  ——你问我钱从哪里来?我告诉你,我不依靠银行,我的项目好,银行还要追着给我贷款,你去问石家庄的各家银行,他们哪个不巴结我,哪个不求着我到他们那里贷款?

  ——我自己有个“一瓢水”的投资理论,我叫它“无中生有”理论,你也可以叫做“空手道”。北方农村有机井,一根铁管插到地下,你只要端一瓢水倒进去,里面的水就会无穷尽地流出来。投资就是这个道理,我用一瓢水的资金激活无穷多的资金,什么项目我都能完成。

  ——企业经营最好的境界是“道”,什么资金,什么管理,都是“术”。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要认识“道”的深刻含义,非常不容易。我自己认为是掌握了这个“道”,而相当多的企业家只是在“术”的层次上打拼,差别当然非常明显。

  如今,自觉深悟“道”的杨卓舒仍然在他的“道”上快马加鞭,一路狂奔,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位善于造势的人,能在这条狼烟滚滚的“道”上跑多远?

  多远才安全

  为什么杨卓舒如此看重经济以外的力量?这与杨卓舒的经历有关。第一次见他,没说几句,他就开始讲述他小时候的遭遇。杨卓舒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在黑白颠倒的时代被双双打成右派,8岁的杨卓舒因此被看成"黑五类",一直看着父母被批斗长大。从受人尊敬的家庭到社会底层,幼小的杨浅尝政治的磨难。杨的父母是那种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能看到希望的人,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文化教育和理想教育,这保证了杨卓舒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成为省报的一名记者。在较长的记者生涯中,杨卓舒领悟到在中国,政治敏感及政治觉悟的重要性。如果有人认为杨卓舒不过就是政治的附庸,那就大错了。在很多场合,杨都公开表示,自己只在主席台上讲话,不习惯坐在台下听人讲。宁愿做个江湖纵横家。他的秘书对记者说,杨总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即使是高层领导在台上演讲,杨总照样在台下打瞌睡。杨卓舒还多次说,自己不过一介百姓,决不可能对某个官员行巴结之事。“杨卓舒还援引河北这几年高官贪污受贿的事实,说明自己一身清。“你看看,河北这几年,从省常务副省长,到十几个重要官员,都因为经济问题落马,我也曾经被怀疑对他们有行贿之嫌,但是事实最后证明,我杨卓舒从不巴结当官的”。

  杨卓舒的性格冲突在这里显露无遗。一方面,他在借政策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又想与真实的政府关系保持距离。杨卓舒一直在思索企业家离政治要多远才安全的命题。这种具有距离美学特点的经营艺术,杨卓舒一直在苦心操练。

  首要故事——独家访谈

  杨卓舒的概念股:一合作就出事(主)

  杨卓舒语录

  ◇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像办企业一样管国家。

  ◇一个人办企业,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业上,企业办不大,也办不了,办不实。

  ◇我不打算让我的企业上市,我讨厌股市,那是中国最大的“黑社会”,很多企业先吃银行,再吃财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帮没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

  ◇在卓达,只要我想干,我就开始干。

  在华北平原再造城市

  “老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英才:听说你要在华北平原造一座大城市?

  杨卓舒:这是我们的一个新项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造城市,由过去造一幢房、一个小区,到由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社区,到现在已经突破一个社区的概念,再造一座城市。而且新造的城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所选择的小城镇建设。

  英才:河北省政府支持你这个项目吗?

  杨卓舒:当然支持,这两个项目都是和当地政府合作,总的目标是符合河北省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把石家庄扩大1-2倍的想法。现在城市规模过小,这就如同用鱼盆养鱼,稍加不注意就会养死。城市只有到达一定规模以后,在人力、信息、金融领域包括其他商业基础就会形成合力。

  英才:作为一个房地产公司,你不觉得你的构想有点过于庞大吗?

  杨卓舒:恰恰相反,我认为只有我们公司才有能力来实施这种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我要的就是这个位置。

  英才:当年的牟其中,曾说要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缺口,让印度洋的暖风吹绿西北沙漠。

  杨卓舒:你得承认,老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而且我的想法跟老牟完全不一样。我的项目就是为了配合国家城市化道路。河北省地方政府要把石家庄造大,造到400-600万人口,我们作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要促使石家庄发展。石家庄北边是滹沱河,西边是太行山,都无法再发展,向东、东南才是城市发展中心,我们的项目就围绕这个进行。

  你说我宏大,是宏大,但是可行性非常具体。而且大的方向国务院已经批准,我们现在能够先期进入,而且更加超前,在城市没有到来之前,我们能够为政府做一些铺垫。

  英才:这样巨大的房地产项目,征地手续很麻烦,你们怎么拿到批文的?

  杨卓舒: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从根本上将回答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关心的农民问题。我们这个项目着眼于为8万户农民提供就业,假如一户人家是4口,这个项目就将安置32万农业人口就业,这将是中央政府最关心、最着急的事情。为了寻找这样一条出路,我们国家曾经用了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种办法就是搞了17年的小城镇建设,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将一些不相干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七八个村子人为地拼凑在一起。住上楼了,卫生条件好了,城市文明相对提高了,但是没事干。过去一家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虽然脏点,文明程度差一些,但是有饭吃,人为地把小城镇建起来是失败的。

  我想帮农民做点事情。城市人口给240元最低生活保证就解决了,农村没有这种保障体系,也保障不起。我们的项目最大特色就是安排农民就业,因此它有生命力,你说,这样符合中国国情的项目,政府能不批?

  英才:有人说你道行很深,到底有多深?

  杨卓舒:我认为在中国任何一个搞房地产的商人道行都比我深。因为房地产这个产业很奇怪,也很特殊,房地产公司在这个城市盖一幢楼,产值也是两三千万元,投入达到几百万元,这算最小的,属于个体户、小摊子操作。稍稍有点规模就要上亿或者几十个亿,一是规模大,二是涉及面广。

  盖200多个章,一幢房子才能做成。凡是做房地产的都能够打通关系,整合资源,但我的长处不是这个。固然我的企业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支持和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规模大,加上我们规规矩矩做事,逢灾必救,安置就业。

  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

  “我的思想独一无二”

  英才:你相信命运吗?

  杨卓舒:人不承认命不行,命是什么?命就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于先人的遗传,基因、品格,包括外部基因的把握,这就是命,其实命就在自己身上,想好就能好,不想好就好不了。我这样说,意思是生命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企业如此,人也是如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助则他人助,自杀则他人杀。命,这东西大致都差不多,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

  英才:你好像对政治有研究?

  杨卓舒:我研究的兴趣非常广泛,对政治也是如此。在中国做项目,这个项目既是经济项目,又是政治项目,必须要这么思考。我经常说一句话:像做政治一样办企业,像办企业一样管国家。这是我的思想独一无二!如果就企业说企业,永远也说不清,也无法解释。就像做房地产,应该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讲企业时,应该超越企业自身。一个人办企业,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业上,企业办不大,也办不了,办不实。

  企业是一个捎带脚的过程,把企业之外的事情做好了,企业也就做好了。刚才我说的造城市项目,实际要是单从房地产角度,从楼盘、市场和其他常规角度考虑,不能有这个项目,怎么可能呢?一个企业要搞2000万平方米建筑,容纳20-30万人口,是吹口气就能办到吗?谈何容易?但是在此背后有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往上是国家的大趋势,国家着急农民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往下有这种潜在市场,只不过别人看不到,我能够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找出来,把两者结合起来,既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又有可以具体操作和把握的市场,于是项目就变成了一种现实。

  这个企业没有股东

  “民营企业跳不出这个怪圈”

  英才:如何看待企业的家族性?你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卓达一草一木都姓杨……。”

  杨卓舒:我在讲到卓达一草一木都姓杨时,它是有前提的,我是为了说明一句话,从法律上讲,这是不能含糊的,就像西方法律所讲:人权天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当国家有困难时,这些企业都是大把捐钱。关于家族性,企业按照我们国家的公司法应该有股东,实事求是的说卓达没有股东,就我自己,之所以这样,也是中国的一种现实。没有充分商品经济发展的国家,人没有经过真正商品经济的洗礼,一合作就要出事,你寻找股东,不了解的人没人跟你合作,了解的人一般是亲朋,亲则家族化。家族化就立刻排除现代企业制度,立刻就哥们义气小圈子,排斥外来人才,立刻就有亲疏远近,整个企业陷入非常狭隘的管理,绝无发展前景。

  海外有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但那是在已经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族企业,父子之间,哥们之间,都是等比例按约定的股份。首先是社会,其次是自然人,回到家里以后是自然人,在企业,我们首先是社会的,大家是平等的法人关系,按股份大小来决定。在中国不行,中国的家族企业是一个虚荣的、小市民的、死要面子的、口上不说心里直嘀咕的,一进行合作首先想算计对方的,所以民营企业跳不出这个怪圈。因此卓达是我个人的,这是我们企业比较成功的一面,毫不受家族企业影响。

  英才:不需要一种机制对你进行监督吗?

  杨卓舒:我有比较清醒的判断能力。

  英才: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到一定阶段如果单单依靠老板个人能力,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你怎么看?

  杨卓舒:一个人说了算是形式,不等于非找一堆人开会,议而不决。一个人说了算,还要有资讯知识和外部资源的参考,不学习,不交流,什么也获不得,然后一意孤行,这不行。创意和构思决策由我讲,请外部专家、内部经理、党政机关论其可不可行,经过反复讨论,人力资源、物力、财力、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社会组织、国际环境等各方面都讨论了,然后编制计划,要非常严谨;第三步开始决策,在创意决策之间有一个过程,是科学、理性、严谨的。简单的说一个人说了算,是不正确的。

  民营企业家创始初期,都不完全是一个人,起步时背后有非常优秀的人帮助想办法,必有市场调查,有自我否定,盲目的说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神仙也不行。这三阶段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并不是上来就是一个项目,就这么干。企业是一个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是分几步走。

  英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卓达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你部下都反对,你最后放弃的?

  杨卓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卓达只要我想干,我就开始干。

  英才:你会不会对你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图谋上市?

  杨卓舒:不会。而且我也不打算让我的企业上市,我讨厌股市,那是中国最大的“黑社会”,很多企业先吃银行,再吃财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帮没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并不是上市的企业就是好企业,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远远比不上我的卓达。

  英才:为什么不对你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可以让员工有主人意识,哪怕是内部股份制度,也许对你的公司管理都会有好处。

  杨卓舒:我一向认为,给员工股份不管用。第一,这个股参与不参与流通,不流通不增值,实现不了价值员工有怨言,如果流通,员工有可能随时离开,那么公司就白给了,很多企业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第二,当钱以股份的形式给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员工不但没有积极性,反而产生巨大的惰性。在中国,那种有着巨大的责任性、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是少数,不要脱离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很多人有了30万、50万,房子有了,稳当了,就不思进取了。这是中国人的主流,不是说所有的人要努力发展,然后把钱捐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这样想。现在,很多企业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要搞股份制,我以为不是现在的这种方法,我会拿出一套新的办法。

  兼并九成以上失败“创造需求,就能成功”

  英才:卓达集团会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实行兼并这种发展模式,卓达的多元化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卓舒:兼并是企业扩大的模式,但是兼并只是扩张的一种途径。最近5年来,我注意到中国一些成功企业的兼并,但按我知道的总量,九成以上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过于盲目地扩张,企业多元化经营是对的,是有前提的,有一些企业出于要快速扩大规模,把一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没有能力重新组合资源的企业兼并进来,这种盲目的兼并过程就是背包袱的过程。有些是好东西,但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利用,任何事物有其两重性。

  二是兼并时向政府要一些优惠条件。被兼并的企业必然是活不下去的企业,自身发展良好的企业也不会让你兼并。要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这是一种消极的现象,不是着眼于对兼并者的再造,而是着眼于外部给的条件。有8000名职工,6000亩地,政府能免多少税,或者欠的8—10亿不用还利息,这是有所图。但是优惠条件慢慢消失以后,就只有负担。

  三是资金。一个企业扩张后,不能注入足够的资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四是市场驾驭能力。如果有能力把一个倒闭企业做活了,成功扩张若干个企业,那么他不扩张也能把企业做大。天上从来不掉馅饼,如果把扩张当作一个馅饼,当作一种廉价的资源,任何金钱后边是陷阱,你能跳出陷阱得到便宜就能成功。所以,盲目扩张是不可取的。没有听说世界上哪个大企业靠快倒闭的企业发展起来。我是一个3000吨位的舶船,为了搞成万吨,找50个小船拼起来,结果我自己也不能存在,拼凑的过程是很多企业做英雄梦、理想梦,把舢板连在一起,最后是火烧连营。

  五年后交棒

  “能让我佩服的好像没什么人”

  英才:卓达的多元化战略怎么规避风险?

  杨卓舒:万变而不离其宗,卓达开发的项目都是与房地产相结合,但都是跳出房地产,比如院士工业园、服装产业园、太阳城。二是所有这些项目,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大项目一定填补国家空白,企业最可怕的是暴殄天物,社会需求是永远的,必须创造一种为常人所需要、市场所没有的,太阳城、藁城,包括开发区卓达文化广场,从小处说这是一个城市,从大处说,填补了国家空白。我独特的发展方式是把潜在的消费欲望调动起来。真正的大企业研究社会需求,只要把握住这种需求,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就能成功。

  看别人搞上市,我们上市,看别人盖高楼,我们盖高楼,肯定存在倒闭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企业是因为创新失败的,而是看别人赚了钱,盲目跟随倒闭的。每做一件事,我都有一种责任感,所以千辛万苦审图纸,我认为如果造的东西不好,都是对社会造孽,因为它本身属社会财富,我不能想盖什么就盖什么。规避风险的根本问题是拿出创造性的、市场确实需要的东西或产品,但这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比别人百倍艰辛的劳动。

  英才:2001年卓达交了多少税?你自己认为卓达是好企业吗?

  杨卓舒:卓达绝对是好企业。2001年,尽管我们交纳的税收只有2000多万,但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扶贫,去帮助失学的孩子上学。

  英才:看过你的一张公益事业捐助表,你已经捐助了4000万元人民币,帮助数万失学的孩子入学,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你的纳税水平跟你的资产规模,个人收入水平相比并不多。你为什么愿意用捐助的方式,而不是用纳税的方式来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呢?

  杨卓舒:我交的税也不少了,但是我认为,捐助能够更加直接体现我的德达天下的思想。

  英才:让你最佩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是谁?五十知天命,你会再做多长时间?接力棒传给谁?

  杨卓舒:能让我佩服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在中国,凡是办企业,都比其他人更有价值,中国实在太缺少办企业的企业家了,哪怕是开小饭馆的老板,也功得无量。一个社会存在的载体就是商业、市场,所有组织最光荣的就是企业,发展企业的人都不容易。张瑞敏、王石都不错,都各有其道,都不含糊,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但我有我的本事,我能讲,讲三天三夜都不成问题,而且讲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趋向。

  我原来目标是从政,从少年到青年,一直想做栋梁之才,写不朽的文章,我有三个愿望:一是办一流企业,二是办属于中国特色被国际承认的大学,三是办一流的慈善机构。这三个目标,根据卓达发展趋势,5年能实现。5年后我就退出这个企业。

  接力棒首先不给我儿子,不给我亲属,我现在没有任何这种欲望。至于给谁,一个企业总要进行局部股份改造,20多个大项目,必能产生道德修养不错的人,也不愁没有人,顶多再干5年。我不会长久干,我成功的标志,就是把200万贫困失学的孩子重新送回学校。

  英才:你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好像很不满意,所以自己办了一所大学。让人非常惊讶的是,在你的大学中设立了“董事长专业”、“领导人专业”,这样的人才是通过学校教育就可以立即出现的吗?是不是太功利了一些?

  杨卓舒:分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中国好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我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一是中国有领导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高级人才太少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体系。

  为什么要这么多保镖

  英才:据说你现在有10个保镖,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保护你?

  杨卓舒:因为我工作是一天三个段,中午12点以前一个段,下午6以前一个段,晚上2点以前一个段,我的身边必须有24小时常开的电话,南到三亚,北到呼仑贝尔盟,你不敢保证哪一刻哪一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我是个铁打的人,但跟着我的人必须三班倒,不然就累垮了。别说工地有火灾,就是员工家里有个急病号,小区住户哪家有急事,我也照样不能睡。另外,我比别人消耗得多,没有人给我拿着水,拿点小饼干,我得熬死自己。当然,现在治安状况真的很不好,匹夫无罪,怀璧有罪,谁也不想因为自己有几个钱就招人害,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杨卓舒个人档案

  黑龙江省肇东县人。

  1966年,在肇东县中学读完高中即参加工作。

  1971年,分别在大庆、北京、华北油田从事宣传工作。

  1978年,调河北日报社。这期间,曾先后在河北大学、河北师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研修和函授学习中文、新闻、政教及信息与决策管理。

  1993年以前,在河北日报社分别担任编辑、处长、副刊创作编辑部主编。

  1993年,创办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公司,任董事长、总裁。

  2001年,他以21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100首富排行榜第15位。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英才》专题
 相关链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 发短信不但获积分,还拿大奖
· 每月只需5元钱 图片铃声随心换!
· 加入新浪短信联盟 有钱一起赚!
· 越洋短信 万里传情
· 金秋十月 精彩短信!
· 爱情快递,快递你的爱情!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图片  铃声  言语  自写短信  游戏  订阅分类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华语歌手快速查询
[郭富城] 爆裂旋风
[许绍洋] 胡渣
[陈慧珊] 自在
[周杰伦] 半岛铁盒
[舒伯特] 音乐瞬间
更多精彩铃声>>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招生 
   时尚前沿 升值地段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轻轻松松治糖尿
   购中兴旗舰赠电视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美容美发瘦身减肥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游山玩水赢大奖!
:淄博腰腿痛专科
:项目管理资质认证
:深职院语言培训
:吃月饼,中大奖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5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