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都集团董事长赵海均
按照麦金农的市场化次序理论,金融增长必须建立在平衡的中央财政基础之上,否则将会被随之而来的通胀所遏制。但中国改革进程中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高金融增长与低通胀格局,因此被他称为“中国之谜”。春都集团董事长赵海均在新著《破解中国经济之谜》中试图从企业家的视角解读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春都集团董事长赵海均所著的《破解中国经济之谜》即将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日前,赵海均应几位专家学者之邀进京座谈,专家对赵海均书中的观点不一而足,有些专家指出,从学术的角度看,书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例如赵海均提出“国有企业为何亏而不破”、“农民消费为何拉而不动”等等都不具备理论探讨的价值,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的问题为经济理论研究摸索了一条途径。
在该书序言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先生提醒读者:“千万不要用一个对或错的观点来评价赵先生的思考。我个人相当佩服其观点的到位,但更重要的是赵先生的文章对我本身危机意识的强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是否提出了伟大的治国方案,而在于他对于我们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了他个人独到的思考。”
以下是座谈会后赵海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进一步解释——作为一个企业家为何要写一部有关宏观经济的书,为何选择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问题。
-从下而上看宏观经济
研究经济也有从不同角度来看的问题,经济学家大多就宏观说宏观,企业家大多从宏观说微观,而我想从微观看宏观。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必须要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针路线,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并不一定全面,这也需要学界的帮助,写一本书,把自己的困惑和认识写出来,让专家们来评判和讨论,甚至批判,这对社会和企业家本人都大有裨益。
上一本书《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出来后,许多读者与我联系探讨一些问题,其实那本书中最后也没有完全说明白一些事,所以想再写一本,逻辑上有联系,内容上更突出具体问题。
-国有企业的困惑
企业难做,企业家难当。
在当今中国大多数表现良好的国有企业里,往往依靠的是某个雄才大略的公司领袖,这些领袖们把自己的DNA烙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企业随着领袖的正确而兴盛,当然也随着领袖的错误而衰落。
成功企业,人们总会把成功总结成一条一条的经验,比如说勇于改革、开拓创新、加强管理、重视产品开发、重视人才等等,但是当你用这些经验去实践时,无一会成功。研究失败的企业也是这样,当人们套路式的总结出失败的经验教训时,往往发现成功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速度,发展慢了就落后,快了又会出问题。再比如规模,中国企业热衷于搞大,搞五百强,但是中国实际需要的是众多的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最让企业家困惑的是多元化,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面临多元化经营时,已经超越了要不要多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多元化才有效的问题。
-中国经济之谜
按照麦金农的市场化次序理论,金融增长必须建立在平衡的中央财政基础之上,否则将会被随之而来的通胀所遏制。但中国改革进程中在财政下降的同时保持高金融增长与低通胀格局,因此被他称为“中国之谜”。改革初期经济的低货币化状态使制度变迁进程得以与经济货币化过程同步推进,低货币化经济具有巨大的释放货币供给的功能,不仅避免了“通货膨胀陷阱”的困扰,而且导致巨大的货币化收益。这种巨大的收益,无论对处于下降过程中的中央财政,还是对陷入困境和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都是一种及时而有力的补贴,由此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尤其是维持并增强了国家的改革激励绩效。
-消费层次理论
中国人的消费经历了元和十元级、百元级和千元级,正在向万元级和十万元级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台阶,这需要较高的收入水平,而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高,2001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这对于万元和十万元级的台阶需要周期会长些。而这一拉长的周期中,企业会产生大量“不良资产”,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企业的不良资产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债转股”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债转股不是效果不显著,而是面对不良资产的规模,药力不够。
在分析了诸多体制与结构性话题之后,赵海均对于当年那个“会跳舞的火腿肠”如何走入今天的困局的话题一带而过。从一个单纯的肉联厂做成国内知名的农产品深加工的成熟企业,春都的现金流与日俱增,盲目扩张后项目上的现金占据了整个集团的资金,当某一个项目暴露出问题后几个亿的现金突然停滞不动了,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2000年赵海均接手春都集团,在上市公司剥离食品主业后的春都集团涉及农产品加工、养殖、药品生产与流通、饮食服务、贸易、房地产等等诸多业务。赵海均透露,在经历了一系列收缩之后,春都集团已经将当初几十家分支机构缩减到了十余家,预计今年底春都集团将扭亏为盈,明年初春都将选择在医药零售领域以点突破,如果一切顺利,第二个突破点则是花卉等农产品出口。
-文/本报记者 王海晋
-摄影/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