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卫国 杨桦啸
陈泽民祖籍四川,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辗转南北,南京、郑州、洛阳都留下了他少年时代的身影。1965年,他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主动要求到老家四川的一个兵工厂工作。1978年,他爱人因病回到郑州,两年后,已成为兵工厂医院负责人和当地名医的陈泽民也重返郑州。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做腊肉、腌泡菜等手艺。不经意间,他们琢磨出了几招制作汤圆的绝活儿。回郑州的时候,他爱人带着那盘已经用了几年的小石磨,靠着这盘石磨,逢年过节,都要包上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让大家尝个鲜。品尝过他们手艺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有的还上门来请他们帮忙,做些汤圆当作礼物馈赠亲友。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15000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生意很好,第二年,他们的冷饮部就利用自制土设备做起了郑州市第一家制作、批发雪花牌夹心冰淇淋的独门生意,生意更加火爆。等到来年一个国营食品厂用巨资引进夹心冰淇淋先进设备时,他又研制出其它的新品种了。
三全冷饮部,雇工从几个、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仍然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可是到了10月份之后,天气转凉,冷饮进入淡季,在淡季的这100天里,几十个工人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淡季不淡,他们又动脑筋,苦思冥想,也许其他人会选择让工人们回家歇着,明年再来,但陈泽民夫妇为人忠厚善良,既然雇了这些工人,就要为他们负责,给他们找些活干。
有一年冬天他曾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随吃随取。他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包的汤圆大家都说好吃,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打破季节限制,常年生产常年销售。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冷冻食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外科医生出身的陈泽民养成了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他又一次着了魔似地投入到冷冻食品的研究当中。现在回过头来看,速冻食品也不是那么复杂、深奥,但对于10年前的中国人来说,这却是连想都没想过的东西,更别说怎么做。手头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和实物,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有什么技术指标,陈泽民心里都没有谱。从原料配方配比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凡是与冷冻汤圆相关的技术,都是他自己一个一个去摸索,去攻关。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陈泽民终于在3个月后,构筑起了一个冷冻食品的完整的技术链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型包装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在第一时间申请了“凌”商标和“三全凌”、“三全”商标,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明家到企业家
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跳,需要付出的心血比之开发产品本身更为重要。陈泽民是一个下得了身、吃得了苦的人。在医院里,他是副院长,许多人得求他,可是下了班,年近不惑的他还蹬着三轮车推销产品。他拉着煤气灶和锅碗瓢盆,挨家挨户到市内的糖酒副食品商店,向经理们讲解速冻汤圆是怎么回事,并现场生火煮给人家品尝,然后听候“宣判”。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一家在市内很有名气的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听了他的介绍,非常惊讶,没有想到最易变质的汤圆可以经过冷冻后长期保存和销售。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这位负责人还是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货试试。从这家商场出来,陈泽民又先后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十几箱汤圆没想到当天全部销售一空。经理们不再冷淡,不再犹豫,转而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
一个多月下来,“三全凌汤圆”在郑州闯出了小名气,各种副食品商场、商店还有商贩,都慕名登门进货,有不少商家甚至派人守在陈泽民的小厂里,生产出一箱就抢走一箱。陈泽民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这时也找到他,想要点汤圆作为过年的礼物送人。陈泽民十分为难,不给吧对不住大家,给吧,生产那么些还不够商家分的。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人把卖给商家的货再买回来,送给亲友。
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中午休息时间,他带着用乒乓球做的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想试试在郑州热卖的速冻汤圆在北京的反应。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2吨来试销。陈泽民马上通知家里赶制了2吨,租一辆冷藏车送到了西单商场。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
陈泽民乘胜出击,先后又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原本只是南方人情有独钟的汤圆,经过陈泽民的改造,在北方也大受欢迎起来。某地有一种名为“老鼠窖”的汤圆,是当地千年不衰的地方特产,但“三全凌汤圆”过去后,叫了千年的“老鼠”不再吱声了。济南一家超市经销“三全凌汤圆”的头3天里,天天出现抢购现象,为了预防意外,超市只得请警察出面维持秩序。上海市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开始卖“三全凌汤圆”的时候,连续几天门外都排着长队伍,等待购买。
如果说今天的陈泽民是驾驶着巨轮在大海上遨游的话,那么当时的他则是在海边拣到了一颗美丽的贝壳。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陈泽民进一步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便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下海了。俗话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在单位已经熬出头了的陈泽民自然招致了各种闲言碎语。有指责他不务正业、胡思乱想的,有挖苦他脑子不正常的,也有嘲笑他守着好好的副院长不当去捣腾个体户、蹬三轮车。就连家人也不赞成他丢弃铁饭碗,到这没深没浅的水里扑腾。但陈泽民认准了这是一个有干头的事业。1992年5月,辞去公职的他把三全食品冷饮部升级为“三全食品厂”,从后台走上了前台。
陈泽民租下了一个大厂房,自己设计、自己购料、自己动手,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自动化汤圆生产线,使汤圆的日产量由原来的不足2吨,猛增到20吨。1993年,日产量又上升到30吨,实现了速冻食品由小作坊手工作业向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
生产上了规模,陈泽民终于可以四面出击,在全国范围内为速冻食品拼打天下。作为中国速冻食品的发明者,陈泽民肩负着一项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让全中国人都了解速冻食品,喜欢速冻食品。为此,他比后来者付出的更多。1992年下半年,他首次在全国推出“三全凌汤圆”的广告,然后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亲自开着一辆花4000元买来的二手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从1993年起,每到春节,都会有上百辆外地车涌到厂里拉货,产量又成了一道瓶颈,有的车要等十几天才能装车走人。厂区附近的人家瞅准机会,做起了旅店生意,跟着赚了不少钱。
从孤独者到领跑者
1992年到1997年这5年,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5年。我们脚下的这块古老的土地就像一块巨大的干海绵,渴饮着任何新观念、新产品。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很快接受了速冻食品。于是许多商家瞄上了这个行业。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仅郑州市就有几十家。陈泽民审时度势,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胸怀,放弃了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他认为,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很容易仿制,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即使打赢了官司,也只能赢一时而不能赢一世。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非常大,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而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发达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却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陈泽民还有一个比喻:“一个服装市场如果只有一家卖服装,那不叫服装市场;如果一道街上有很多家在生产服装、销售服装,那就是服装一条街,就成了市场,慢慢大家都到这个地方来经营和消费,就把这个市场搞活搞大了。”
陈泽民所开创的速冻食品行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孕育、发芽、成长起来的,具有先天的体制优势。但是,对于陈泽民来说,要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太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说,“三全凌汤圆”是在一无原料(河南省不出产做汤圆所需的糯米)、二无现成的工业化生产设备、三无现成的工艺技术、四无传统饮食习惯即市场支持、五无政府投入(包
括资金、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投入)的情况下打天下的,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向前迈出一步,无论是产品的改良、工艺的改进还是经营的调整,都需要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市场调研,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资金,同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后起的小兄弟却没有这种迷惘、苦闷,也不会遇到先行者才能遇到的挫折。对这些小兄弟来说,陈泽民的装甲车已经在前面远远地趟出了一条大道,他们的小车只管跟在后面发力追赶就是了。遇到陈泽民曾经抛锚或走了弯路的地方,绕开就可以了。这就是领跑者和追随者的区别。
在竞争中实现飞跃
竞争者的大量涌现,使三全以前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竞争的好处:当只有一个人在跑的时候,速度很容易掉下来,也许跑着跑着就变成走了,或者停下来休息了。如果加进来一群人,就变成赛跑了,大家都跑快了,他要撵上我,我不能让他撵上我,也许某一个阶段他超过我了,那么我就要向他学习,看看他为什么超过我了,然后我又跑得快了,这样你追我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就提高得快了,消费者就得到了实惠。
从1995年起,三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越来越快。1995年,三全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1996年,开发出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1997年,国家六部委将“三全食品”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三全”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企业完成了全国地市城市市场网络建设;1998年,三全从“厂”升级为“公司”,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2000年,全面导入新的CI企业形象工程,成立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分公司,开发多元产品,面点、乳品、冷饮二期工程建成投产,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速冻食品重点大型企业”。2001年,三全年产值达到5亿元,纳税1860多万元,据国家经贸委内贸局统计,市场占有率达到19.83%;企业从有限责任公司升级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申请上市,为中国速冻行业第一家。
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32476万元,第一季度纳税1021万元,居郑州市民营企业第一位;陈泽民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工商联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
预计2003年,三全的销售额将超过20亿元。
从1989年冷饮部成立算起,到1997年,三全共搬过7次家,每次搬家都是因为场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一次搬家则是征地100多亩,建成了公司总部。三全之所以能在10年之间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概括说,就是“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稳”———理性决策,稳健经营,不贪大求多、盲目扩张;“信”———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经销商、供应商,绝不亏待,从而赢得信赖和支持。
三全在竞争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企业,并且正在孕育着新的跨越。它拥有几十条现代化生产线,6800吨容量的大型冷库,产品线有各种中式速冻食品、冰淇淋制品、乳制品等三大类200多个品种。在全国建立了8家分公司、11个分厂,建成了同行中最大的市场网络,员工达到1万多人。近几年又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取得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和检疫卫生注册证书,以及有国际市场通行证之称的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方面的H ACCP体系认证、食品加工行业职业安全方面的OH SAS18000体系认证。其速冻食品加工车间正在向日本农林水产省申请注册。
三全还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占地60多亩、设计年产量6万多吨的国际标准化出口车间,即将投产。该车间建成后,三全还将对原有车间进行改造升级,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三全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覆盖了整个生产、销售环节,还向前延伸到原料供应环节。包汤圆、粽子用的糯米是从江苏进的优质糯米,面粉是郑州面粉厂用优质小麦磨的饺子专用粉,鲜肉是双汇按出口香港的标准供应的。三全还分别在驻马店、开封、郑州等芝麻、花生、大枣、果蔬主产区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原料基地,并请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农户生产。
今年6月,三全又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手,从众多竞标企业中胜出,拿到了郑州市重大科技项目———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和300万元政府拨款。300万元拨款对三全来说不算什么,但一个政府科研项目能落户民营企业,意义非同一般。三全将拿出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面向全国聘请顶尖人才,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进行产业化运作,使该中心成为一个开放型的食品技术研发基地,为全社会服务。
从1994年起,三全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先后成功打入香港、东南亚、日本、美国市场,上半年又拿到了出口加拿大的订单,目前正在洽谈对欧出口事宜。
三全已经从产品经营阶段进入品牌经营阶段,并向资本经营阶段迈进。中国的速冻食品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数量,但相对而言起步晚,水平低,规模小,投资分散,产业集中度还很低,原料基地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根本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在中国加入W TO之后,这种小而多的状况需要有一次行业资源的整合。不少专业人士正期待着三全在这方面能表现出应有的作为。三全上市辅导期已经结束,正在进行上市准备工作,包括投入巨资聘请著名的北京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做年度品牌服务,将“三全”的品牌内涵定位为“把轻松还给生活”,努力把“三全”打造成国际化品牌。
陈泽民对于公司上市的理解,表明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胸怀。他总是说自己的能力有限,管理一个有上万名员工、数亿销售额的大企业感到力不从心,自己在这个行业已经领跑了10年,希望有跑得更快、看得更远的新人来领跑。他希望通过上市,淡化家族色彩,把三全变成一个公众公司,一个真正的社会事业,使人才对公司有更强的认同,让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能进入企业参与监督和管理,使公司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更加规范地运作。把企业做大是目的,围绕这个标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心态,由谁来主导企业是次要的。
站在行业
制高点上
领跑者的角色,使陈泽民在抓好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要比别人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和思考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势态。几年来,他先后在《中国食品报》等媒体上发表了《速冻食品及其冷链》、《速冻技术让传统食品“腿”变长》、《食品工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中国传统食品的产业化发展》、《河南食品工业应战W TO》等大量专业文章。
陈泽民认为,烹饪工业化,将引起饮食业生产和组织结构的变革。速冻可以使食品细胞内外水分同时冻结,细胞不被破坏,充分保持了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而且速冻食品易于保存和运输,可使原来季节性的食品变为一年四季随时可有,使区域性、地方性的短腿产品变为长腿产品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使传统食品不但满足中国国内的需要,而且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经过合理配制的中式快餐、中西结合的配套快餐、学生课间餐、军用餐、营养餐,为饭店、宾馆、机关、学校、部队,乃至每个家庭,提供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成品、半成品,经过简单、快捷的微波加热、烤箱加热,或蒸、煮、煎、炸,立即可食,使厨房生产工业化,这将引起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广大妇女第二次解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为什么“三全”的品牌被重新定位为“把轻松还给生活”。
陈泽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入世虽然给我国的速冻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但它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有三个理由能够说明速冻食品业是中国入世后受益最大的行业:一是中国的速冻食品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基础。中国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也是食品种类最多、烹饪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众多传统名菜、地方小吃风味独特,不仅中国人喜爱,外国人同样喜爱,都可通过速冻技术远走他乡,香飘四海。二是有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食品原料。特别像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三是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传统食品无法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加上国内外消费者也特别喜爱手工产品,这就决定了速冻食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且成本较低,从而使速冻食品具有价格优势。人们在谈到入世时对中国农业的前景很不乐观,原因是农副产品品质差、价格高。品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良品种来解决,价格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加工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进行化解。因此,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最符合我国国情,这其中,速冻食品最能体现中国“本土”独有的特点,所以具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加紧为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创造最优环境,尽快形成强势的速冻食品企业群体。
他认为,要提高我国速冻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定要立足我国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向“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国际化、企业现代化、人才智能化”方向发展。基地规范化即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和配套产业,突出加工能力;质量标准化即进行质量标识标准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接受海外市场的检验;市场国际化,就是要打开眼界,把国际国内市场同等看待,既要在家门口迎接洋产品的挑战,也要主动出击,在洋产品的家门口挑起战火;人才智能化,就是要培养和引进熟悉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手段的高层次人才,与洋企业展开博弈。(20G1)
陈泽民
1943年1月8日生于四川重庆市,大学学历,现任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5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疗系
1965年-1979年四川五六五医院外科医师
1979-1984年7月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1984年7月-1992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1992年5月自动辞去公职创办私营企业郑州三全食品厂任厂长
1998年10月改制为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任董事
2001年4月改制为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主要社会职务
河南省工商联副会长
政协河南省委委员会委员
政协郑州市委员会常委
郑州市工商联副会长
郑州市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
河南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冷冻与冷藏专业学会副理事长
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主任
各种荣誉称号
优秀政协委员实业家、发展经济先进个人、光彩事业先进个人
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
河南新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