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翼
8月23日,香港,中海油董事长兼CEO卫留成刚刚发布完中期业绩,紧接着又宣布斥资3.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田,并与澳大利亚达成了总额120亿美元长达25年的业务合作。一时间,引得港岛媒体热烈报道。
上半年,中海油实现纯利36.2亿元,虽然较去年同期下跌了21.6%,但股价却逆市上扬、一路“飙升”,卫留成交出的是相当不错的一份成绩单。在过去的16个月里中海油的市值上涨了80%多,至今年6月底已达900多亿港币。并购重组、分拆上市,历经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雨洗礼,不事张扬的“老船长”卫留成率领着他的中海油战舰开始向世界500强冲击。
人物特写
玩转国际资本
8月24日一早,卫留成一行自香港飞抵北京,下午迅即赶到北大赴一个“别致”的晚餐会———北大国际MBA总裁晚餐演讲会。卫留成是晚餐的买单者,与MBA们“谈心”,他心甘情愿掏腰包。当晚7点,北大朗润园万众楼多功能厅里灯火辉煌,站在MBA讲坛上的卫留成虽面带倦意,但仍不无轻松地自我“调侃”:“讲什么呢?想来想去,扬长避短,还是说说我最擅长的海洋石油吧,免得在这儿丢人。”
资本市场“角力”
化“腐朽”为“神奇”的资本市场曾经让中海油在悲喜交加中“死去活来”,1999年中海油首度冲击海外资本市场折戟沉沙,浊泪潸然的卫留成恨不得从纽约四季饭店的44层跳下去。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一个失败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一般不会再引起市场上什么热烈的反应,但中国海油却是个例外。”与国际资本市场“角力”,转败为胜,卫留成和他的中海油演绎了如是的典范案例。卫留成颇为感慨地说:“在中国乃至世界,像中海油这么大一个上市公司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都是为数不多的,很荣幸我是其中之一,这些经验教训是花钱也买不来的。中海油本来就不是丑小鸭。”
卧薪尝胆两年,一朝卷土重来,2001年2月,中海油在纽约和香港挂牌,梦想成真如愿登陆国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点石成金”的“魔力”究竟有多大?卫留成亮出了三组数字:上市前中海油资产净值为160亿港币,上市当天市值达到480亿港币,截至今年6月底已达900多亿港币。东直门外小街,中海油大厦的大厅里,悬挂着两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当日的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股价的走势,尽收眼底。一天里的早中晚,如同三省吾身一样卫留成要仔仔细细地看三次股价,他太关心了,浸淫其中欲罢不能。
领军中海油多年,如何看待今日的初步成功?卫留成说:“可以说是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海油在过去多年形成的经验以及管理的理念。机遇什么时候都有,不是说这两年机遇多,以后会更多。1999年的失利,首先是因为我们对国际资本市场不了解,其次是国际资本市场对我们也不了解。打平了!”卫留成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个美国人对他说的一席话———如果你们是美国公司,我愿意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购买,但就因为你们是中国公司,我不买。“这话听来真让人伤心!今天,海外投资者们见到我都是笑逐言开,主动和我握手,感谢中海油的股票让他们赚到了钱。”
投资者们过多的溢美之词并没有让卫留成头脑发热,相反他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他说:“投资者从来都是逐利的,我很清楚中海油正面临着怎样的风险和挑战。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是四个方面:其一,国际资本市场制造出来的所谓的‘中国风险’;其二,国企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其三,把握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其四,吸引与保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世界500强里有92家公司是亏损的,中海油现在正处于高速的膨胀期,讲求速度的同时必须警惕风险。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
300亿元“买东西”
中海油的一路“飙升”,卫留成的低调与神奇,如同强磁场一般吸引着众家媒体寻根溯源。外表而言,卫留成随和谦逊,但新闻记者真正要接近他殊非易事。一肩两职,兼任上市公司中海油的董事长和CEO,此种情况鲜见于国内上市公司,熟谙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卫留成非常清楚自己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特有的角色意识决定了他应该善意地和媒体主动保持“一米线”的安全距离,以免言多有失。卫留成给中海油的“新闻官”下了“严防死守”的“口谕”:新闻媒体关于我个人的宣传报道一概婉拒。私下里,卫留成也不只一次地向记者表白自己不愿成为新闻的焦点。
卫留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兄弟姐妹至今还在河南泌阳的农村老家。北大演讲结束后,记者试图再联系卫总,被告知他正在河南老家休假。56岁的卫留成无比眷恋生他养他的黄土地,脱掉西服摘下领带,操着纯正的家乡土语唠家常,卫留成觉得自在、畅快。卫留成丝毫不介意国外著名投行的“海归们”说他“土”,“我是从河南的山沟子里面出来的,从小从泥巴屋里带出来的一些东西很难改变”。卫留成虽“土”,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高尔夫球场划出优美的弧线,也不妨碍他和他的首席顾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无障碍地自由交流。卫留成爱笑,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一副憨厚朴实、大智若愚的样子。
最爱吃大排挡的卫留成是纯粹的“国企领导”,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太不像国企领导”,他不傲慢更不盛气凌人,他的行为做派全然没有国企出身的鲜明“烙印”。中海油内部有人骂卫留成鬼点子太多,年年都有鬼点子,56岁的人了脑子里想的总是分拆上市、并购重组;也有人褒扬他敢于创新求变、突破常规、大胆变革。卫留成自己这样说:“我现在主持的多数项目估计到我退休才能见到实效。变革应该成为一种习惯,CEO要做领导者而非管理者,要为公司未来5~1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
让卫留成甚觉欣慰的是中海油足可掌控的现金当下就有300亿元,这么多钱用来干什么?“买东西呀,后面还有好东西可买!”卫留成所言的“买东西”自然指的就是“并购”,“石油行业的并购风潮可以说是愈演愈烈,我们做过一个统计,3年来世界前14大石油公司变化非常大,并购、合并,规模越来越庞大。”2002年中海油有过两次大并购,先是1月18日,以5.85亿美元加最后油价调整686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5个区块资产权益,收购完成后中海油将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8月23日,以3.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田,并与澳大利亚达成了总额120亿美元长达25年的业务合作。卫留成有自己的“并购心得”:印尼那个油田,原有员工基本全部留任,我们派驻了一个董事总经理、执行总裁、还有一个CFO。并购国际油田,你不可能从上到下都换成中国人。香港报纸说卫留成野心很大,要独占整个沿海领域的石油、天然气,卫留成则雄心勃勃地说:“中海油在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以及香港、澳门的资源优势无人能及,得天独厚。我看不是野心,是肯定拿到,而且是20年、30年甚至40年。并购、资本运营将是中海油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资本》把中海油评为世界上60个最佳治理结构公司之一。中海油业务单一,油价、产量一目了然,透明、规范、市场化和守信用是指导中海油行为的规范。2001年底,中海油在香港发布业绩,现场重奖了所罗门美邦的一位分析员,因为他预测出来的业绩结果和中海油公布的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二位。中海油的透明、规范和市场化由此可见一斑。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卫留成说:“中海油不会出现安然那样的问题,因为我们透明而规范。”
人物背景
卫留成56岁,河南泌阳人,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CCTV2001年度经济人物。1965年,他父亲用上山砍柴换来的钱,供他上了北京石油学院,从此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25岁时,他在长庆油田的黄土高坡,扛着测井仪奔波;52岁时,接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