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镔
一些学者担忧:中国的文化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面临空前挑战,时代华纳、维亚康母、迪斯尼、新闻集团、贝塔斯曼,来头都不小。然而,似乎没有人真正理性地思考,洪水猛兽究竟在哪里?
这些外国的文化产业巨头,他们高喊进军中国市场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真的做好来中国占领市场的准备了吗?他们能够占领中国市场吗?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有了长足进步,占据了电视剧市场最主流的位置,因为它与观众有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接近性。电影也一样,我们曾经被进口大片震住了,舆论界一致认为中国电影将被摧毁。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中国电影业还比较落后,但就单片而言,发行量最高的还是中国电影。
有人问:一旦国门大开,外国文化产业进入中国,结果会是怎样?那么我们可以反问:进来的是什么?无论是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还是维亚康母,他们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一种产业必须要有结构性的基础设施,才能把产品放上去。但是在整个亚太地区,我们看不到这些传媒巨头的设施,实际上与他们所期望的市场占有率相吻合的基础设施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东西都在天上的电波里,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计划和内心想法来说,并没有真正想建立这样一套设施。
他们惟一想做的,不过是让亚太地区成为美国本土市场的延伸。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商业环境、行业特点都不了解。这一点在媒体行业里最为突出。
任何一个行业在境外开发新市场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对传媒业的影响又是最大的。市场选择性是一道天然屏障,中国观众选择电视节目的兴趣首先是国内的,然后是港台的,再后是日韩的,最后才是欧美的。市场的选择性表现出对文化产品的欢迎度。在产品极端丰富、选择性强的时代,外国传媒的优势何在?
外国传媒进入中国,必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市场准入、正确的产品和具有市场接受度。虽然准入的问题是首要的,但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会在某些规定上发生变化,然而外国文化产品在市场接受度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才是最关键的。因为对外国节目,中国人已不再好奇。现在大家都能看到四五十套节目,据调查平均换台率已经到了一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在香港集中的外国传媒机构中,全是衣冠楚楚的洋人在对着概念上的中国市场高谈阔论,真要让他们做中国市场,似乎根本找不着北。他们能做的,只是纸上谈兵。
文化差异性导致文化产业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内容必须是本土化的。从来没有一个产业像文化产业那样,文化差异性可以决定生死。境外媒体在中国的不成功,是因为文化差异性造成的水土不服。
外国媒体大张旗鼓地谈中国市场,有着多重的复杂心态。对于这些庞大的外国公司来说,新业务的概念十分重要,是支持公司股票价格的中坚。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维系公共媒体对其中国业务的信心。
在中国需要实质性投资的时候,外国传媒只顾自己概念,到底有多少钱投到中国市场来了呢?微不足道。可以说在知识上、主导思想上、经验上、商业计划上,都完全没有做好进入中国的准备。
最可能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是什么?任何国家都存在必然的传媒管制,这涉及国家安全与主权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开放不可能是全面的开放,在市场准入与市场选择的配合下,你会发现真正进来是什么?是资金。
若干年后,境外媒体总有一天会意识到:他们的角色应该是投资者,而非文化产品的布道士。不过,以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无法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的。无论是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还是印度,莫不如此。
洪水猛兽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不明真相、无缘无故、思路也不是很清晰的对中国市场的渴望。
目前,中国传媒市场还是一块不那么有利可图的行业,全部广告市场加起来不过76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