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倒入下水道给我们的警示是,商品供应者必须符合市场需求者的要求。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
新闻背景:据本报昨日报道,成都一些奶牛养殖户将牛奶倒入下水道。这是因为与他们有收购合同关系的华西乳业公司宣布,对奶牛场和奶牛大户实行限量收购、对散户实行降
价收购。此前,这家公司已连续数日在厂门前收购鲜奶,再把车间里早些时候收来的牛奶倒进下水道。而此前在南京等地也相继发生了奶农和乳品企业把鲜奶倒掉的极端事件。
今年以来,南京、成都等地相继发生了奶农和乳品企业把鲜奶倒掉的极端事件。“倒奶事件”的出现,给国内目前热得有些过头的牛奶产业泼了盆冷水。联想过去曾不时见诸报端的蔬菜烂田、水果烂市的消息,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也多得喝不完了吗?
奶农为什么要倒奶?据了解,原料奶供应快速膨胀,造成奶源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过剩,使加工企业措手不及是根本原因。近年来,许多地方出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出台鼓励措施发展养殖业,奶源快速增长。如北京市政府对每头牛补贴3000元、每建一个挤奶站补贴30万元,使近年北京奶牛存栏迅速突破10万头。在南京周边地区,农户养一头奶牛年均纯收入一般可达4000至5000元,巨大的利益驱动使南京奶牛的存栏数从四年前的1万多头猛增至2.7万多头,鲜奶产量翻了一番。而在成都,鲜奶的供应量去年一年就增长了30%多。
从我国整个经济发展阶段上来讲,牛奶倒入下水道说不上是件坏事,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是在我国的经济已经总体上由“短缺经济”进入到了“过剩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在我们的经验系统中之所以无法理解和解释这一事件,原因在于过去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都要谈到农场主把一桶桶的牛奶倒进大海,把这种现象描述成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象征。
其实现在看来,这种看法不免有失偏颇。市场经济中,生产与需求永远是一对矛盾,相符是偶然的,不相符倒是经常现象,企业正是在从不相符到相符的过程中获取市场供求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现阶段牛奶的大量生产,已经使它的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在有的地方比水的价格还要低,况且牛奶又是一种保质期极为有限的特殊商品,生产多了不倒掉又干什么呢?重要的是在倒掉之后,这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信息能否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
牛奶倒入下水道,看起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技术上讲,它是一种市场无情的调节,它迫使商品供应者必须符合市场需求者的要求。在求大于供矛盾突出出来的时候,这便成了一种选择。其实仅倒掉牛奶并不意味着这种调节已经到位,需要在倒掉牛奶的同时,减少奶牛的数量,这样才可以缓解牛奶价格狂泻的局面。
当然,有一个工作还得做,就是要想办法让我国城乡居民多喝牛奶,这是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根本战略,只是在操作时,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喝“爱国奶”那样非市场化的手法。因为“免费午餐”给市场的信号,是不真实的。奶牛的饲养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市场信息的传递能否最终将供求关系达到均衡,西方经济学者的“蛛网理论”的担心不可小视。现在牛奶多得要倒掉,养牛者势必会减少奶牛的饲养,到时候牛奶可能又会供不应求,如此循环往复。要达到供求的均衡还需要市场之外看得见的手的调节,除了以优惠政策扶持奶牛业的发展外,地方政府似乎更应该帮助企业作好事前的供需调研,从而使奶牛业发展与需求的关系处于一种宏观有效的调节之中。因为倒奶事件如果经常发生,它会引起另一层面上的“伤农”连锁反应,如果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打击生产的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一些地方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带来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牛奶不值钱,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倒奶事件不仅对于我们发展养牛业是一种警示。这种警示对于我国各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曲健怀今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