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板为了做出决策并达成全员共识,总要进行很多的会议,但一连串的讨论下来却发现,有建设性的事情并不多,批评或反对的声浪更是不断,花很多时间开会,却没有得到实质成果。
一、界定范围(Appropriate Frame:领导人首先必须思考,这个决策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要做到这点并不难,但界定的范围要更清晰,例如发生
问题的区域在哪里?企业能有多少时间?是一年还是一个月?要用谁的角度解决?是投资者的还是老板的,当界定的范围越明确,呈现的问题就越清楚,在进行讨论时就不会天马行空漫无目的。
二、可执行的选择方案(Alternatives:每回部属告诉我一个他觉得很好的创意时,我都会问他有没有想过其他的方法,因为没有选择的决策不叫决策,解决问题绝不会只有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劣,若正面是我们想要的,而当出现负面的效果时企业能否承受,每一种结果都要考虑,然后找出一种对企业最好的,这才是决策。
再者,如果只有一种选择,任何的讨论都会沦于批评而缺乏建设,因为多数人对于非出于自己的意见通常反对居多,而提出点子的人又非常想“实验”自己的创意,因此容易使讨论陷入人心的攻防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我经常问部属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好,那怎样才会更好?如果大家都找不出更好的,至少证明这个方法在此时也许是可行的。
三、找可靠的资讯作为佐证(reliable information:做决定不能靠“我认为”、“我想”,而是要找出证据来降低决策风险。科技的进步使资讯的取得更容易,因此任何决定都要有资料作为证据。
四、取舍(Clear Trade-off:这一点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件事,企业领导必须认清,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资源不只指有形的资产,无形的资源如员工的时间也是,部属花时间做这件事就会没有时间做那件事,因此不能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而是应该思考做这个选择后会失去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弥补,如此才是用最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效益的方法。
五、寻找决策逻辑(Logically correct reasoning:针对各项选择方案进行逻辑分析,为什么最后决定不要A或B或C,理由何在?为什么最后选择D?针对每一个决定再重新分析其利弊得失与可能产生的风险。
六、付诸行动(Commitment to action:许多老板经常在开完会议取得共识后就采取行动,后来却发现找错了执行的人,事实上要成就一件事必须有3种人,一是出钱者,可能是老板或是股东,第二是出力者,可能是员工或协力厂商,第三是出面者,可能是产业大佬或是人脉关系良好者,一个决策要执行前一定要取得这三者的共识,如果发现在部门中所举行的任何决策会议缺乏以上3种人参与,未来在执行上可能会发生做事的人根本缺乏共识的难题。
以上这6种方法不仅可以作为“事情”的决策,同样也可以应用在“用人”的上,我常觉得选人才就跟挑颜色一样,颜色没有对或不对,只有适合或不适合,现在很多企业用人是先把优秀的人找出来然后放在相应的位子上,其实应该反向思考,先分析这个位子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任期应该多久?公司里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其长处与短处又是什么?万一出了问题公司能承担吗?如果用这样的逻辑分析,任何职位的安排都不应该只有一个人选,只有谁比较适合而已。
1994年,我在东京IBM亚太总部对着日本员工说:“今后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你们都可以改,只要你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当时,这些日本人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这个跨海而来的主管,因为在当时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是老板的决定,不管对或错,照做就是了!事实上要在企业里彻底落实这6个架构,领导者要建立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说服任何人的气候,鼓励员工只要是更接近目标的想法或方法,都可以立即提出来讨论进而修改,而这样的修改或变动是有根据、有目的的,不是因为老板今天的喜恶与明天不同就作改变,也不会因为哪个员工的表现比较好就听谁的,一切按照目标来取舍,也可以让所有的讨论都能有具体的结论并且有效落实执行。
陈乔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