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跨国公司加速中国的全球化
日前,我拜访了北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辽宁省的一些官员。跨国公司正在加深对中国经济的参与度,可以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之时,经济发展的 一股推动力。而后者恰恰是中国经济调整最难突破的地方。
跨国公司已经对中国非常了解,而且正开始有相当的赢利。10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跨国公司对有10亿人口的中国充满天真幻想。他们忽视了中国的低消费水平,而仅是简单复制他们在富国的操作模式。“中国梦”变成了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无底洞。可是,现在,中国的三个方面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跨国公司的赢利预期。
首先,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能力增长了三倍。中国的GDP从1990年的3880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11600亿美元。
第二,跨国公司已经成功地通过扩大规模和削减成本来使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与中国的工资水平相符。全球化生产,以及中国的低生产成本使得中国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跨国公司的产品。这也是跨国公司能够赢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跨国公司正在把中国变成一个全球销售的生产基地。10年前,为取得中国市场的准入资格,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设工厂。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公司认识到必须在当地的成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才能将产品销售给中国消费者。现在他们又顺理成章地开始下一个阶段,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来打入全球市场。显然,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会使跨国公司把全球生产更多地集中于中国。这也是如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上的因素使得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注目的利润源泉。截至1999年,外国在中国的总投资达到3040亿美元,而在中国的投资利润率平均达到10%-15%,相当于国有企业的2-3倍。
顺应全球化的东北国企改革
辽宁是东北三省之一。东北地区有1.07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2000年的人均收入是1104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东北的经济基础是国有重工业,比如石化、钢铁、汽车和造船业。东北经济的资金密集使得这个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但同时也使得改革的难度很大。由于中国对金融稳定日渐敏感,东北企业已经不能得到更多的银行贷款支持。大批长年亏损的企业因此被关闭。
国有经济收缩的副作用是失业率的上升。当地政府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应付这种局面。
首先,鼓励发展服务业。第二,当地政府正在寻求与国外企业合资以提高重工业的竞争力。举例来说,在引进国外技术条件下,汽车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造船业也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并正在快速发展。第三,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期内刺激了需求,在中期内减少了商业成本,鼓励了商业发展。但无论这些措施多么地有效,未来几年里,失业率仍将居高不下。
东北的事例告诉我们,中国的财政政策必须致力于消除收缩亏损国有部门所带来的副作用。财政政策应通过提高国有部门的投资来刺激总需求。这不仅是提高经济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长期发展。刺激需求,但没有收缩低效产业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就像现在的日本一样。
可以断定,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会带来一个更有效率的经济。
另外,幸运的是,尽管这一结构性改革十分艰难,但是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迁移,这能有效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所以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还是可行的。在我看来,中国应该能够成功度过可能持续3-5年的艰难时期。 (何雪峰译)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