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6日,杨斌获2001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第二名,拥有个人资产9亿美元的他被喻为中国的“企业黑马”。同时,福布斯把欧亚集团列入“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杨斌认为这才是实力和成长的象征,真正的财富还没有显现,未来10年才是欧亚崛起的舞台。
杨斌,这个脸膛黑黑的“中国现代农民”,他朴实的微笑中闪烁着独特的智慧,这种
智慧分别来自于军人的战略眼光、商人的敏锐和农民的执著精神。
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
杨斌出身贫寒,5岁成了孤儿,是奶奶将他带大。家里很少吃肉,菜是每天下午4点后去市场买的,因为那时的菜最便宜;上小学时,一年3元的学费、两元的书本费也交不起,极度的贫困使杨斌发誓要做人上人。
上初二时,杨斌悟出了学习改变贫穷的道理,他学习很刻苦,每天早晨4点钟就到南京的马路边读英语,他的英语成绩特别突出,这为他日后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西方,读书的时候我也进餐厅打过工,帮人家运过货,也很苦,但这种苦和小时候的苦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他的成功得益于不懈地学习,如今杨斌已熟练掌握包括英语、荷兰语、比利时语等几种语言。
杨斌认为,他的成功源于经历了更多的苦难,特别是从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忍耐和宽容。他说:“没有别人就没有自己,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我能够发现人才,就是因为我能容忍他们的短处,而使用他们的长处。”
杨斌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追求。”他的目标是,在他60岁之前,将企业打造成世界500强。他坦言,定下标杆,是为了挑战极限,至于能否最终成就这一事业并非最主要的,因为,人是追求一个过程。
杨斌的成功,靠的是高新技术和资本运营。与众不同的是,他搞的是最平常的农业科技,一个靠农业科技发了大财的荷兰籍华人。
投资70亿元的村庄
杨斌说,荷兰村不仅仅是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大型园区,还是中国农业新模式最重要的基地。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曾这样评价他的产业:“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植物细胞分裂基地。”
荷兰村,1999年初动工兴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部工程预计可于2002年完工。这个总投资70亿元人民币的“村庄”,是杨斌和他的欧亚集团在沈阳的杰作。杨斌说,荷兰村首先是一种模式,是荷兰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实践。
13年前,杨斌赴荷兰留学,当他了解到荷兰农业的中心城市莱顿一家普通的农民年收入就达25万美元时,他震惊了。联想到中国的农民,二者之间拥有的人均土地面积不相上下,生活水平却有天壤之别。杨斌决心把荷兰的农业带到中国去。
杨斌注意到,国内有一些省市已经购买了荷兰的农业生产设备,但发展现代农业不单是引进先进设备的问题,它涉及到技术、人才、种苗、市场等一系列条件。
“中国现行的农村机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这是制约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
回到中国的杨斌已经是拥有两个荷兰企业的老板。他选中了沈阳实施“荷兰村计划”。中国农村70%的乡镇企业并不完全成功,是因为技术和积累的差距。农民去搞电子,行吗?WTO将冲击中国农村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中国农村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中国的农业模式。
杨斌的计划从沈阳小韩屯村开始。“村民用土地入股,我们用高科技的农业和现代化管理入股,由此,农民有了产业。”
“但是,他们只是股份的拥有者,而不是管理者。因为他们还不懂我们要推行的高科技,也不懂我们将要面对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来的农业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社会化分工的农业,将围绕终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农业产品的产业链。我从荷兰引进了4大食品加工厂,用订单农业来防止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因为盲目而产生的损失。”
杨斌认为,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应该为农民提供加工生产和新技术指导。“我们是用加工带动周边企业。围绕终端市场的农产品加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型航空母舰,带动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他引进的热狗加工厂,一年需要100万头猪,‘这就是市场’。”
杨斌明白,商业的根本在于市场需求和策划,围绕市场需求你才可以为自己定位。他选择沈阳的根本目的在于看中了日本市场———他想建造日本的“菜篮子”。
为了了解荷兰的花卉和蔬菜市场,他曾到荷兰大的花卉公司实习,一年下来,他对荷兰的花卉和蔬菜市场了如指掌。他发现:如果没有荷兰的温室就没有荷兰的花卉和蔬菜,没有冷藏就没有今天荷兰农业在世界上67%的花卉占有率。
当他把这种经营目光拉回到亚洲时,他的心开始狂跳起来。
他首先发现了日本。“我在沈阳投资了20多个亿,目的就是为了迎接WTO,我算了一笔账,日本的GDP是其它亚洲所有国家GDP的总和,去年蔬菜和花卉的消费量相当于1万亿元人民币。而日本的农业却在递减,因为土地有限,日本需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等生产集中的产业。日本人生产汽车,每小时可以赚30美元,而生产蔬菜每小时不到20美元,这1万亿元的市场肯定要放在别处。”
1994年,杨斌开始对国内投资,先后在沈阳、大连、成都、长春等地建造大型的温室与冷库公司,并在北京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花卉市场。现在,他的温室和冷库项目每年的产值7个亿。同时,他开始在全国建立多个农业基地,产值也在10个亿左右。
杨斌的许多决定源于青年时期他作为军人所学的运筹学。“受过训练的军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战略的眼光、最佳的选择、敏捷的动作。”要直截了当,要在运动中思考。
“决不卖我的母鸡”
分散在全国的产业,虽然都在盈利,但其增长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
2001年7月17日,被剥离后的农业项目经过重组,“欧亚农业”(HK0932)在香港主板上市,4亿新股以招股价的78倍被认购一空,欧亚募得港币6亿元,杨斌的资金压力顿时缓解。现在,香港“欧亚农业”的市值是32个亿,杨斌占有其中70%的股份。
尝到了甜头的杨斌快马加鞭,全力开动他的荷兰村建设。在建设中,他最珍爱的就是他的“母鸡”。
所谓母鸡,就是为你下蛋、孵化、再下蛋、再孵化的那个核心产业。杨斌有个理论:产业链是为产业核心服务的,产业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不同的业务,但你始终要明白,什么是你的母鸡。
“我的母鸡是决不卖的!”杨斌说,这个道理每个农民都懂,但到了企业家手里,就往往忘记了这个原则。
他的母鸡包括哪些呢?在巨大的育种房,杨斌随手拿起一只培育瓶告诉我们:一个花房姑娘每天能分裂几百个植物孢子,而手里的这一瓶花种,市场价值在好几百元。在另一个温室,杨斌弯腰从花茎上摘下一个花球:“我不卖花茎,只卖花球,花球一个价值1元,一年一枝花茎产120个花球,这就是我的母鸡”。看着大片大片的“母鸡”,他呵呵地笑起来。“我的蝴蝶兰,一株就可以卖100元。四个温室一年的产值就是4个亿。农民也种花,但他们的成本高,质量也比不上我。我的花房姑娘靠分裂植物孢子每人每天可以创造4500元利润,为什么,我用高新技术和高级人才管理她们,她们的工作只是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关键的部分,在我们的市场、技术和高层管理。”
“为了吸引外籍专家,我赠送他们别墅,连产权都给他们。我这里建造的最好的别墅是不卖的,留给专家们。一位荷兰种植专家,45年的种植经验,能买来吗?植物是很娇嫩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一定要生产出与荷兰一样的花卉,否则国际市场不认可。国际竞争力怎么来?就得一板一眼靠认真干出来。”
杨斌说,过去他曾经完全依靠自己的管理队伍和专家来管理花房,但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标准不同。最后还得把外籍专家请回来,他们认真,一丝不苟。
杨斌对每一层面的定位都很明确。“高层管理是什么?是给普通员工创造工作机遇,并指导他们完成好自己分内的事。我要做的是什么?是创造一种模式,带着大家富裕。”
“农业产业化搞好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中国本来是农业大国,我们现在已经落后了。要强盛,还要靠我们去努力。市场需要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有市场运作能力的实业家。”
围绕在杨斌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这样的实业家、金融家、植物学家:副总裁边守捷,留学日本归来的高级管理专家;财务总监阎闯,财经界的实力人物;金融博士杨文珠,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代表;组培室主任谷平教授,现任中国兰花协会理事、亚太地区兰花协会理事会理事……
杨斌说,企业的运作到了一定阶段就是一个概念。他的概念就是把旅游融汇到农业中去。
荷兰村不仅是个农业基地,还是未来的主题公园。他的主题公园吸纳了迪斯尼、环球影城和海洋馆的创意,又融合了热带雨林和海滨游乐场的场景。为此,杨斌和他的欧亚集团投入了18个亿,并准备到美国创业板上市。
老板是那个点睛的人
“建设中,有些标准一定要自己掌握。比如荷兰村的街道,我要求按我的标准做。不合格的,我一定要推掉。为什么?因为我在做荷兰村的产业和品牌。”
“老板其实很苦,中国有句古话:画龙点睛,老板就是那个点睛的人,龙是由职工来画的。荷兰很多老板不打高尔夫,他们很敬业,他们知道,一旦做了产业,就停不下来了。我的一位合作者———史迪克公司(世界第一大食品公司)的总裁,60岁了,每天比我还忙。”
“为什么?他要对自己的公司负责。老板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中去,职工才能受益。中国有些企业倒闭,就因为把关键的部分委托出去,老板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总裁要不断提出销售和发展思路。”为了建设一个完整的荷兰村,杨斌启动了房地产项目。面对笔者是否会像史玉柱那样遭遇资金链断裂的提问?杨斌胸有成竹:“我与史玉柱不同,他在巨人大厦的失败,是因为他不懂融资,他不算现代企业家。”
“现代的企业,靠实力,靠理念,靠与金融资本的联合。光建房子有什么用?要有市场,要满足人们日益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
杨斌坦言,他建荷兰村,是想给外商建一条“唐人街”,架起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桥梁。
在东西方融合日渐深入的今天,“欧亚”和它的创业者们凭着对西方和东方的理解,嫁接了一份产业。入世后的东北,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逐渐被打开。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