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成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多年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确定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路线,其具体表现在于积极发展双边与多边的国际贸易,强劲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到目前为止,中国保持了在吸收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FDI)、外贸规模与增长速度、外汇储备总量方面的骄人记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收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行动, 同时也具备深化经济全球化水平的部分条件。
但是,如果我们作一下更细的观察,就会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海外资本,除了华人资本以外,其它的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与著名品牌相伴随的大型跨国公司(MNC)。中国是这些跨国公司的低成本产品扩张的市场,同时又是有吸引力的加工基地。与跨国公司打交道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个人和政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据悉,我们把所有经济体划分为:研发(R&D—oriented,有原创性的革新能力)型、继发(Patent—based,有延伸性的发展能力)型,加工型(服务于前两种形态的下游经济体)与终端型(消费市场)。在这些形态中,同样产值与利润数据包含了不一样的可持续性含义,同时每后一种形态均高度依赖于前面的形态。如果两个经济体同样是12%的增长率,一个是研发型的,一个是加工型的,两者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的。
而跨国公司基本上就是研发型和继发型的经济体。大卫.赫尔德和其他作者在《全球转化》一书中指出:“跨国公司在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占有全球80%的技术贸易和大部分的私人资本赞助的技术开发成果。它们巨大的资本需求和周期性的现金盈余,使得他们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要角。他们在全球化的贸易/金融/科技/文化以及军事技术的传播中举足轻重。他们在国际化的生产与服务关系中更是处于核心地位。
跨国公司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跨国公司基本的生存方式是跨国界行动:按照最接近资源与目标市场的原则来设置研发中心/加工基地和分布渠道;在全球范围内猎取人才资源与金融资源;本地消费者取向并且开发跨文化的服务策略;是其全球化管理系统的不断革新者,从而也是世界管理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因此,跨国公司就发展成为具有资源配置的优化/远程控制/具备高度竞争力的经营实体。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大约贡献了其总值的1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是却基本上没有来源于自己的跨国公司的贡献。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全球的5.3万个跨国公司中,东亚/南亚/东南亚共有10209个,占全球数量的19.26%,日本约占本地区的40%。虽然没有中国大陆的确切数字,但是说中国没有跨国公司,没有多少人会认为这是离谱的说法。事实上,在1999年的上海“财富论坛”上,中国的企业与会者与那些国际与会者差别,基本上可以把跨国经营与否作为一个基本标志。按照最狭义的“跨国公司”定义,跨国公司就是透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母国以外的地区控制与管理其分支运行机构的企业。
并应具备在跨文化与跨地域的水平上,进行概念创新、技术革新、资源调动、信息收集和市场动员的能力。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