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及时雨 > 权威机构、专家每日看大盘 > 正文
 
方正证券:大牛市开始预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 08:0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方正证券 吕小萍 华欣

  节后行情的走势相当强劲,从近日的表现来看,上证综指已经突破前期高点1627.48点的限制,在周三创下了1685.76点的新高。此点位已经超越了2003年春季行情创下的全年高点1649点。由此可见,此波行情的力度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春季行情。

  熊转牛可能性大

  目前来看,市场对行情的分歧相当大。有观点认为,今年的行情有明显的提前启动迹象,其行情只不过将启动时间提前,行情性质与往年上半年的行情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属于调整市中一次较有力度的反弹行情而已,难以称得上牛市,而且,行情启动早往往意味着结束得早,对目前的大盘走势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2004年年初的行情意味着经过持续两年下跌的大盘有可能就此出现转机,目前的阶段处于牛熊交替的阶段,此波行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牛市大行情的预演。

  虽然此两种观点都有其依据所在,但就我们的分析来看,前者的观点受到前两年行情下跌之中形成的熊市思维的影响较大,用这种惯性思维来对待已经出现诸多新变化的市场显然不太合适。而后一种观点对行情的看法比较理性。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应该说,自2003年底开始启动的这波行情已经不能简单地视作每年度上半年的常规性行情,其行情运作中展现的新特点显示市场新变化。而结合近期的消息面分析,对比证券市场上历年的大行情演变过程,不能不引起重视的是:此波行情极有可能是牛市行情的预演,而目前的高点也不可能成为今年行情的高点,行情的持续走高将在时间上延续较长一段时间,在空间上将突破近年来行情的制约点1800点。

  特大利好催生大行情

  对行情的判断离不开对政策面的分析,回顾历史上每次大行情,都伴随着特大利好。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成分,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密不可分,它有自身的运行基础,不能脱离宏观经济面及政策面来判断市场的发展取向。而其中,相关的对证券市场的政策分析尤为重要。而此波行情自去年底启动以来,政策面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但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无论是对资本市场的定位、还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具体思路上都有前所未有的突破,可以说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长期及综合性的利好。《意见》对市场的利好作用完全可以和催动历史上大行情的其他特大利好媲美。

  更多资金推动行情

  从目前的投资者构成来看,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构成中散户仍然占据绝大比例,但机构投资者近两年的迅猛发展已经迅速成长为市场的主导力量。QFII资金、基金不仅通过资金实力影响市场,而其投资理念等也开始对市场产生深刻的变化。12家QFII的投资额度已过17亿美元,已占总流通市值的1.23%。而且,目前已经入市的境外投资者在申请追加投资额度,大批未入市的境外投资者也在焦急等待入市。依此发展势头,QFII引入的资金量在近两三年内将进入到加速扩张的阶段。

  不仅是境外资金,国内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壮大也同样给市场输入资金,基金群体的不断壮大给市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而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解决,委托理财的规范等种种迹象则表明,证券公司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其重新崛起将给市场注入新的资金。因此,与前几次历史上的大行情不同,目前的行情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参与,有更多的资金推动。

  主导热点在轮回

  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引导的主流热点均有各自的特征。1996年之前,市场表现为高送配偏好与高风险偏好,市场表现为普涨。1996年绩优和蓝筹理念为主导,以深发展、四川长虹等为代表。1997年重组理念主导市场,沪深股市看重小市值重组概念股。1999年5·19行情高科技股出尽风头,网络股为主的科技股创下了惊人的涨幅纪录。

  从以上对大行情的热点回顾上可以发现,市场热点有明显的“轮回”迹象,从概念到绩优,再从绩优到概念。2003年市场价值投资受到热烈追捧,确实与当年的长虹、深发展热潮有几分相似之处。行情发展进入到2004年,尤其是春节之后的行情,行情发展脉络已经逐渐清晰,以银行股为主导的一批涨幅不大的蓝筹股和一批概念与基本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高科技板块出现轮动的迹象。当然,近日的行情出现老庄股的补涨迹象,但这应视为行情启动阶段的短期现象,在后面的主导行情中,热点仍将集中在高科技和蓝筹上,其投资理念仍将是“价值+成长”的延续。

  目前此波行情已经有牛市的气息出现,无论从政策面、资金面分析还是对市场热点剖析,近日的放量上扬行情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其演化为大行情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加大。当然,每次行情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在看好后市发展趋势的同时,在操作上同样应该重视对短线风险的防范。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