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博弈时代谈(四):机构时代的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0日 18:13 证券投资 | ||
股市进入机构时代不假,但机构时代的顶和散户时代的顶有区别吗?回答是有。 上综指早期日线可能好些人现在已无法看到了,但从周线或月线还可以保留少量痕迹,那是深沪股市早期庄家炒作的遗迹。如1992年5月的爆发行情,1993年2月17日那保持了6年之久,到1999年6月才被打破的1558点大顶等等。这些顶部的特点虽然还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骗线少,形态接近于典型的教科书式见顶图形。最为重要的是,在当年局部高点上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情况到了2000年以后即发生变化:2000年2月17日两市爆发925亿元天量,我当时的判断是大盘应出现一次调整来消化这个成交量,下一次天量应在1000-1200亿元之间。但是这个预言没有应验,2·14行情后尽管几乎所有网络股全面下跌,一直到去年才止住跌势,但指数却在指标股保驾护航下一路上涨,如此巨大的成交竟然通过网络股的结构性调整和指标股接过领涨旗而消化了。市场承受能力的巨大变化提示了市场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2001年6月2245点前后的成交峰值仅达到315亿元,甚至不如当年4月的374亿元日成交,市场萎缩从成交可见一斑。而市场就在这不大的成交量下见到了大顶,从而形成股市历史上第一次不放量的大顶。不能不承认:不放量的顶比放量的顶难以辨别。但是不放量的同时主力也不能充分地出货,大批机构被套就是证明。从原理上讲,不放量说明跟风者不踊跃,进而庄家出货必然困难。所以对庄家来说,放量是好事,不放量是坏事,但如果这种放量由庄家自己对敲造成的则没用,假造放量本身不但要付出代价,同时也会吓跑跟风者,不如顺其自然。 从形态上看,早期的顶部形态以典型而快捷的M头(双头)、头肩顶为主,如1993-1995年之间的几次顶部。伴随放量的这种顶部较好辨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如1996年12月在连续两天跌停板下跌之前曾有两天连续中阴线,有一定经验并掌握分析理论者完全可从容出逃,我就是依据技术分析帮助某机构在这两天全线出货、回避了两个跌停板的损失。再如1997年深发展连续三个涨停板后见顶的“疯狂最后一涨型”的典型见顶形态也是容易识别的。 但从2000年后,顶部形态变为不再典型起来。如2001年2245点大顶是一次长周期顶部无疑,但到底应归为什么形态类型呢?算上升通道向下破位?可通道不很标准,而算头肩顶过于勉强,算圆弧顶似乎有点象、但又不太象圆弧! 再如今年1月以来上证综指似乎在走上升通道,我于2月底已谈到将是向下的方向。但从2月26日-3月5日竟然在中轨处耗了5天后才下跌(以往弱市是不可能在中轨停这么长时间的)。由此推理在下轨处也会反复后才破位,这就是预测。 总之,形态不再典型,成交萎缩,下跌之前在顶部能够反复多个回合拖长时间(只有延长出货时间才能使越来越庞大的机构持股出局)已成为机构时代最突出的顶部特征。尽管这些使预测的难度加大,但技术分析仍然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