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背后有隐忧 04年是基金淘汰年亦或发展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 15:11 财经界 | ||||||||||
本刊记者 周继秀 人们有理由担心,一旦股市行情回落,基金面临的巨额赎回就会推倒多米诺骨牌。 这个春天无疑应该属于基金业。
在经历了“基金黑幕”和2002年的业绩寒冬,基金业终于迎来了春天。股市的上涨,业绩的劲增,使基金成了投资者的追逐对象。从2003年的年报可以看出,开放式基金取得了18%的平均收益率,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了20%;在50只开放式基金中,其中43只实现盈利,亏损的只有7只。开放式基金的累计净收益达到19.09亿元,平均每只开放式基金赚了3820万元。54只封闭式基金在去年的浮盈居然达到了近年来罕见的74亿元,平均每只基金潜藏浮盈高达1.37亿元。 基金业的惊人业绩使2004年基金的销售出现了井喷局面。银华保本基金发行不到10天即募集到60亿,南方现金增利首发规模亦达到80亿以上。而中信、海富通两只股票型基金更是双双刷新百亿份额的新纪录。曾几何时,基金还得靠关系和硬性任务才能勉强完成发行任务,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发行目标。 6月1日起《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基金运作纳入了规范化轨道。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法律的健全,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基金年,中国投资迎来了基金时代,但也有人说,中国将很快迎来基金淘汰年。 系统风险:基金同质化隐含危机? 与2002年下半年的那次基金扩容浪潮显著不同的是,个人投资者代替机构投资者成为购买基金的主要对象。据统计,银华保本增值基金的个人认购比例高达95%。 此波基金的热卖,在区域上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基金热销区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北京、广东、上海、福建、苏浙等省市,以前的冷点地区云南、新疆、河南、河北等也成为热销地区。另外,个人持有的比例急剧上升, 基金销售在地域和客户群体上出现的新突破,显示开放式基金作为大众投资理财工具的主流品种,其认可度已得到显著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开始真正发生变化,散户资金正逐渐向机构投资者手中聚拢。 目前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在1300多家,股票的流通市值在14300多亿元。和基金2500亿元的规模相比,基金规模已经占到了流通股的17%以上,如果算上基金在筛选过程中的“优选”、“轮动”,一只股票被多家基金公司复合投资的情况非常普遍,如一些基金的增仓对象局限于原有的蓝筹股。 2003年末,基金公司持有的股票共有155只,有97只股票被2只以上的基金持有,占总股票数的63%,只有58只股票只被1只基金持有,占股票总数的37%。 前人大财经委基金法起草小组组长、现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王连洲指出,在没有更多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国内基金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风险也就更大! 据悉,去年年中,基金数百亿元资金重仓持有20只股刚刚被市场知晓时,市场曾一度质疑:具有不同契约和投资范围的几十只基金的投资行为何以如此雷同?在基金的半年年报中,基金经理也意识到这种基金业共同持股的风险,在其报告中就特别指出,基金在上半年对“核心资产”高度统一的集中投资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下半年在仓位较高、后续资金增幅趋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系统风险”。 但是从下半年的表现看,基金并没有将上半年已经意识到的风险进行化解,仍然维持着高度统一和集中的投资策略。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似乎只有基金一种声音,一旦某个或者几个基金发生操作上的转向,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股市风险:明年将是基金淘汰年? 去年基金的骄人业绩,与股市回暖密不可分。基金业绩的基础取决于中国股市的行情究竟能走多高,走多远。而一旦市场环境不好,投资者从基金撤出,对基金的运做就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沪深两市都是单边市,没有做空的机制,要想赚钱,就只有涨这一条路。否则,本事再大的公司一样亏得一塌糊涂,说来说去,中国股市“靠天吃饭”,基金也一样。因此,人们的确有理由担心,一旦股市行情回落,基金面临的巨额赎回就会推倒多米诺骨牌。 基金业绩好与股市上涨究竟谁为因果?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不同的看法,他把基金入市归结为股市上涨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基金的心态基本上是一样的。对于一个质量很不好的股票市场,只要一有大的风吹草动,大家就会一齐卖股票。假设有什么不利消息,比如国有股减持,我们的基金就会一齐抛售,那就可能像美国1987年的股灾了。 他认为今年或明年是淘汰基金年,并警告基金成为投资主体的危险性。郎教授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绝不是没有其道理。 当前,许多基金在宣传的时候大多是突出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导向,即基金是一种安全、保险的投资品种,而对其风险却有意无意地淡化。尽管在通常情况下,投资基金一般能获得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蚀本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002年基金业就出现了整体亏损,除了18只赢利的基金外,其余49只亏损基金的亏损巨大,从而导致67只基金全年净收益整体出现负值。整体亏损的原因是,二级市场的意外波动导致行情在出现短期爆涨之后持续盘跌,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进而导致基金单位价值的逐步缩水。 规模风险:基金是否越大越好? 在我国的基金发展史上,基金管理公司最有经验的是管理40亿左右规模的基金,还没有运作管理上百亿基金的经验,而对于像中信与海富通这样首发规模就达到了121亿和130亿的基金,不仅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整个基金业都是很大的挑战。 中信基金的投资总监丁楹说,实际上,运作一个百亿基金与三四十亿的基金差别肯定是有区别的。最基本的差别是,这一百多亿资金牵涉十几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比以前大,承载的财富越多,责任也就越大。 丁楹认为,但这并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存在操作上的重大差异,其实百亿并不是一个很“巨无霸”的规模,只不过首次在中国出现,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管运作多大规模的基金,核心投资理念不会因为基金规模的变化而改变。 丁楹也承认,资金量和规模的增加对管理者的管理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投资策略上管理者应更多的从长期性、理性来考虑,风险意识会更加被强化,投资风格也会更趋稳健。大资金的管理必然带来参与研究分析、交易的人员增加,这就要求人员素质、信息系统支持、团队管理水平都要跟得上。 不过,在这种发行热潮中,一些基金公司,开始有意识限制发行规模,而且基本上设定50亿至60亿的发行规模。申万巴黎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陈湘义表示,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基金已初定首发规模不超过60亿。而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先江亦说,公司发行的第二只基金产品,国联安德盛小盘精选基金预计规模上限为50亿至60亿份。 为何基金公司会在此时约束发行规模呢?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先江表示,基金的发行规模应当与它的投资能力及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相适应,其一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能否有效运作太大规模的基金,其二是可供基金选择投资品种的能否为基金带来稳定的收益。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的基金运作越困难,想获取收益难度就越大。 申万巴黎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张惟闵认为,基金的投资决策完全依赖于深入细致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目前,多数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一般为8人至10人。而每个研究员顶多只能跟踪研究2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考虑到基金分散投资的策略以及要保持资金一定的流动性,50-60亿的资金规模较为适合一般基金公司的运作。否则,基金规模过大可能影响稳健的收益,对投资者未必是好事。 政策风险:监管者关注基金热浪? 去年国内基金市场刚刚升温之时,全年一共有23只基金发行,而今年截至3月底,总共获批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19只。从规模上来说,去年9月底市场基金净值在1553亿元,而到目前,这一数字已经逼近2500亿元,增幅超过50%。面对投资者近似“照单全收”的态度,有的基金公司连续发了几支新基金。 这股袭人的基金热浪已经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据悉,中国证监会将对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做出新规定:一家基金公司一年只能发行两只基金,超过此数量的新基金将不被批准。 这是不是证监会认为市场上基金太多了?中信基金吕涛认为从这个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基金对中国这么大一个市场来说是少了而不是多了,举个例子就是香港市场,基金就8000多支,所以对于一个平衡市场来说,现在的市场基金还是太少了。从我们中国整个市场的规模来讲,大量的居民储蓄事实上没有一个投资渠道,实际上现在基金的规模加起来不过2000多亿,但银行存款是11万亿,比例还是很低的。基金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面对可选择的股票比较缺乏的市场,这种规模大小与其它市场是否有可对比性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新规定对于基金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现在不少基金公司不仅有股票型,也有货币型,还有一小部分是组合投资型的,以往没有发行数量限制,他们可以根据各种投资市场的行情,推出不同的基金产品,一旦新规定正式出台,那么很有可能要在发行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权衡,从而丧失了最佳投资时机。 相关人士则表示,证监会对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进行了限量,对投资者来说是件好事。一家基金公司只销售1-2只的话,基金公司会更加潜心地去研究其投资品种,除了可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市场的定位亦可以细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更有保障。 竞争风险:培育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基金的未来,长信基金研究总监刘传葵认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是在一条“垄断--准垄断--竞争”的渐进发展轨迹。此前,虽然随着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开始出现,但它更多意义是不同“方阵”内部的竞争,这将使整个竞争格局出现活跃的变化、质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个体以上意义上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特色和战略值得引发新的考虑和准备,对从事此行业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的能力提到竞争的支持上,预示着更高层次上竞争的来临。 刘传葵认为,在讲求竞争“激活”市场的同时,基金管理公司更应营造多赢的局面,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行业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与地位。 当前的基金名称繁多,“经典配置”、“行业精选”和“理财分红”等这些字眼令投资者不知如何选择。对此,银河证券胡立峰认为,不管这些名称如何变化,目前的基金实质上还是围绕着股票做文章,基本上还是大同小异。 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基金出现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今年以来,随着开放式基金发行规模和净值的不断攀升,其内部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为了留住投资者,基金公司纷纷选择了“高频率,大额度”的分红方式,形成了“高分红--积极申购--高分红”。 除了以良好的业绩诱惑投资者外,基金公司也开始注重以服务打动投资者。“在国外,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基金,除了关注业绩之外,剩下的就是服务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基金业目前正朝着这个方向演化。”
|